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浪博客诗词优秀作品管窥第五十五集

(2010-05-16 07:00:02)
标签:

新浪

诗词管窥

西门庆

南京

马鸿父

石不能言

闲鹤

梅花

木溪

文化

分类: 诗词管窥

新浪博客诗词优秀作品管窥
第五十五集


本博更新博文请见下一篇


新浪博客优秀诗词每月两期,每期五评,佳作鉴赏,置顶一周

 

为答谢随风飘逝兄长厚爱,遵嘱将每期管窥同时发在兰亭文苑诗词圈论坛栏目,录用诗词来自我的关注、兰亭文苑、旧韵新风及本人任管理员的诗词圈

 

 

其一、七律·“西门庆故里”之争漫咏

马鸿父

蜀相忠魂垂宇宙,诗仙才气揽琼蟾。

争来遗迹虽猫腻,倚傍前贤尚可怜。

淫棍无端当宝贝,良知不见愧衣冠。

于今岂乏西门庆,懒向贪官金屋看!

 

网络的新闻无时不激荡着正直的诗心,云贵的灾情暂缓,玉树的劫数还没过去,又来了河南农民的“被杀人”案,十一年的年华老去妻离子散让诗友们揪心关注,读来真是沮丧。有道是,天做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天灾是我们无能为力的事情,人祸却像是可以避免的,虽说就像中彩票一样,不管是与中奖号码只差一个数字还是与之风马牛不相及,不中就是不中,没有远近之分,但在人心里,还是对人为的灾难更难以释然。人们总是寄希望于人能重视彼此的生命彼此的感受,不让一时的疏忽和轻慢,酿出人祸,尽管这种期待也是徒劳。

可是,还有一种由于人的荒唐造成的“人祸”,惟其荒唐,直接对正派的人心进行精神强暴,更让人难以释然。

借用鲁迅的话,轻慢的草菅人命已经让我目不忍视了,荒唐的精神强暴更让我耳不忍闻。可是无奈啊,人的尊严和意志,在面对强势声音的自由和炒作时,又是多么的卑微而无助啊。看看这首诗流溢的愤怒和无奈吧。

诗就西门庆的故里之争有感而发,感叹世风不古人心荒诞,这些著名的地方竟然以政府名义追捧千古淫棍,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随着旅游业开发,故里之争花样翻新此起彼伏,首联就历数近几年相关人物的故里之争。

先是诸葛亮的热炒,让大家好生烦闷了一阵子,继之而来的是李白,你争我夺,地方上也炒得沸沸扬扬,当时人们对此还不以为然,多半也是觉得人们争夺故里的这种热情,在面对诸葛亮李白这样的人物时,显得过于小家子气了,及至看到各家刀笔横飞棍棒恫吓的局面,更加的觉得亵渎了先贤的清白名誉,伤害了国人对先贤无私敬仰的公心。但是谁能想到,这些争执的背后,也还有他的让人可以理解的一面,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想要把美好的东西揽在自己怀里,独占一份美丽,也是人性使然,虽不能鼓励却也无可厚非。

所以诗人感叹,以李白的揽月之才,诸葛的尽瘁之忠,就算变出许多猫腻,贪相可怜于理不通,但是于情倒也不难理解。所以颔联诗人用了“虽猫腻”“尚可怜”这样近乎流水的对子,来表达对这些纷争背后的人情逻辑的宽容和理解。这是先扬。

颈联一转,诗人眉峰耸动,厉声质问那些炒作争夺西门庆故里的人,你们又是为了什么?“淫棍”和“宝贝”相关联,用“无端”宣泄了满纸的荒唐,再把“良知”和“衣冠”并举,呼吁人的正心良知和体面尊严,若说“无端”还多少融入了诗人的愤怒支撑的劲笔,体现了力度和信心的话,那么到对句中的“不见”和“愧”的时候,诗人的愤怒冲动已经被无可奈何的现实状况压成了一声嘶哑的呐喊,和一个长长的无奈的叹息了。仿佛看见诗人拍着胸口,提醒甚至是祈求那些荒唐的人,问问良心,正正衣冠,感觉一下自己是否还是爹生父母养的一个人类。除此而外,他也是秀才遇到兵什么也说不清了。我想,要是笑笑生竟也能看到今天人们对西门庆投注的热情,他一定会亲手毁掉那部惊世骇俗的讽世之作,后悔自己的一时愤怒,留给后人的尴尬和不幸吧!

