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诗词优秀作品管窥第五十集
(2010-01-31 07:03:14)
					
											标签:
																				
                            文化 | 
					分类: 诗词管窥 | 
新浪博客诗词优秀作品管窥
第五十集
本博更新博文请见下一篇
新浪博客优秀诗词每周五评,佳作鉴赏,置顶一周,周日更新
 
 
其一、路
黄昏寂寂独人行,麻雀枝头凄厉声。
九代祖孙乡下路,今生仍未到京城。
 
小诗题为《路》,感觉十分抽象,到底从哪里来,又向何处去?这是围绕着路千古不变的疑问。本诗也选取一个独特的角度,为我们回答这个千头万绪难以统摄的问题。答案出人意外。
起句便是古道西风瘦马的一片孤寂,“黄昏寂寂”强调“独”的特色,这个画面有一个伸展的效果,凸显路的含义,伸向看不见得尽头,那种感受令人疲惫,也对这黄昏路上的独行者产生了同情心,天黑之前到底能否赶到一个相对安稳的目的地,成了人们关注他的焦点。所以,一句之间,已经带出了对路的尽头的探索欲望。
下句写路边的环境景物,没有什么活动的生物了,惟一显露生机的就是几只麻雀了,可那生机却仿佛带着死期将近的“凄厉”,不明说“麻雀”的叫声为什么如此凄厉,但从侧面暗示了环境的恶劣,麻雀的恶劣的生存环境,剥夺了它们的欢乐。这句的暗示意味十分具有穿透力,不容你深想,那种环境气氛的不如意已经印在心底,形成一种让人压抑的直接感受,用麻雀的凄厉叫声,直观地渲染气氛,强化效果。
三句始转,转入人的影像,虽说起句便有人的行为,但那不是一个具体的人的形象,他只能说是一个影子,渲染孤独行者的寂寞,而今有了麻雀的凄厉之后,再回头写人的行为,人的期许,人的关注,人的命运,又是另一番滋味了。“九代”不是确指,形容久远,几同历代,从这条路说开去,从古到今,这里的人们就在这路上蹒跚,从活蹦乱跳的少年,走向白发苍苍的晚景,一代又一代,繁衍生息,行走不息。人们周而复始地重复着前辈的梦想,重复着前辈的希望,重复着前辈的生活,也重复着前辈的命运,一切的一切,都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有所改变,既没有期望中那样变得更好,其实也没有变得更坏,这才是令人绝望的。“乡下路”特指乡下农民的生存状况,这句是全诗的题眼,意味深长。
而更意味深长的,就是这独具魅力的结句了。“今生仍未到京城”举了一个个体生命的特例,像是千古不变的生活的一个特写,说了他一生的过程,就是在这条路上的奔波,点出祖祖辈辈在这条路上奔波的目的地——京城?“京城”只是一个代号,可以理解为社会的中心,这块穷乡僻壤,是一片被边缘化了的土地,首句的“寂寂”,除了说路的空寂无人,也说与社会中心地带的生活的隔膜,这是一块净土?那是诗人和隐士眼中的世界,对于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来说,这里是一片被遗忘的土地,这里的人,也只是一伙被社会遗忘了的生物,可是这些人有感情有追求有梦想也有目标,有七情六欲有生死抉择,和生活在中心地带的人们,有着共同的传承共同的感觉,他们希望走出这个拘囿,走进社会生活的中心,走进这个时代的心脏,他们象愚公移山一样地努力,前仆后继地努力,一代一代过去了,他们还在路上,还在边缘,他们没有放弃,他们把香火留给后代,这一个人又老去了,他没有走到“京城”,不知下一代有没有希望,诗人的答案虽未明说,却是暗示的十分明确,在路上是他们的命运,永远奔波在时代边缘的路上,走不进现代的文明,走不进中心的社会,走不进世界的关注,也走不近自己的目标。这宿命一样的在路上的生存形式,难道就是乡下农民的永远也醒不过来的噩梦?看看那些走进城市的农民工,或许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也许,他们正在接近他们的梦吧!几代人作了很久的梦?
这首小诗意境深远意味深长,此解也只是局限于“乡下”所限定的范围生发一些联想,如果跃出这个界定,其实可以在更为广泛的背景里展开人生的各种讨论的。
 
 
 
