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诗词优秀作品管窥第五十四集
(2010-04-30 07:00:08)
标签:
新浪诗词管窥清茶酎泉吉祥艾詩人刘源春文学原创文化 |
分类: 诗词管窥 |
新浪博客诗词优秀作品管窥
第五十四集
本博更新博文请见下一篇
新浪博客优秀诗词每月两期,每期五评,佳作鉴赏,置顶一周
为答谢随风飘逝兄长厚爱,遵嘱将每期管窥同时发在兰亭文苑诗词圈论坛栏目,录用诗词来自我的关注、兰亭文苑、旧韵新风及本人任管理员的诗词圈
其一、竹枝词二首之一
征雁苍天写个人,人来人去妾揪心。
郎心一似娃儿脸,才是晴来复是阴。
两首相较,这首竹枝词更接近民歌味道,也更不好解,我根本找不到一种相应的语言解读民歌,它的浅白,它的深邃,它的清纯,和它的率真,都在鉴赏的语言够不着的地方,为着喜欢,也约来共赏。
从感受上说,(完全是个人意见啊)起句这个“征雁苍天”四个字,还是露出了些许文人诗的本色,民歌俚语好像一般不说“征雁”“苍天”的,不过,就是这无意间泄露的雅致,才看出诗人勤勉学习民歌的努力,其智难及其愚岂不更难及?“写个人”十分别致,虽说是实写,不失民歌的率真直白,说雁阵在空中,排成个人字,简简单单的常见景致,却是个起兴的意向,雁阵带去了守望者——权且先这么称呼这个看雁阵的人吧——的神思。
二句写到“妾揪心”,却不直说使她揪心的事情,给人一个错觉,既是神思牵到征雁的身上,读者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也许是思念征人的怨妇吧,尤其是“人来人去”的模糊意象,让人无从把握此妾的心思。但是,那纷繁起伏乱无头绪的状态,给读者留下很深的印象。
三、四句一转,直奔主题,原来这个女人是和丈夫闹别扭,或者与情人生闷气,“郎心”句既把“妾”“怨郎”的心理活动写的惟妙惟肖生动贴切,也把一个娇嗔妩媚的小女子形象活现出来,看着她在画面上似怨似嗔亦怒亦嗲地发牢骚的样子,真的是好可爱。而且这里“郎心”也可能谐“狼心”的音,,说“郎心”像“娃儿脸”,能感觉到那种包容和嗔怪的心胸,看上去也不像是真生气的样子,反倒暗示出深厚的感情基础。“才是晴来复是阴”,有“东边日出西边雨”的风致,郎的反复无常,正传达出小两口如胶似漆不分彼此的浓浓爱意,于别扭中,又平添了许多生活情趣。
喜欢这浅近活泼的民风小调,也因为现今更少见到这清新动人的画面了,农村里也渐渐“洋派”起来,民歌俚语恐怕更没有生存的空间了,物以稀为贵啊。
其二、喝火令·陶陶然,次清秋韵
醉饮诗仙状,轻吟带羽纱。
漫将心意送天涯。
回首此生难道,一世少欣嘉。
我是平时我,花非昨日花。
旧风新雨会来么?
