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诗词优秀作品管窥第四十九集
(2010-01-24 07:01:17)
标签:
新浪博客优秀诗词管窥词人险韵起句松影辛弃疾古战场文学原创文化 |
分类: 诗词管窥 |
新浪博客诗词优秀作品管窥
第四十九集
本博更新博文请见下一篇
新浪博客优秀诗词每周五评,佳作鉴赏,置顶一周,周日更新
致歉:周五周六出行,回来太晚,仓促为之,粗陋之处请诗友海涵。
其一、七绝
满庭松影月轮秋,独捻兰箫上小楼。
槛外茫茫都似水,偏偏不载一杯愁。
寄远说愁,大抵心事勾连,无端无绪,无迹可寻,直欲一吐为快,却不知从何说起。那就起用老祖宗摸索出的手法吧。此诗以景起兴,步步不离愁字,愁由孤起,毋庸多言。但到底怎样一个情境算孤,诗人用形象的诗笔先给我们画了一幅画,一处幽深的庭院,当然少不了月色,少不了秋光,这月与秋是愁生孤起的直接媒介,月起于夜,茫茫黯淡的夜空,只有月亮孤零零地悬在天上,只有这一色清冷的月光,一悬一冷,占尽了人间的孤独寂寞,月本身就像是为愁而生。诗人又在清白冷寂的月光下,填上了“松影”。松到底是有生气的,如果满庭松树,尽管古朴肃穆,会大大影响气氛,产生苍凉沉郁的感受,但还不至于就让人心生孤寒,松林会给人充实稳定的感受。但“影”却不同,松的影子在庭院中晃来晃去,会让人产生“空”的感觉,抽走灵魂迷失意识,把自己也当成一个鬼影,一个在世间晃来晃去无所归宿的孤独的影子,“松影”越多,动作越大,这种“消失”的感受也就越深。这样一个幽静的庭院,清白的月光下,晃动着各种影子,没有一丝生气的空虚笼罩着全部画面。这就是起句的意象产生的艺术效果。
二句,庭院里出现了一个人,想想这人的孤寂吧,前句写的几乎是一个“死地”,这个人的出现,注定只有一些影子围着他晃来晃去,气氛已经铺垫完成,二句只写这人的动作。“独”字在此处的作用自不必说,“兰箫”不是故弄玄虚之笔,“兰箫”的高格清流,有阳春白雪的效果,提示与世隔绝知音难觅的孤寒。“小楼”也是这样一个意象,“楼”的高寒和“小”的封闭,也是传达孤寒感受,景不必实,提示情绪渲染气氛而已。一个孤独的人正在这样一个孤寂清寒的院子里,独自走向更加孤寒的所在。这是二句的意象提示的信息。
三句一转,是楼上的人所见的视角,独立楼头,所见惟水,“槛外”画出一个界限,所提示的也是那种隔离的感受,就如茫茫海上的一叶孤舟,汪洋世界的一个荒岛,“都似水”尤其写照心事而非实景,是诗人抽象的感受,仿佛自己是站在一片孤岛一叶方舟上,与人世间隔着茫茫无际的水,看不到岸,看不到路,看不到方向,也看不到此生的希望,到此已不是一个“愁”字了得,那孤寂那空虚已经走向尽头走向极致。
结句没有沿着这无尽头的愁绪一直走下去,而是悬崖勒马一般的急转,一个漂亮的收束,戛然而止,有着出其不意的轻灵,由愁凝聚的极致突然发散开去,照应开头的兴笔,把这精心收拢凝结起来的愁心,都散入无边的情绪里,弥漫到无穷的天地。读者等了半天,被诗人牵着感觉在悬置的愁“境”中逡巡流连,终于落到“愁”的特写上,却又是漫无边际的漂浮感,想象一个漫无边际的特写画面给人的感受,就是这结句的效果。
轻起轻收,随意拈来的各种意象,信笔点染,就成了这一幅夜色清寒愁绪无边的实境,非常有感染力。
其二、【原创】如梦令·风雨云烟听命
雷在夜空驰骋,万物梦中惊醒。
耀眼照天明,尘世瞬间宁静。
宁静,宁静,风雨云烟听命。
