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诗词优秀作品管窥三十五集
(2009-09-27 06:57:48)
标签:
新浪诗词管窥萋蒿词人天道颔联张嘉贞文学原创文化 |
分类: 诗词管窥 |
新浪博客诗词优秀作品管窥
第三十五集
本博更新博文请见下一篇
新浪博客优秀诗词每周五评,佳作鉴赏,置顶一周,周日更新
其一、索旧三章之二
怒冲冠盖渡云涛,烟紫露红沾白袍。
足以趋尘嘲燕雀,谁知逼水淬钢刀。
几经清浊形堪老,一场是非心在逃。
择定贫居无所谓,便宜捣药剥萋蒿。
这是一组三首怀旧诗中间的一首,看组诗的意思,诗人从少年写到晚景,猜想这首诗概指中年时代吧。所谓“少年戒之在色,中年戒之在斗,晚年戒之在得”,渐入苍老的诗人,回首往事的时候,清醒地看到圣训的意义,反思自己少年着色,中年怒斗的种种得失,在将要步入晚年的时候,终于醒悟,远离“得”字,一组诗苍凉感人,皆为上品,这里只能选其一首,力图窥其全貌。
首联以“怒”起,昭示中年心态,要不圣人怎么会说“戒之在斗”,中年普遍的心理是好斗,“斗”是一般人终难超越的命运所系,人到中年,有诸多“怒”的理由,更有诸多“斗”的勇气。起句气势不凡。“冠盖”别有深意寄托,除了描绘“怒发冲冠”的形象,也就是说一层意义是指自己的冠盖,还有暗示显贵的意思,中年之初的奋斗,已经接近了上流上层社会,理解这里所谓的“怒冲冠盖”就更像是有具体内容而非泛指了,可能与诗人此时的一段经历相关联,我们不必探索具体的故事,只要感受这一刻的心情。下句的“烟紫露红”看似腥风血雨,令人不寒而栗,可诗人追忆起来,却用如此绚丽的笔调来描绘,可见如今豁达平静的心态以及当时坚定顽强的信心勇气。“沾白袍”,像是惹事上身的委婉说法,“白”也暗含清白名誉的被玷辱和对自己清白名誉的信心。
颔联抒怀,上句说自己的恃才傲物,也可以说是在此背时的时刻,对于尘嚣纷扰的超然态度。“嘲燕雀”自是明白晓畅的化典,“趋尘”却是不大好懂,勉强说来,或可这样理解,脱离尘俗的超然不能说明真正的功力,和光同尘而又不同流合污才是最高境界吧。于泥中而不染,在屋檐也嘲燕雀,或可看做真正勇敢的人生态度。下句的“逼水淬钢刀”耐人寻味。淬火加钢的过程,确是由水完成,水无生命意识,便无心而为,水有生命有主观感受,那么这种舍己投人的牺牲是难以承担的,心甘情愿的牺牲多半有重要的精神支撑,可是一个“逼”字便将一切都扭曲了,将受屈辱受压迫的心理感受渲染的淋漓尽致。
颈联转折,感叹此后的颠沛生涯,“几经清浊”的用法独特,通常把人生坎坷说成是“沉浮起落”,这里用了“清浊”二字,区别于正常的人生起落,与前面的“逼”“白”相衬,传达当时的沉浮起于一个事关名誉的事件,表明此怒此斗是一场捍卫名节的抗争。人老了心累了,所以有“心在逃”的鬼语,巨大的压力和心理冲突毕现无遗。“一场是非”毁掉人生,读来震撼令人扼腕。这里“几经”从对仗上有些牵强不如“几番”,但从意义上比“几番”更接近真实感受。“场”当是平声,此处算作出律,但“一场是非”却又如此贴切,难以替代。
尾联忽作达语,表现的好像是安贫的平和,但那种无奈和伤感却是跃然纸上。尾句“捣药”不好妄猜,可以解作诗人老病无奈,穷愁自救,也可解作不成良相便成良医的变通自适,更可解作隐居山林与“萋蒿”野树为伍的超然世外的贫寒生活,“便宜”二字要分开来解,“宜”是应当的意思。“剥萋蒿”比之通常的与松竹梅兰相伴的高雅隐士情怀更深刻更沉静更彻底也更自我一些,少了些浮名,多了些沉郁。