尾联从表面看上去,像是一个牢骚语,却无意中道出了社会效应和教化的意义。一种炒作,一种宣传,不同于个人的窃窃私语,社会影响和社会风气全系于此,宣传什么,提倡什么,鼓励什么,容忍什么,反对什么,坚决抵制什么,绝对屏蔽什么,十几亿双眼睛在看着,十几亿颗心在感受,惟以利谋,不以信取,危害之大,如蝼蚁之祸。

诗以忧愤起,以慨叹收,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如大雅正声,阵阵惊雷,国士之心,昭然可鉴,直抒胸气,读来下泪。

 

 

其二、【渔家傲】村翁

石不能言

昨日拾柴山北麓。偏逢牧叟招留步。

石子为棋相角逐。相角逐,松梢影转天将暮。

一念起身还四顾。枯茅断梗寻仓促。

归路野花折几束。折几束,妻前赠与说延误。

 

这首小诗像是一个平实简练的小品文,从头到尾叙述了一天的经历,剪裁得体,轻重适度,于是就有了生动形象的人物和精神从纸面上透出,让人看见一个充满情趣单纯质朴的简单人生之——一瞥。

正如小说,起句说了事情来由,是词人遵嘱——从上下文看,自然是遵当家的领导,老婆大人的嘱托了——去山上拾柴,这项工作于一般人看来,也比较特殊了,故而觉得新颖引发好奇。说山北麓,不一定实写,在我的印象中,山北麓与山南麓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山南为阳山北为阴,山对人开放的季节里,山北的荫凉舒爽,是山南不能比的。所以,“山北麓”本身就带着惬意和舒爽的感受,加上拾柴的工作应该不算脏活累活,还可以借工作之便四处溜达一下,那种得意和轻松,已从字里行间的节奏上溢出来了。

下句更是惬意,山叟留他下棋同乐,“设备”简陋,不但不影响兴致,反而更渲染了画面上人物趣味相投的那种契合,以石子为棋,两个大人竟然角逐起来还乐在其中,把“相角逐”重叠,不是词牌的要求,可见出自词人内在节奏,这个反复,恰到好处地点染了耽于乐趣的心思,就在这兴致高昂的一“念”之间,松影悄转,一天已去,看似不经意,却极其委婉地传达出“山中才一日世上已千年”的仙人体验,含蓄到极致吧?

“一念”过去,人也回到现实,才想起妻子的嘱托,这一刻,也像是不经意间,那个仙人一般的“牧叟”悄然遁去身形,是在自然的真实中,还是在词人的意念中,词人不明说,我们也不必知道,到此,与山叟的一段对弈,在词的虚虚实实的意境里,已经与“黄粱梦”“烂柯人”的典故不谋而合了。也是砍柴(拾柴),也是对弈,童子与牧叟,与神仙班底中又有什么区别?到此际,实也虚也?梦也真也?我们已经分不清楚了。

下句,写词人紧张的情状,管他断头的荆榛,还是拌脚的乱草,顾不得许多,他跌跌撞撞地向家里狂奔,就这时,也还是难以分清是说烂柯之典,还是词人的真实经历,我们依然还可以期待,他奔回家时那惊悚绝伦的结果,山中一日,神秘至此,也吊足了读者的胃口了(我不是说词人有意为之,这是词的留白自然产生的)。

词人“披荆斩棘”向家里狂奔之际,还在绞尽脑汁想着交差的办法,沿途胡乱地揪些野花送给老婆,这里的现实感渐强,不过以不接受的心情来看待,这还是烂柯之典的继续吧。

结句停在一个现实的、真切的、温馨的画面上,我们的词人,可以想象他跑得满头大汗,手里捧着一束野花,诚惶诚恐地和老婆大人解释自己的延误“军机”空劳往返,也许撒个弥天大谎,也许老实木讷地尽数招来……那副等待宽容的憨实样子让人忍俊不禁,山里的夫妻,应该不是常有九百九十九朵玫瑰铺地的烛光晚餐那样的浪漫,可能这一大捧野花招来的是一顿心口不一的嗔怪,就更强烈地传达出那种朴实的单纯的情感带给人的温馨和情趣。

结在这个画面上,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温馨有趣的现实故事,也是一部草根风格的小电影,每一个动作,每一个镜头,都准确生动剪裁得体,恰到好处的留白,更让人无限联想,不由得想起小津安二郎的电影风格来,对小津电影的评价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他的电影继承了被美国电影所淡忘的一些东西,我们也把这个评语送给这首词,它记录了我们日益现代的物质生活中所淡忘的一些东西吧。

 