这首小令抓住风雨欲来之时,雷在空中滚动的瞬间,描绘万物在此时的状态和给人造成的心理感受,十分形象生动颇有意趣,给人感同身受的错觉,又平白如话,不假思索一般随心点染,很有感染力。
首句开门见山,写雷声滚过,夜空为之震荡,“驰骋”句形象地揭示了雷神超自然的力量和他倨傲自负不把人类放在眼里的那种狂野个性,也写出了雷神的威慑力,让人心就算不生敬畏也生出几分惊悚来。下句写这雷声滚过的效果,进一步渲染雷的震撼力,把天地间的万物都惊醒过来,也足见雷的震撼力和冲击力。“梦中惊醒”的惊悚效果不言自明,正是人人都有过的切身经历。
“耀眼”是说闪电吧,一道烈光划过天宇,把被雷声惊醒的万物,都照出一色的清冷,天地肃杀的威力和前兆,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就在这一刻,人类所居的尘世,有了一个瞬间的宁静,这短暂的留白,更象是必杀的决心一样寒透人心。这一个短暂的宁静,发生在雷声滚滚之后,给人末日临头的空白和空虚感。
结句俏然一收,不是肃杀的绝境,也不是回光返照的留白,只是一个严肃的命令,由于前面必杀气氛的渲染,恰到好处的留白,给人造成的极度紧张,此处的“风雨云烟听命”,倒有了几分幽默风趣的调侃味道,将前面的肃杀气氛加以缓解,读者在松了一口气之余,仿佛看到了平时我们对付不了的“风雨云烟”,此刻毕恭毕敬整理军容严阵以待的模样,还真有几分滑稽,因而也产生轻松的感受。这一紧一松之际,就是雷雨交加的瞬间气象。
其三、【五律◆弹铗怎酬情】
袖舞弦吟外,锋开险韵倾。
红尘识骁勇,宇内供英名。
岁蚀城墙破,歌馀烈酒横。
北风惊碎梦,弹铗怎酬情!
这首五律似抒写侠客襟怀,节奏紧凑,音韵铿锵,高风振羽激情澎湃,读来犹如进行曲一般的鼓舞人心,实则写的却也更是诗人之心,骚客体验,读后少不得会心一笑。
首联即寓文以武,把文事用武形展示出来,“袖舞”是舞剑的姿态和动作,不是舞文弄墨,但是这舞剑的动作生成的却是“弦吟”,是歌是诗,可见诗人对于歌诗的态度,把诗笔当做宝剑的心思,以歌诗来纾解壮心,排遣落寞。对句的“锋开”也是同样寓意,倚剑作笔,自然迭生“险韵”,不会有那婉约缠绵的情致。“开”字果断,以状韵之险,“倾”字于“险韵”之外,再度带起节奏,壮大气势。
颔联拉开大幕,展示广阔场景,有纵横疆场奔腾激越之感,“红尘”是精神世界,“宇内”状自然之境,从抽象到具体,从精神到自然,纵横开阖,大气激荡,英气令名在两个世界里激扬冲撞,展示战士的情怀,勇者的劲舞。这其实也是说歌诗的节奏和气氛,浑茫硬朗,不落俗套。这是从“强势”这一个单纯的方向上生发,有如少年心志,气盛于天,纯净清朗,一往无前。没有犹疑,没有失落,没有叹息,甚至也没有阻力。
颈联开始,内容渐入复杂,有了跌宕起伏,有了升降进退,从节奏上也体现出一波三回的往复唱叹。“岁蚀”的效果如此苍凉沉郁,感人至深,消磨的结局,带给人良辰不再的伤感。“歌馀”的激情还未减退,还有烈酒一般的刚勇鼓荡于心,那种不甘那种激越的情绪,在余音里回旋跌宕,让人振作沸腾,跃跃欲试。颈联的激越已经带上了苍凉的痕迹,融入了伤感和沉郁,比之少年的激情,更让人震撼。
尾联出句低抑凄美,“北风”的苍劲力度,加上“碎梦”的惊艳凄厉,撼人心魄,对句轻轻一问,更见伤痕。“弹铗”用冯谖典,有意表达自己的抱负激情更在冯谖之上吧,弹铗作歌不足以消解这份豪情这份失落。至于到底什么才能消解,诗人没有明说,留下想象的空间,给每个人留下自己的方式去释放这不平凡的激情吧!