人的一生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脉络,早岁少年得志的轻狂湘裙红袖的得意,中年不期而至的挫折和志不得尽张的无奈,晚年的清修明志和淡定超然,构成了丰富多彩跌宕起伏的厚重人生。
其二、御街行(第一体).恭行天道
腾腾任运无拙巧,蠢笨机心少。
直伸两臂爱酣眠,尽笑没头没脑。
恭行天道,园中花好,也爱青青草。
蛙儿井底相争吵,井底残生了。
悠悠举首望青天,细想狙公微笑:
四朝三暮,朝三暮四,不过七只枣。
小词题为恭行天道,却全无半点敬畏之心,不论是天道还是人事,仿佛均未能入词人法眼,自适逍遥,尽情调侃,全不把人情冷暖放在心上,不是隐士胜似隐士。
起句便直言随顺命运,“腾腾”十分的生动传神,既指人生沉浮挣扎的动作状态,也可看作命运摆布人生的开心游戏,就看你从哪个角度去看了。从天道的角度看,人的起落沉降正如日升月落星移斗转,人的苦乐感受关天何事,天是澄明清澈没有主观的,从人的角度看,人的升降挣扎就像小丑,明明有丝线悬置,却一直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可以控制掌握这些浮动,词人看明这个道理,所以说人得“任运”。“无拙巧”概绝圣弃智的翻版,是小词的题眼,也是词人眼中恭行天道的基本方式。下句“蠢笨机心少”离开泛论,是词人此刻的夫子自道。说自己就是这样一个没有机心巧智的人。
下句特写具体镜头,活画出这样一个顺天承运没有机心巧智的人的画像。“直伸两臂爱酣眠,尽笑没头没脑”,不只是行为动作的刻画,也是精神状态的描述,无忧无虑尽情傻笑的精神状态,根本无需去提醒自己要随顺自然任由天命,没有挣扎没有主观的肆意妄为。在词人眼中,这便是“恭行天道”的状态,没有暗讽,没有引类,只是平实自然地道出恭行天道的简单直接,与天地同生,与赤子共乐,看见出生的婴儿纯阳之体,除了仰天嚎哭就是平和微笑,除了吃喝拉洒没有更多需求,是为“恭行天道”。
为了进一步强调这与自然的和谐,词人又举出“园中花好,也爱青青草”的例子来佐证他的观点。这其实也从自然物中提炼出天人合一的要义,人与自然合一的状态下,不需要提醒自己去热爱自然贴近自然,自然就是人的生存方式,人就是自然的一个分子,只有产生与自然分隔的差别心,才会想起让自己贴近自然这样的事情。所以这首词比起通常的抒发超然洒脱情怀的隐士诗要更进一步,强调人在自然的合一性而非靠近自然的诉求。
下片以蛙作喻,谈到争执的问题,是人脱离自然的表现,也是这类题材力图说清的人类难以超脱的本源。强调“井底”极尽蔑视,人类所有的争执无非出于坐井观天的鼠目寸光和自以为是,说人的偏狭和短视把争执带入生活,争执也就成了人类的基本生存方式,就像青蛙一样,在一方井底的天空里了此残生。这位“没头没脑”地终日傻笑的人,向悠悠青天放开眼界,看见想起的是狙公的故事,这里借用狙公的典故,到底要表达什么样的主观态度呢,我们不好妄猜,但是他强调“微笑”,关键是谁在“微笑”?若是“狙公微笑”,则狙公便犹如天道的执行者,天道愚弄那些陷于纷争的人们,正如狙公用“七只枣”来愚弄“朝三暮四”的猴子。如果是词人在“微笑”,那种看透世事看透天道人道的超然就一泄而出了,所有的争执实际上只是“七只枣”的各类变种。
小词洒脱冷僻,词人以冷静理智的客观态度审视人的生活,以嬉笑怒骂的方式对人的不能释然进行毫不留情的讽刺和挖苦,虽词而近曲,亦庄亦谐,于轻松幽默的语言风格里蕴藏深刻凝重的人生探索,引人警醒耐人寻味。
其三、七律·有感
有感上下班经学校门口常被接送儿女的公车堵塞,路人只叹路太窄。
十里泥途岭几盘,鸡鸣起早尚天寒。
折三寸竹充毛笔,揣几根茨作午餐。
岁月伴书声渐远,人生随遇路初宽。
如今懒看喧嚣世,只话当年上学难。