 
其二、待放的雨中梅林
风悬冷雨雨悬烟,梅不绽开谁不怜。
俗态纷嚣劳事急,雅香催切射人先。
门提金石特殊甚?蕊润丹青自在缘。
见得新霜弹去了,殷勤好看毕红天。
 
题目便引人遐思,“待放”已足生发无限向往,“雨中梅林”更让人辗转情思,魂牵梦绕,欲从诗中一探。这首诗不好解,勉强为之,我的目的也不在于解,而在于推介给诗友共赏。
首联用一组叠字,反复唱叹,曲韵缠绵,“风悬冷雨”已见空灵韵致,“雨悬烟”更上一层,第入虚寒,由“风”到“雨”而入“烟”,渐次虚化,风虽无形,却有力度,雨是肉眼可见,但却变化无端,比风更难把握,而“烟”是风吹雨化的结果,渐行渐虚的感受让人产生悬置感,两个迭起的“悬”字,把读者的这种悬置感受确定下来,意境是渐入玄虚,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人心悬置的感受。对句就在这种悬置感中点出“梅”的意象,“梅不绽开谁不怜”,也用叠字,两个否定交错生姿,把客观的“梅”和主观的“怜”交织在一起,强化诗人对梅的特别关注,且不仅在节奏上跌宕起伏,结构上也是错落有致。
颔联还是人与梅对举,出句说人,“俗态”也是人的生存状态,是诗人自嘲自叹的说法,清流之辈,为俗事奔忙,感受尘嚣纷扰,难免心力交瘁,“劳”字极尽辛酸无奈的状况和心境。对句说“梅”,“雅香”与“俗态”对举,正见“梅”之清雅与人之平庸的鲜明对照,“催切”一词,主观倾向如此强烈,写人急欲脱离俗务清心赏梅的冲动,“射”字渲染“梅”的魅力,十分形象生动。一“射”一“劳”,把诗人的好恶清晰明确地传达出来,且对读者形成感同身受的冲击力。
颈联抒发诗人对世道人情的看法,表达自己对于功名形役的态度,立场鲜明,不容置疑。“金石”当泛指古人颂功纪事的钟鼎碑碣之类,“门提金石”概指门庭显赫功成业就的光宗耀祖吧,诗人以为这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特殊甚”用一问句,表达了诗人对千古流香的对于功名的期许和追逐的质疑。对句还是咏梅,“丹青”原是画画的颜料,这里当是借代指那些隐居避世者的闲适雅致的生活,“蕊润丹青”有实有虚,于虚实之间概括了隐士生活的真趣,而“自在缘”自然也是随时顺势自生自灭的自然过程,诗人在此,是将两种生活进行对照,表达自己对于现实人生的立场和态度,一派隐者风情,落笔也是洒脱自然不加雕饰。
尾联更见空灵,与题相切,原是为写待放的梅林,此处的“弹去”“新霜”,也是照应“待放”,言外之意梅林就要盛开,“了”字来的洒脱自然,了无牵绊,一副自在自适的超然之气。结句是想象中的意象,诗人设想梅林盛开,一片“毕红天”的绚烂景致,心花怒放,激情难已,全诗就结束在这热情奔放的向往之中,读者的心也被诗人的激情感染,不免随着诗人的情绪,把关注指向那片“待放的雨中梅林”。
 