这首诗妙在节奏的把握,层层递进的节奏渲染情绪气氛,颈联仿佛融入另一节奏,于激扬情绪的抒发中带出一条伤感低抑的副线,气氛也变得更加复杂,结句飘散出一声——不是叹息,而是嘶喊,将经过低抑的带着伤感的激情升到顶点,在不能如愿的不甘中结束,留下无穷的余味。
其四、七绝
昨日郊游,不觉间白日西下,朔风渐紧。闻鹊噪声寒。今年大旱,又频降大雪,鸟雀也是岁月多艰!是有所感。
这首诗浅白平实,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绪渲染,正如诗人自序所言,北风吃紧,大旱大雪,不只人心忧虑,连鸟雀难免惶惑战栗。
起句景物是实写,不同于起兴,这里并没有明显地融入诗人的主观,只是一句客观平实的记述。但是“漫”的感官效果,却道出了自然的威力,暗示了人面对大雪严寒的无奈和无助,就这,也并非诗人的个体情绪,而是一个自然现象中人的常规感受和反应,消弭了个人感受的情绪表述,虽然在震撼力上受到损失,但却更强化了慢慢渗入的感染力度。尾字的“残”也有异曲同工的效果,虽也是人的主观感受,但却是人们面对此一现象产生的共同感受,所以读来竟也像是客观描述一般的自然随和,不知不觉间让人产生亲切感。
二句特写一点生命痕迹,这样的肃杀之境,竟有鹊声婉转,哀歌清寒,在鹊声中融入了强烈的主观,仿佛听出了鹊的心声,枝头风冷,生存艰难,鹊声成了悲鸣,成了忧心忡忡的叹息。虽然没有听见,画面上也弥漫着声音的效果,每个读者的心里,都会为弱者释放出不同程度的同情心,而诗的强烈感染力也就在这不知不觉间达成了效果。“米粮难”说得如此贴近生活,每个人都感同身受,更见平易近人的亲切风格。
三句继续进展,似为鹊寻个安生的去处,可是“飘摇”却撼动了“安”的基础,“野”也暗示了无“处”这个现状,虽然只是说寻觅的愿望,可是必然会失望的灰心和忧心也自在其中了。所以这第三句实则包含了两层意思,“寻安处”和“飘摇”荒“野”的宿命,构成一对尖锐对立的矛盾,给这句增添了起伏,无论是情绪还是现实(消弭了个人的独特感受,对大众的共同情绪作基本的和客观的描述,已经把情绪和事实融为了一体,诗人的情绪,在读者的眼中已经成为令人信服的现实了),都有了一个扬起然后又低抑的过程,指向一个特定的方向,寻不到安处的失落和忧虑。
结句把忧虑和失落都落实到现实,让人感到不得不面对现实的冷静和实在,于“不得不如此”的叹息中,体现苍凉沉郁的主观感受,感染力之余,又平添了几分厚重。“应知”所传达的沧桑感,那里面蕴含着的无奈和无助,让人感到万分沉重,却也不是那种绝望的灰暗的心境,“应知”中似乎还隐含着某种通达和积极的态度,于沉郁间见出生命的力量与生存的艰难之间激烈的不懈的那份抗争。
其五、永遇乐·赤壁怀古(次韵辛弃疾)
浊浪滔天,残阳铺血,乱石堆处。
铁索联船,东风助火,樯橹灰飞去。
巍巍赤壁,悠悠碧水,豪杰可曾留住?
想当年、旌旗蔽日,大江际会龙虎。
周郎舞剑,子瞻酹月,谁在今宵又顾?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瞬人生路。
多情笑我,临风把盏,徒忆金戈战鼓。
山依旧,涛声依旧,英雄在否?