*茨,本地把甘薯叫番茨。
诗人自序看见学校门口接送孩子上下学的公车堵塞路口,有感而发,说是有感,但小诗通篇对现今的现象不提一字,只回忆过去自己那年代的孩子上学的事情,感觉言存讽谏别有寄托,却含蓄蕴致不露痕迹,十分难得。
首联写上学路上的艰难,一句之间,起伏唱叹,仿佛把人带进多年前的沧桑记忆中,随着记忆中蜿蜒的山路,心潮难平。“十里泥途”对一个初入学的孩子是艰巨的考验,“岭几盘”生动如在眼前,且有回还往复的联想,一波三回一唱三叹盖源于此吧。下句的“鸡鸣起早尚天寒”道尽了辛苦,求学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客观环境的艰难,更给求学之路平添了许多麻烦,事情过去很久了,回放这些镜头的时候,看着幼年的自己,每天披星戴月跋涉山路的日子,比之当年,更多感慨。这联唱叹之间,节奏沉郁,感情跌宕,撼动人心。
颔联承上,继续抒写当年的艰苦,家贫无笔,自己动手用竹管替代,几个番薯权充饥肠。不知冷热,不懂辛酸。这幅画面背后的故事,更是让人遐想。父母各自忙碌,没有如今人的心思,更没有那许多的讲究,不是不关心孩子的温饱,实在也是力不从心。再者当年民风淳朴也没有如今的攀比和对奢华的追求,尤其是对孩子。此联于记事间传达的感慨不露痕迹,感人至深。
颈联转过,直接抒发感叹。岁月就在这样贫寒而快乐的日子里渐渐流走,学生时代结束了,穷家孩子走出了大山,从“十里泥途”走进了社会,丰富多彩的人生也从“鸡鸣时分”开始,承接首联颔联所记述的生活的底子,穷孩子渐渐走向光明的前途。“路初宽”后面所包含的酸甜苦辣,只有过来人能够体会理解。而这“路初宽”的成果,无时无刻不与前面所说的早年的艰辛和贫寒相映衬相关联,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没有那些艰辛困苦,难成大器。这感慨背后诗人的主观态度是十分含蓄的,细品之下,三联之间的逻辑联系给我们传达一种显而易懂的的人生感悟,联系小序来看,寓意深远,借事言情不着痕迹。
尾联直接落结,突然生发出痛心疾首的感触,“懒看喧嚣世”的失望和忧心,令人震撼。在种种不义的和正常渠道之财的娇惯下成长起来的下一代,如何面对人生面对社会,仿佛不是现代父母考虑的内容,除了多占便宜便是竞相攀比,眼前都是自己的精打细算和强烈私欲,好像世人都在设法使自己的孩子成为“纨绔子弟”的“富二代”,不能如此便是自己一生的失败一样,如此下来,孩子也对父母不能给自己提供更奢侈优越的生活而怨天尤人,这种追求蔚然已成风尚,真是令人忧惧!有什么人真的从孩子的教育角度去考察过这些行为吗?封建时代,尚有那些贤明之士,懂得“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的道理,不论家道如何,对孩子都是严加管束,像汉代萧何象唐代张嘉贞,两代宰相,同是英明父亲。
萧何说过:如果我儿似我何须钱财?如果我儿不似我,钱财何用?张嘉贞更是直接回答了这个问题,作为盛唐宰相,他得志于中国“首富”的时代,可是死的时候家境寒酸,连与他身份相应的棺材板钱都没有,他的名言:我身为相国,不死岂会有饥寒之忧?如果遭贬,纵有田产,也保不住,士大夫广置田宅,让不肖子孙作酒资费用肆意挥霍,我不会这样做。他的身后孝子三代显立台阁有“三相张家”之美誉,可是与现在人说这些有什么意义?诗人自叹之余,只好说说当年自己“上学难”的故事聊以慰藉了。
此诗苍凉感慨忧心拳拳,沉郁顿挫寄托遥深,令人感动。
其四、入藏之七:转经
大道原来不自由,空将五蕴付风流。
笃行三万六千转,可解三千六百忧?