去也无妨,去也若尘沙,
去也愿随黄鹤,无愧对中华。
词写陶陶然,自当是怡然自乐的心情,不过这乐中,蘸上一些别样的味道,读来深感寂寥,浮生一梦,过眼烟云,所谓的陶陶然,自是开阔放达幡然领悟的新生。
起句写醉,此乐已让人有几分生疑,醉中之乐,几个真乐?描述醉状如诗仙,既是说放浪形骸无所羁绊如诗仙者,也是说宦海沉浮穷途不遇亦如诗仙者流,当然也有自诩高才陶然自得的意义,起句一带陶然之状。
下句“轻吟”好解,带上了“羽纱”却是颇有几分深意。词人此际也如诗仙,“羽”即羽化,成仙之意,“纱”则飘渺,升天之际,实写醉状,暗传心曲。
“漫将”承上羽化之功,“送天涯”也是羽化升天的结果,心无羁绊行更放达,了无牵挂自由自在之意。当是达于天际不受牵制的自由精神,而不是通常的思路飞升望远怀人之境,至此,陶然之状意在游仙。
上片结句始转,把游仙境界回落到人间,回落到过去,岁月无声一路颠簸,回首之际很难说清。总的感受就是,少了些欢愉,至于多了些许烦恼不说也罢。想以一醉而致陶陶然也是难求,羽化之际还要回首,积淀沉厚也非一日之功,不是那么容易挣脱羁绊啊。
下片就回首一生生发感叹,“我是平时我,花非昨日花。”看去简单,实在难解,简朴到此,没有比它更为精致凝练的语言来解说,像是顿悟的偈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平时”二字尤有深意,“花非昨日花”与“我是来时我”相对举,看上去更为恰切,可词人在此用的却是“平时”,比“来时”更为现实,也更加真切,“来时我”共“昨日花”都是一个过去瞬间的产物,“平时我”却是人一生踏踏实实兢兢业业的现实过程,这首词上片几近于游仙,惟其有了这一个“平时我”而显得深致充实,平直简朴。意犹未尽无法言说,就放在这里,凭人体悟吧。
“旧风新雨会来么”看似有所待却也无所待,这一设问到底是充满了对未来的好奇,还是了却了过去的所有我执的企盼,到底是否定“会来”还是指望“会来”?它的答案全在于“平时我”的本真意义,如何理解“平时我”,才是这个设问的“关键点”。词人的态度呢,都在后面的回环往复的叠句中。
今生老矣,心有戚戚,也不再期盼了,“去”的意义丰富,主要的还是指人生的结点,人的一生,就在奔波着走向死地,各种思想,各种奋斗,无非是为了一死做的准备。在“平时我”与“昨日花”的对照推挽中,词人似已悟出了此生的意义,“无妨”极尽洒脱,“如尘沙”极言人的肉体之无意义,“愿随黄鹤”是说灵魂的归宿,精神的家园,在于天上,在于上阕中的游仙意境,诗仙的栖息地。“无愧”句,把肉体的消弭精神的升华,又拉回到现实,归入故土,“中华”所指概本此也,实则是说生我养我的土地,化我育我的民族精神和古老传承。
这首小词含义深邃表达的又如此平实质朴,实在难解,勉力为之,也伤大雅,且录于此处与朋友共赏。
其三、送战友
今日送君去,一路向西南。
天边那片云彩,应是引魂幡。
没了生前苦乐,忘了人情冷暖,鹤杳似轻烟。
可念妻儿苦,是否有人怜?
曰生死,如来去,亦豪言;
如何这时才觉,此语慰人难!
道是钱多钱少,就怕眼睁眼闭,不算野狐禅。
平日多珍重,把握好当前。
这是吉祥送给英年早逝的战友的诔文,也是吉祥从身边人的永诀中感悟到的人生,平白如话,寄托遥深。没有写明词牌,看样子是水调歌头啊。
起句从送人始,说送人,所送的,已不算人,说到“去”,其实活着的人,谁也不知道那里是什么地方,所以词人只说,“一路向西南”,“一路”有种飘渺遥远望不可及的失落,“西南”更是有去无回的神秘所在,飘忽的死路,就像漂泊的人生,一上路便没有回程。