 
其三、词作 
 
一别香残怜廿载,风霜浑染河津。
鬓边空响旧音频。
雨声蕉上泪,花似那时人。
 
故里云山应如昨,可寻梦里腰身。
茅檐闲落几分尘。
柴扉三径暗,春晕了无痕。
 
这首词追忆少年时代的恋人,也是追忆少年时光,主题并无甚特殊,古往今来这类题材恒久不衰地高居榜首,成为歌咏的永恒主题,而这首词的高妙之处也尽在此,于众多佳作中犹能独标一帜,写出新意,十分难得。
起句含量多多,“一别”说当年痛心一幕,“香”是令人回味的感受,可以是情人的妩媚姿色,也可以是二人灵犀一点的印证,总之是二人相处时的温馨感受,它的“残”给词人带来的伤害就不言而喻了,四字之间,已见这多含义。“怜”的感受由此伸展,牵出岁月痕迹,把“别”与“残”的感受与岁月连结,显出一个延续的过程,“廿载”便囊括了一声最好的年华,引人共鸣,感慨遥深。“风霜”句紧承上句直接抒情,把读者的感受进一步加深加强,紧紧攫住,更进一步渲染全篇气氛,扣紧在感伤情调中。“风霜”染白的岂止是词人的霜鬓,更有那漫漫河梁,“染”字生色,点染全景,“浑”更显出渐渐嬗变的不堪。不知不觉中,人已老去,再看当年,河津也不是原来的样子,更没有当初的感受了,一切都变得——更加模糊还是更加清晰,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伊人不再年华不再河津不再余香不再。
下句直写怀人感受,“鬓边”极写亲近意,也把“空”字渲染得更加苍凉,“频”更见出词人伤感备受折磨的心境,沉浸在怀旧的气氛中难以自拔的痛苦情状。
上片小结最是别致,语短情长意味深远。“雨声蕉上泪,花似那时人”堪称绝笔。前句化用广东音乐“雨打芭蕉”的节奏意境,极言词人情绪变化之剧烈,此曲模拟雨打芭蕉的短促断奏,正与词人思人的激烈跃动的情绪节奏相和,点染凄切的气氛,“泪”字更在此上,把短促的节奏催生的断肠感受推向极点,让人肝肠寸断。然后泪眼朦胧之际,仿佛看见伊人影迹,一如当年,白首衰翁,又对昔日佳人,恍惚之间,天人永隔一般的伤痛感怀,令人震撼!
下句翻成回忆作起,“故里”当是昔日佳人的居处,设想词人远离家山奔波半世,伊人独守故里望眼欲穿的情景,感念颇深。转眼已是二十年后,在词人心里,伊人还似昨日花时,不知故里家山是否依旧,依旧守候着这份痴情。词人看花思人,想向故里家山寻觅旧时踪迹,也是欲借青山不老的吉兆,期许人生不老,伊人犹在。这当然是个美丽的神话,花开几日,人寿几何?“梦里腰身”终归昙花一现,此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前人的感慨不是空穴之风,那也是血与泪幻化的精灵。词人的痛悔,词人的惋叹,断人肠牵人痛,让人产生无尽的感伤。
下句就此回答自己的念生荒唐,想来家山依旧,人事难回,如今的故地,不过“茅檐”衰草,落败蒙尘,几分生气也随着光阴的流转烟消云散了,不只“梦里腰身”只在梦里,连柴门野径也淹没无迹,一抹春色,一片凄凉,“了无痕”的意境尤其伤感,道尽了天道无情人生易老的自然过程,人的情感尽管缠绵难断,天的运作却丝丝入扣不尽人情,这便是人生在世的永恒痛楚,也是歌咏不尽的永恒主题。
多说无益,小词牵带的意境感受,不是拙笔所及,胡诌一通,聊作引玉之砖了。
 
其四、永遇乐·读系列报道《带往天堂的美丽谎言》【原创】
欢作人前,泪垂伊后,憔悴寒暑。
短信三年,孤灯一盏,织梦心何苦!
谎言无奈,凝眸有意,曲背挡风遮雨。
恨无常,依依鹣鲽,只今契阔分去。
 
昏鸦散尽,黄花零落,水瘦山寒无绪。
月冷瑶池,孑然长夜,缱绻凭谁诉?
寄情惟愿,抚平伤痛,奋翮再冲云路。
向天问、男儿至此,可当哭否?
 