这首词次韵辛弃疾词,辛词原作是永遇乐中的翘楚,后人难望项背,敢于一和,见词人自负,和到佳处,见词人功底。邀来共赏,为之击节助兴。
词写赤壁怀古,格高调古,颇有辛风。起句“浊浪滔天”从下向上立着写,写的是气氛,写的是冲击力,是空间里纵的方向。“残阳铺血”则是从上向下伸展开来写一个平面的无限漫延,写的是色彩,写的是扩展力,这两句一起,不但写出了空间感,上天入地的扩大容量,而且还写出了力度,这个空间里体现一种力量,有张力作用于人心,产生那种震动。这是个来自立体空间的现实压力,不似辛词原作那种苍凉的精神张力,从电影镜头的角度看,辛作是古典的抒情的手法,而相较之下,词人的起势是现代的动感的刺激,两个出场各具特色,都具有明显的对感觉的穿透力,后者尤甚,不以共鸣为旨归,而以气氛感染为目的。“乱石堆处”则把镜头拉近,聚焦在赤壁古战场的一隅,把气氛和色彩的冲击力灌注到一个空间的点上。
“铁索联船,东风助火,樯橹灰飞去。”是按照通常怀古诗的做法,将镜头摇向远古,概要地描述一下当年发生的旧事。这几句就是叙述赤壁之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巍巍赤壁,悠悠碧水,豪杰可曾留住?”又将镜头顺着江水摇回,从这历史陈迹的见证里,沿途检索旧事的痕迹,试图唤起山和水的记忆,重温当年那惊心动魄的争战,重现当年的英雄形象。问一句,“可曾留住”,多少沧桑,多少无奈,多少失落,多少感慨。
原作中“气吞万里如虎”是永遇乐这个牌子的“诗眼”,填过此牌便知,要把这个句子做得既有内容又有韵味,很难到位,这里词人的“大江际会龙虎”,从场面上超越了辛词的“气”,如果说辛词此处要扬的是一个点上的气势,那么可以说,词人的和作,是从一个面上光大古战场当年的风云际会的大场面,就像起句一样,这是两个视角两个侧面,但是都是渲染当年古战场的威风和气魄,从这个场面气势上看,词人的和作可以说不让辛词半步,十分难得。
“周郎舞剑,子瞻酹月,谁在今宵又顾?”这个起势由当年战场的烽火硝烟直接切入今天的凭吊现场,“谁在今宵又顾”问得巧致,不过比起原作来,气势上倒是大打折扣了,但是这种镜头的换切,强调了凭吊的时间距离感,思路没有顺着古战场的战斗场面继续渲染,而是拉回现实,生发词人个体的感受。词人在此刻意要渲染的是风云过后的苍凉和平淡。
下句意在自嘲愚鲁,悲叹临风凭吊的没有意义。见出经历的不同所产生的差异,词人生活在和平的现实环境中,没有“封狼居胥”那样的机遇和经历,也没有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的战争洗礼,词人感叹的,只是转瞬即逝的人生之旅,平凡碌碌的人生轨迹,没有古战场厮杀的激情,更没有凌烟阁题名的荣耀,有的只是平平淡淡平平凡凡的人生风雨,作为一个和平环境下的普通人,词人的血液中也涌动着金戈铁马的功名心,快意江湖的豪迈感,可是这一切都即将在默默无闻中日渐湮没日渐消亡,所以,面对前人遗迹,产生出消沉的伤感,难以有辛弃疾那样大气纵横的沧桑感受,有的只是一声叹息,原也不是词人的功力,而是人生经历的限制。
虽然有此限制,但词人在结句上再出新彩,把这种伤感从个人拉开,拉向空谷高山,拉向时空隧道,在人间的前世今生里寻求相应的平衡,用山用涛声,与英雄的业绩相抗衡,两个自然物的依旧,与英雄不再的叹息,深化了伤怀的主题,渲染了怀古的色彩,把“大江际会龙虎”的气势,引到江山不灭,物是人非的怅惘中,极尽风流。
(以上各首未检格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