下句极富想象,“天边那片云彩,应是引魂幡”,云之无定,漂浮悬置,生也如云,死也不能免,这是一;想象战友的魂灵的那份凄凉,孤独无依;是其二;把哀思寄托于云上,自己活的躯体,追不上逝去的灵魂的脚步,依托于云,多送一程的祈望,是其三;与战友最后的沟通与交流,已没有了具体的依托,只幻化出漫天的雾气,战友生动的形象,渐入虚无,是其四……。
下句承上,说的也是这一虚化,“没了生前苦乐,忘了人情冷暖,鹤杳似轻烟。”想来“生前苦乐人情冷暖”,一定也曾是战友生前最放不下的纠缠,如今真的如烟逝去一片虚无。活着的人体会此一境界,那种空落那种寒心,尽在其中了。
把随着云飘渺的视线从战友的魂灵上拉回到现实,替这已无知觉的灵魂,牵挂着人间的故事。
下片焦点从战友的身上转移出来,承接上片对战友的妻儿生发的关注,抒发感悟,面对生死交接的关头,那是每个人都逃不掉的体悟。把那些平时常说的关于生与死的洒脱看法,拿来面对死者的亲人,此时才忽然感到难以启齿,词人惊讶于这一差别,实则道出了日常生活里,我们可能故作洒脱“死”不离口,但是从感受上说,距离真正的“死”实在是太远了。谁也没有认真地把死的事情放在心上。
“钱多钱少”一点带面,泛指人生的所有计较,面对真正的死亡回过头来,才明白我们平日里关注的那些事情,都不重要,“死”才是人生第一要义,人只要真正意识到自己终究会死,什么问题都迎刃而解了。词人为了强调这一刻的深切体验和顿悟,还特别说了,这不是野狐禅,是真正的觉醒。
生在平日,活于当下,以这样现实的人生态度,对待自己的生命对待自己的亲人朋友,是唯一的出路。
造语平实,寄托深远,弘论生死,举重若轻,情真意切,惊警“雷人”,说长道短不及原作万一,且搬来与朋友共享。
其四、又作长句:提应城夫子庙
坐老金身庙宇新,轻阴古木两浮尘。
云销鲁鼎缠烧日,风砌朱栏漫拟春。
有壁垂文吟者少,隔邻斗戏舶来真。
盐都不缺财神护,此处蒲团不跪人。
应城也有夫子庙,据说建于宋代。不过据诗人记,这夫子庙在应城人眼中,大概与其他寺院没什么区别,庙内一如禅院道观,也设了功德箱图着招财进宝,已是别样的风情了,更有甚者,也许老百姓不认识此孔圣人是何方神圣,这里的香炉灰冷,蒲团灰厚,烟火不旺,人们可能不知道这孔圣人掌管哪一方的福祉,也不知道能求他做些什么吧。这首诗就是从这个角度,生发感慨,慨叹文儒香火冷清,后继乏人吧?或许还有对孔庙里设功德箱的无可奈何吧,毕竟,把孔夫子等同于财神爷土地老什么的一起来供,让诗人心中顿生块垒,要一吐为快。
首联即从夫子像开始,对于诗人而言,心目中是把夫子放在首位的,至于功德箱香火炉,于夫子何干?这金身像用“坐老”来描述,总觉古怪,“坐”倒无妨,直写体态而已,“老”字欲作何解,实在神妙,想来是与“庙宇新”相对举的,庙越老越好,新庙,从功德的角度来说,也缺少些份量吧,这新的庙宇与旧的夫子两相对照,照出了一个时代的缺憾,也暗示了儒学的断档。对句的“浮尘”,也暗指这一隐痛吧。或许经过了一场浩劫,人们终于想起了夫子,立庙续香,传承烟火,对学子来说,也不失为一种安慰吧,纵然新庙的感觉有些滑稽,但是或许诗人此刻也正在暗自庆幸这一复兴啊。
颔联承上,续写香火有继的祈望,出句说“云销鲁鼎”,不用说,“鲁鼎”当指圣人之说心火传承吧,一个“销”字,已让人有些心酸,“云”恰如烟,“云销”几乎是说烟消云散了,“缠烧日”具体所指不好妄解,但由“云销鲁鼎”相映衬,它的意义也就不难理解了。对句更明确些,“风”字极尽渲染,有时风的乱哄,有基础的虚浮,有流风的轻慢,也有……夫子在异代备受冷落的清寒,总之,“风砌朱栏”与“拟春”连用,极言弄虚作假,这里并没有真正的夫子庙的文化底蕴,只有拟出的“春色”风堆的朱栏做做样子而已。“漫”字,道尽了那种缺乏真诚虔敬的轻慢和随意。