诗人原作带有小注,说明此词本事,是一个十分感人的凄美故事:
《楚天都市报》1.25报道:父亲用亡儿手机导演凄美独角戏
“幸福的家庭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2007年春天,武汉一个三口之家,坐上了从幸福到不幸的过山车。
丈夫原学军,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妻子郑静峡,武汉体育学院资深中医,2007年春天查出中晚期胃癌;
儿子原野,天津大学研究生,2007年春天因抑郁症自缢身亡。
就在这个春天,如同潘多拉的盒子被打开一样,不幸接踵而来。此后的1000多个日夜里,年近花甲的丈夫,捂住濒临破碎的心,用拼命工作排遣内心痛苦,用精心照料妻子弥补愧歉,用儿子生前留下的手机,以儿子的口吻对病中的爱妻编织了一个个谎言:儿子找到工作了、转正了、正在攻博、谈恋爱了、春节可能会带女朋友回家看你……
2010年1月19日23时40分,被病魔折磨到最后的妻子与母亲,心脏停止了跳动,这些美丽的谎言也被带往天国。此刻,原学军抚摸着妻子的脸庞,喃喃自语:“你们都走了,就剩下我一个人了……”
这首小词便是就此事有感而发写就的。有道是男人撒谎撒到白日见鬼,可是这样的谎言,在所有撒过谎没撒过谎正预备撒谎的男人中,也算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吧。由衷地感动这份深情,感动这份担当,独一无二的人生体验。这位失去了儿子也失去了生命的母亲固然不幸,可这不幸中也有一份值得珍存的独特纪念,即使天堂,即使仙境,无非如此。人总要一死,死能如此,也算不枉活一世吧。感动闲鹤先生用深情诗笔录下此事,简要赏读,存之为念。
起句“欢作人前,泪垂伊后,憔悴寒暑”,极言这位不幸的丈夫的艰难之旅,一“欢”一“泪”,道尽两面人的艰辛和心理磨难。“憔悴”更是这份艰难的担当的直接代价。
“短信三年,孤灯一盏,织梦心何苦!”关键在于“织梦”,在这种情况下,还坚持要给病危的妻子“织梦”,这样看似“奢侈”的期望和努力,更见深情更见人心。本来家庭的灾难,是要夫妻二人共同承担,失去了儿子,父亲同样的痛彻肝肠,但是,病危的妻子再也经受不起失去爱子的打击,在这种危机中,一个坚强的男人唤起了更顽强的意志,要为濒死的妻子撑起一片天空,让她死的安心,死的宁静,给她残烛一般生命留点余温,留点希望,留点欢趣,留点温馨。也许丈夫的良苦用心无法奏效,因为濒死的人,能看到活人肉眼看不到的世界,想象临路的妻子,了解丈夫的一片苦心,也不点破,二人相濡以沫,用完全彻底的“互相欺骗”来呵护彼此破碎的心,用这样极端的方式,面对生命中最不堪的厄运,于理则不通,于情则可圈可点。可怜好人命浅,终归耐不过无常,撒手人寰,留下心力交瘁的丈夫,以花甲之年面对孤独的伤痛。
下片着重写妻儿走后,男人孤独凄凉的心境,也许不必把这谎言附会成什么高尚德行,它原本也只是这个男人排遣无法承受的痛苦的方式,在极端艰难绝望的处境里,人的精神只有升华,抛开小我,以利他的精神面对世界,才能度过危机战胜厄运,他在为爱妻撑开一把大伞遮风挡雨的同时,也为自己打开了一个世界,让自己的心得以慰藉,他支撑着妻子的精神,也托起妻子的世界,他为自己找到的这种使命和这份责任,帮助他战胜自己,坚强地面对命运的捉弄。如果,如果在爱妻死后,他能够继续升华自己的精神,把对于爱妻的责任和爱心投射到更为广泛的人群中,他便具有了超越生死的精神力量,象一代一代伟大的宗教先驱那样,怀着悲天悯人的深厚情怀,独立地超自然地在这个世界上,为更多的人遮风挡雨,为更多的人担当厄运。不信宗教的人,会说宗教教义是谎言,其实就算是谎言,也是这样一种创造奇迹的精神力量,人在某些时候,也需要所谓“谎言”的鼓舞,战胜自己的软弱,坚定地走向成功。
当然,如果他不能把对爱妻的这份责任和担当,投射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分享他的精神力量,那么,随着爱妻的逝去,想来他也会失去生存的意义了。这便是一个人的宿命,需要升华超越,成为伟大的精神领袖。
“寄情惟愿,抚平伤痛,奋翮再冲云路。”,希望闲鹤先生这句祝福和鼓舞,能让这个不幸的人理解更为深广的人生要义,象面对濒危的妻子时放下自己的痛苦那样,帮助其他更艰难的人,并从中找到鼓舞自己活下去的“云路”。
结句中,“向天问、男儿至此,可当哭否?”是从感情的角度设问,调动读者的同情心,男儿当哭,此时哭也不算错,可是哭并不能给他活下去的勇气,希望他能从给妻子编织梦境的过程里领会真正的战胜苦难的真谛,面对残酷的人生痛苦的体验,而坚强地活下去,用自己勇敢的担当,为那些更不幸或者更艰难的人们,撑起一片精神的天空。这也是我的美好祝愿。
 