其三、行香子·过老孙家【词韵第二部】

楚江闲鹤

但酌浮杯,不吝羞囊。

来寻这、醇厚羊汤。

花生松脆,面饼轻黄。

更菜丝软,蒜头辣,肉羹香。

 

当年落魄,贵胄彷徨。

也曾忍、辘辘饥肠。

千秋风景,一碗炎凉。

对宸香散,墨香厚,酒香长。

 

记录西安民俗风味的小词,用行香子来往复唱叹,真是别有风致韵味醇厚,词人一向以空灵韵致见长,词风一转,写起俗调来,更加雅致到极致的功力。

上片写吃,白描泡馍的色香味,生动贴切,如临其境,如闻其香。 “但酌浮杯”似俗实雅不露痕迹。“浮杯”,也叫“流觞”,在古代,大致相当于一种行酒令的游戏吧,类似于击鼓传花似的玩法,“浮杯”作水上传杯吧.这里当然不是什么酒令游戏之类,但起句用典,不是随意为之,一写尽意,开怀大饮的畅快,二也是把人的注意力引向古代雅士生活,词人说的是长安旧事,以此作引,恰切合宜,最是不动声色的隐笔。“不吝羞囊”从主观说起,在读者没有形成自己的主观感受前,把读者的注意力勾揽到自己的主观之下,有先声夺人的效果。虽然孙家名吃不一定需要此番心思,但作词人着力渲染,也是常情,于抒发自己的快意感受的同时,先入为主地感染读者。

然后,用一个“寻”的动作,把这些好奇心牵入主题:羊汤泡馍。醇厚急说汤,也说人,更说这千载传承的异域古风。有了醇厚这一道香气,接下来具体细致地从色与味入手,描绘泡馍的情状。先说下,从我个人的口味来说,羊汤、蒜头、肉羹没一样是我欣赏的,但是“松脆”的口感,“轻黄”的色诱,更兼“软辣香”的味觉刺激,出离你的理智,直接作用于感官,不由你不滋生了许多的——“馋涎”。这就是词人调动气氛烘托感受的能力了。

到此上片告一段落,停在色香味俱全浑然一体的感觉气氛中。

下片写史,钩沉历史掌故,细数泡馍沿革,宋太祖赵匡胤落魄于此,得当家老板的慈悲恩施,这既是一个偶然,也是这家泡馍的——经营理念,香火传承的第一绺青烟。它的兴盛、它的红火看似偶然,却也是它的诚信和不仅以牟利为第一要义的“厚道”襟怀的必然所致吧。

“千秋风景一碗炎凉”,是这首词的点睛之笔,给前面的色香味点缀了一层深浓醇厚的历史感和沧桑感,于口味之外平添几分感慨和见识。老孙家泡馍传承至今,见过大场面,经过大风雨,有过辉煌,有过挫折,一碗羊汤承载了跌宕起伏的几个世纪的风雨云烟,日久弥香,味更纯正,就像满脸沧桑的千年古都,更像开明放达的华夏传统,一碗羊汤,也是这个传统承继千年的一滴水,一点露,一个历尽沧桑的真实见证。

结句以香环绕,于主旋律之外,重点强调“香”的价值和意义,这“香”,既是肉香、饼香、汤香、蒜香,更是人情、历史、香火、精神的醇香与厚重,想来这也是词人选用行香子这个词牌背后深远绵长的寓意吧?

 

其四、母亲节再接龙

木溪

缝衣时忆补衣人,叹罢一春复一春。
无奈韶光难再返,灯前怕见线和针。

 

这首小诗是母亲节所作,回忆母爱的点点滴滴,细致而平实,不动声色情在其中,不事雕饰而韵更灵动,就像清泉润入心脾,直接感受那份温馨。

起句是一个再常见不过的画面,在那个已然过去的时代里,家家的窗前灯下,都有过这样的情景,看见勤劳的母亲在灯下补衣服,就像现在傍晚时分,看见疲惫的母亲陪着孩子做作业一样,补衣服也差不多是那时的一种“时尚”的现实。“缝衣时”于现代生活中倒有几分蹊跷,不过也不难理解,做着同一个动作的时候,忽然心里某根弦被牵动了一下,便忆起了儿时,和儿时的母亲,想起了那个再熟悉不过的画面。

二句承上之“忆”字,说母亲、说过去的日子,母亲一边补衣服,一边叹着气,那时的感受里,母亲好像多愁却不会喊累,那愁云密布的脸上,总也看不到的是疲惫,那时的母亲勤奋耐劳,却总有排解不尽的烦心事,为孩子,为柴米精打细算,为了把穷日子过得更殷实,为了把旧衣服点缀的更鲜亮,绞尽脑汁。“一春复一春”与“一秋又一秋”都是时间过程,用“春”强调母亲在这样的平凡日子的精打细算中,老去了青春褪去了朱颜,要是用“秋”,强调的就该是母亲的愁心了。这里许是不经意间的自然流露,也传达了侧重点的不同。