颈联未转,接着写表面功夫,虽说壁上题诗碑上铭刻尽皆名篇,但细看的人很少,而“隔邻”(当指碑铭壁刻的近旁)的各种节目把戏却能热闹一番噪音不断。所谓“舶来”,概指从禅院道观旅游景点等处搬来的招徕生意的小把戏吧。不好妄猜诗人本意,纯属个人理解。
尾联抒发诗人的慨叹,“盐都”代指应城,应城素有“膏都盐海”之称,诗人感叹这里物华天宝资源丰富,一向也并不缺少财神的庇佑,何况这位孔夫子看去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恐怕也无力为生民通融财神,供在这里其实是个“无用”的累赘,所以这个庙里的香火没人敬,这里的蒲团没人跪拜,这里的功德箱没人临赏,这里的遗风没人在意,这就是此处——其实也可以想见其他的地方——夫子庙的现实命运吧,诗人的感慨如此深痛沉郁,既是为了夫子身后的凋零破败,也是为了这一个时代的流风之不古,扼腕惋惜。
其五、天台山峭壁石上树
鸟不来飞此峭崖,愁云怕渡却凝霞。
凌空独立浑天胆,绝壁繁开一树花。
香渺渺而清宋伎,肥嘟嘟也糯唐丫。
仙临再不思归去,飘逸春风处乃家。
这首小诗轻灵明快,飘逸飞扬,细品结构,也有别样风致,写风景咏实物而如此灵动,还是少见,选来与朋友共赏。
首联直入天涯峭壁,仿佛在崖壁顶端回首时,才想起了这里是鸟儿也飞不到的极顶,可以想见诗人此际的自豪和得意吧,起句就带着这份得意的惊喜,走进了天台山秀美挺拔的画境。对句接着渲染绝顶的高绝,营造石树的生存环境。说鸟儿飞不上来,还嫌不够,又扯上云来助力,说云也“怕”来此地,云比鸟儿有了一些优势,不过诗人的真意不在于此,这里不是想说云,而是想说“愁”,并非“云”怕到此,而是“愁”难入关。若说起句写景的高绝孤寒的环境,对句其实是写它的清灵不染的气氛,“愁”是人间的人心的“垃圾”,这里餐风饮露的仙境,没有人世间的污迹,只有一抹流霞,渲染着最灵动惬意的色彩。不直言仙境,已是离人间好远了。
颔联写树,就是诗人可以要描写的那颗“石上树”。在这样清寒孤绝的极顶上,有树独立,凌空傲物,诗人一边倾慕一边叹赏着它的“浑天”巨胆,叹服了它的超然勇气,没有了人间的闲愁,也没有了人间的乐趣,餐风饮露的孤绝生活也不是好过的哈,诗人深深地理解那份凌空的寒意。对句说这棵老树不仅胆子够肥,活的也够滋润潇洒自在随性,于这“鸟不飞来”的空寒绝顶,竟还发了一树花香满枝春色,真真一个自得其乐的老顽童啊。这联不仅写树的生态,还顺道写了树的精神。
颈联融入诗人的感受,主观的倾向更浓些。“香渺渺”本身,这香气已经带了动感,读后便有被香“侵入”的感受,而以“香渺渺”来比附“宋伎”实在是神来一笔,翻开宋词,看那些写给艺妓的篇什,个个都是“香渺渺”的,而“清”更是宋伎一绝,卖艺的相对卖肉的,总是以清绝秀出一筹。回到诗中再看,原本既不是为了写宋伎姿色,更不是为了香渺渺的感受,诗人是在说那“一树花”呢,说此花已带上了宋伎的神韵香气,读者该不会有什么异议吧?到此还嫌渲染的不够,对句又搬出以“肥嘟嘟”著称的唐代美女,一个“糯”字,引人联想到杨贵妃的“凝脂”和醉太平的“雍容”,这“一树花”的姿色有唐妃的丰腴肥美和宋伎的清隽芬芳,美色自不必再细说,更何况这颈联的语言皆生动口语,读来听来都动感十足呼之欲出,实在形象的难以言表。
再看尾联,这精心渲染描摹的仙境令人不忍离去,自是常理,无甚新奇,新奇之处在于结句,诗人惯于造此悬置飞扬的结构,引人注目,“飘逸春风处乃家”一改传统的四三形式,把个七字句弄成五二的形式,就像一个建筑物不以三点支架的结构,而有了“独立飘渺之飞楼”的飞扬灵动的悬置感,令人耳目一新,于结束处再生波澜,回味无穷。给轻松蕴致的小诗又增添了几分神韵。
(以上各首未检格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