 
其五、【七律◆笔端春秋(辘轳体)】
谁能看淡喜与忧,总是江湖觅绿洲。
浅浅半杯如岁月,寥寥数笔便春秋。
一张涂鸭临摹纸,一叶领风分水舟。
时运轮回因挂果,几番凉热几沉浮。
 
这是一组辘轳中的第三首,首联起句设问开端,就已显出凸凹之势,人自有七情六欲,所谓喜,所谓忧,皆外物化来,所以喜怒哀乐本来也是人与外物纠缠的结果,是人一生难以摆脱的宿命,就算不为形役,也难免有忧欢之叹,所以起句的设问,倒像是一个挑战了,“谁”字正如说“无”,诗人的看法是否定的,哀乐之心,无人看得淡。不能看淡,就难免要为喜怒哀乐的感官感受折腰,所以下句紧承起句,说人的通常行为,都是离不开江湖,离不开寻觅,趋喜而避忧,趋利而避害,人间的争端,人间的倾轧,说到底也就只是为了这一点感受而起。
颔联的“浅浅半杯”从感受上容易理解,但要准确地定位它的含义并不容易。可以理解为弱水三千只一杯饮的那个杯吧,诗人又退一步,只取半杯,极言人之于岁月的渺小和无奈吧。一般的人,活一生,一如蜻蜓点水,浅尝则止,可能连半杯也不曾饮过呢。从另一个角度说,也是岁月匆匆,未及点水,韶华已过,悔恨也还是无奈,岁月与人开的玩笑就是这样残酷。对句的意义与此相类,但出句以客观角度看待此事,而对句则从主观世界来考量这个现象,翻开史书,那些叱咤风云呼风唤雨的枭雄,终其一生建功立业,所付出的是一生的代价,收获的也无非就是“寥寥数笔”的简单记录,更何况平凡的人,清清白白地来,了无痕迹地去,连一片泥土也不属于自己。这联意在渲染人面对岁月面对历史的无奈和无助,有雪泥之叹,黍离之凄。这是从大处落笔,概写人生全貌。
颈联稍转,具体到个人,不是特指的某个个人,抽象人群的一个典型个例,描述人的一般生存状态,“一张涂鸭临摹纸”说人一生不过是模仿是重复。从孩童起,人就在模仿着长辈的行为,长大后,再模仿领袖的英雄的先辈的,总之是自己心目中认可的先人形象,有几个人能参透世相,独立自主地走完自己的人生之旅?这样的人数,不应该比“看淡喜与忧”的人更多吧!出句从精神的心理的层次来挖掘人的内心支撑,而对句则是从具体的人生行为的角度来描述,人一出生,就像上路,就像行舟,向着一个无边的彼岸,没有退路,没有回头的机会,直到走完这一生命旅程,随处停歇随处流连,随处拼搏随处让步,生命就只是一个过程,如随风飘去的一叶小舟,这风就是每个人冥冥中的命运安排,人的奋斗人的抗争,终究只在有限的范围内把握自己的命运和方向,想要改变——只能说比登天也难。这就是颈联概括的人生道路。说的平实更平和,但是却是冷酷的无情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那种平静本身,就带着死的清醒和死的安宁,接受这一切,就接受了此生的命运,接受了生命的独特旅程。每个人的方向并不一致,每个人的小舟也各具情态,但是谁也避免不了在江湖中行走,在江湖中历练,在江湖中销蚀。就像我们很少有人能真正地“看淡喜与忧”一样,我们很难在此生逃出江湖逃出束缚逃出宿命逃出销蚀。
尾联更是沧桑之笔,“时运轮回因挂果,几番凉热几沉浮。”也说人在江湖的起落沉浮,都是轮回因果的作用,这倒并非真的实指诗人相信轮回相信因果,这只是命运的不可捉摸的替代罢了。轮回因果就像我们活着的人永远也无法彻底参透的宿命,我们也无法防患于未然地完全把握住明天的世界里自己的起落沉浮,这是人生的悲哀,也是人生的乐趣,是人生的无奈,也是人生的挑战。
这首诗通篇论道一般的深沉严肃,但是却形象生动不伤诗味,体味深刻意象明晰,读来颇具启示又饶有兴味,不失为一首好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