三句从二中追忆的“春”叹生发感慨,母亲的叹,母亲的春,都让此时的回忆担上沉重的压力,“无奈”二字深得妙谛,无奈儿时不懂得心疼母亲,无奈光阴不会为母亲倒回,也不同情长大的孩子的悔意,就是这么平凡的感情,这么朴实的文字,说尽了成年后对母亲的感受,那份歉疚,由于没有人回来索取,会更让人觉得惭愧。

尾句点睛,意味深长,这份歉疚,这份无奈,化作了最质朴不过的一声叹息,却也成了一个游子解不开的心结,“灯前怕见线和针”,把前面关于母亲的叹息母亲的青春,灯影下的憔悴,窗底下的辛劳,凡此种种,囊括了对儿时母亲的所有回忆,一点一滴,都在一针一线里映射出来,这个心结,凝成了一个形象性的特征,而且由于它的平凡和朴质,高度概括地诠释了古往今来关于母爱的种种想象,关于母爱无边无以为报的种种遗憾,这便是这首小诗的魅力所在。

所以,母亲节的时候,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最质朴的就是最真诚的最深切的最动人的,也是——最真实的——感情。

 

 

其五、【鹧鸪天】六朝烟

置酒梅花下

十里秦淮三月天,万株花柳六朝烟。

莺啼绿柳声声润,风坠真珠个个圆。

 

飞妙曲,咽危弦,何曾虎踞与龙蟠?

斜阳铺水江山暮,散尽歌吹系画船。

 

题为“六朝烟”,有点让人想入非非的绮靡色彩,想到六朝,人们很难忆起创业者的艰苦卓绝和丰功伟业,六朝与中国一个绮丽香艳的时代相连结,完成了诗歌的艺术化进程,也把江南宝地变成了一片“花”的世界,它的繁荣,它的衰败,它的风靡,它的冷落,都与那一种“花”的文化同生共长命运攸关。以一个“烟”字形容,真是云里雾里若即若离的“美”的让人喘不过气来。当然,词人此意,也不全在于“美”的浓艳,这首词更多的还是理智的冷思考,词人的慧眼,穿过“六朝烟”的千载迷雾,努力地探索着六朝之都的真正底蕴。

十几年前,匆匆经过南京停留半日,对南京并没有更直观的印象,就词论词,生发一些感慨而已。

起句的“十里秦淮”把人带到千载艳声的莺浓燕语浆声灯影中,词人印象最深的,也许不是南京的夫子庙,南京的中山陵,把写南京冠之以“六朝烟”,已然泄露了词人的侧重,所以开篇着以艳笔。而且“三月天”,也最是江南春好处。

下面用一个概括力极强的句子,描绘三月南京的惊艳:花的色彩、柳的姿容、六朝的风流、烟的迷茫,勾勒出印象中的六代古都的风华绝代。

“莺啼”的“润”,着色于声音的魅力,“真珠”的“圆”,勾出了唯美的流线。两句如说,十里秦淮犹如一个袅娜丰满的美女轮廓,摇曳生姿楚楚可怜。这里“风坠”别有意境,强调一个“软”和“媚”的质感,圆润的风采,大概也是词人对于南国古都的深刻印象吧。

下片的议论,由这“婉媚”的印象生发,秦淮河的自古繁华,奠定了这座城市的伤感绮丽的风调,绵延千年不绝于耳的“妙曲”,迁延几代偏安一隅的“危弦”,或许消磨了虎踞龙盘的英雄气概,也曾烟迷了兵家要地的冷峻苍凉,词人眼中,已没有了“石头城”曾经的古朴峭拔,也看不见衣冠名流的风神秀彻。

放眼望去,十里秦淮,一江春水,被斜晖染成金碧,暮色苍苍的石头山,也难掩绮丽灵秀的香艳,婉转花诗牵动着一脉风光旖旎的画舫楼船,歌咏着千载不变的“六朝烟雨”的 “凄凉婉媚”,犹如一个年华老去的风流歌女,对着江风,对着斜阳,咀嚼着曾经的繁华和深沉的伤感。这不止是词人眼中的十里秦淮,更是词人眼中的六朝歌舞,也是词人眼中的绮丽词风和名士风流的历史变迁吧。

 

 

(以上各首未检格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