摩顶原期真境界,弓身仍驮巨山丘。
纷纷缨络遮寒日,一殿芸香四壁浮。
转经,是藏人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在拉萨,沿大昭寺内佛殿一周为“囊廓”,是内圈;绕大昭寺一圈为“帕廓”,是中圈;沿大昭寺、药王山、布达拉宫、小昭寺一圈为“林廓”,是外圈。藏人正是通过不断的转经,使自己获得向高层轮回的力量。
丑话说在头里,我没去过西藏,对藏人转经的活动也只是道听途说不甚了了,对于佛经奥秘更是“半知无解”(比一知半解还少一半),欣赏这首诗,纯粹出于好奇,解不到处,一笑了之。
首联即生发感叹,一声惊呼,像是一个绝新的发现,情趣生动传神,让人感同身受。“大道原来不自由”,惊喜之余,细细品味,个中深意似也不言自明,至于到底何种深意到底深到如何程度,只可意会真的难以言传,“大道”之难难于上蜀山。对句中的“五蕴”是佛教用语,“五”指的是“色、受、想、行、识”,“蕴”是梵语中“聚合”的意思,大概五蕴聚合就是人的全部精神内容了吧。所以“空将五蕴”的“空”字背后传达的感情色彩十分真切,把一切都贡献出来,只为了并轨于“大道”的深远情致。“付风流”中,“风”与“流”当是分开的,属于主谓词组,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风流倜傥之风流。此联描写这群转经的人的精神追求,赞叹他们为信仰而牺牲的忘我,有高度的概括性。
颔联设问,继续探索其内心世界,这样虔诚地转啊转的,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年复一年地轮回转经,是否真的能够解脱内心长存的忧烦愁绪?诗人对此是持怀疑态度的。因而此联感受十分游离,暗含着对转经人群的那种虔敬的不甚理解,而这不甚理解本身又反作用于诗人内心,使得那种怀疑也带了几分迷惑,反过来又让诗人有似信非信的犹疑,此联就在这种往复中传达了虔敬行为本身十分感染人的巨大威力。
颈联写这些苦修磨练的人们,写他们企图通过在现实世界的苦行达成彼岸的幸福安宁,写他们纯粹虔敬的苦行带给旁观者的感动。“摩顶”即墨子的“摩顶放踵”,不辞劳苦不顾身的意思,“弓身”大概是转经人群转圈时的样子的实写,那种虔诚肃穆,那种心甘情愿的笃实沉重的信念,就像背着大山一样,承载着人类的负担和苦难,意味着替人类承担罪孽的受难和牺牲。读者通过诗人的笔,也能感受到修行的行为和方式的那种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尾联写诗人受到感动后产生的“幻觉”吧?转经人群之众,饰物多到遮天蔽日(此一说法暗含着味外之旨,他们虔敬的信仰就是他们的全部生活内容和生存意义,信仰就是他们头上的天),“缨络”是随着佛教从印度传进的一种饰物。大殿在香云缭绕中仿佛漂浮起来,摇向彼岸。这是信仰的威力,营造了一种虚幻的又真切的气氛,这一刻,精神产生了物质,精神改变了物质世界,那种幻觉仿佛巫术的世界,也是现实的精神力量的产物。
这首诗善于营造气氛,传达观看转经的感受,涌动着虔诚信仰带来的精神力量,给读者感同身受的影响,虽不懂佛教,但是能感受到一种精神的愉悦。
其五、七绝
默坐松边听雁声,襟前云去复云横。
纷纭不入三更梦,留在心头共日生。
这首诗题做无题,把生活中一个稍纵即逝的触动记录下来,传达一个瞬间的莫名感受,正与无题相映衬。
首句写诗人很有情趣地“默坐松边”,凝神倾听“雁声”,所谓雁过留声,“听雁声”的说法有几分深意,在松声秋声中留心分辨雁去的声音,有几分娴静也有几分孤独,雁去的声音划破了松涛的单调,把这一场景显得更为寂静。所以首句实际写静写孤。
二句中,人心入于白云之间,神摇意驰,恍兮惚兮不知所属之际,云在身前身后缭绕漂浮,还是人在云间浮沉徜徉,已经分不清楚,首句的静和孤此际幻化出腾云驾雾的感受,有种远离尘嚣的清净和宁,以这种超然的心态观察云卷云舒的闲适轻松,边听着雁去雁来的鸣叫,诗人暂且忘了闲愁吧(诗人此刻应是在浮云与内心的愁绪之间进行观照,诗人于两者都很游离)。正如首句的以声写静,这里也是以闲适安宁写心潮难平。娴静的感受是暂时的,内心深处的纷乱思绪并没有真正消弭。
三句始转,回到现实,“纷纭”这里借指纷乱的思绪,这里当是人从雾里突然坠落现实的感受,那些思想深处的愁绪,在深夜里是如此的清晰如此的沉重,此刻诗人心底是浮想联翩难以入静,长夜不眠为纷繁复杂的心事所困扰。
结句非常别致,“共日升”含蓄地传达了彻夜难眠的孤寂和凄凉,也暗含着一种豁达和随顺,把纷乱的思绪留在心底,等着迎接初日,散却闲愁。孤独和惆怅本就来自于自我的封闭,将这些理不清头绪的莫名感受散入阳光中,让朝霞带走那丝烦乱,留下一个充满希望的新的起点。
淡淡闲愁淡淡希冀,全诗都在这样轻描淡写的气氛中,不着痕迹不动声色,节奏轻缓,含蓄婉致,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