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浪博客诗词优秀作品管窥第二十三集

(2009-06-07 06:55:40)
标签:

新浪博客

诗词管窥

思妇诗

起句

秋光

词人

燕麓

文学原创

文化

分类: 诗词管窥

新浪博客诗词优秀作品管窥

第二十三集

 

本博更新博文请见下一篇 

 

新浪博客优秀诗词每周五评,佳作鉴赏,置顶一周,周日更新。

 

 

 

其一、   《高阳台·故乡行》

一海粟

 

燕麓云蒸,楼头雁过,天光海色空澄。

乘兴端阳,乡关是处晴明。

登高临远斜阳外,正流连,草木相迎。

自行吟,山也葱茏,水也含情。

 

别来几度归桑梓,叹庄周蝶梦,柯烂堪惊。

尘黯芸窗,风含老树啼莺。

爱巢忆得衔泥处,草凄迷,摇落晨星。

逝如斯,心也惺惺,梦也无凭。

 

这首词写回乡感慨,苍凉高远,荡气回肠,气脉贯通,节奏跌宕。

起句点出地点,提起燕麓大地,本来也容易引发人们对于慷慨义气的种种联想,这里又用“云蒸”来衬托,更带出一种苍凉辽远大气混茫的意境。置身于这种意境中,词人又将镜头稍微拉回,瞄向近景,“楼头雁过”正是燕麓气象,不管这征雁是南来还是北去,都给人带来凄凉萧索的心境,这大气混茫的意境和凄凉萧索的心境,用“天光海色”一合,又卷着巨浪融在一处,这里“空澄”用的讲究,大气混茫和凄凉萧索都趋向于朦胧浑沌,仿佛说海色天光洗尽尘埃,尽显空灵澄澈。三句之间,已在情绪上产生了一个小小的起伏。

下句交代是端阳时候,乘兴返乡,“乡关是处晴明”不一定非是实写,而是心气兴致的流露。通俗地说就是:看哪都好。经过起句景物情绪的小小起伏,再来看乡关诸事,事事俱亲。

下面就着这高昂兴致继续飙升情绪,“登高临远斜阳外,正流连,草木相迎。”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到处洋溢着热情和亲情,迎接归来的游子。

“自行吟,山也葱茏,水也含情。”上片的小结带着很浓的主观色彩,把家乡的山水一股脑摄入有色取景框中。既是上片回归之初热切心境的自然流露,也为下片真实情形的强烈对比做了铺垫。

下片始发感慨,说自己离开家乡后几次梦回故里,用庄生梦蝶和烂柯的典故,渲染那种不知今夕何夕的魂梦相牵的恍然和不胜今夕物是人非的感伤。此处急转,转的沉郁悠扬,厚重沧桑。

“尘黯芸窗,风含老树啼莺。”具体而微,更见苍凉,老宅的窗户堆满尘垢,没有着落的风声鼓动着老树,没有人气的落寞,在几声莺啼中尤见凄凉。

“爱巢忆得衔泥处,”当年在这里衔泥堆草共铸爱巢的情景,历历如在目前,而眼前景早已是,大地芳草凄迷,空中晨星摇落,“草凄迷,摇落晨星”在这里有黍离的气氛和黍离的效果,读来一波三折荡气回肠。

全词也就在这苍凉感伤的黍离的背景色和节奏中落下帷幕,“逝如斯”在人心上留下深深的遗憾,“心也惺惺,梦也无凭”将这种深深的遗憾张扬开去,生发出久久不散的怅惘。

 

 

其二、七言思君  忝和一海粟

蜀山居士

 

一札诗书万里程,烟波去去数峰横。

重门未晓鬓钗乱,月下犹多鸟息声。

 

这是一首思妇诗,却写出几分大气雄浑的气象,节奏和意境也颇多慷慨之处,不同于从前思妇诗多愁善感缠绵悱恻的特点,细细品味颇有新意。

起句不凡,不是送了一筐眼泪,而是“一札诗书”,只说万里寄书,不言相思之苦,乍看之下,就算不是男女之间,而是同性之间的关系,也和得上。所以这第一句是中性色彩的,也符合现代社会的现实。但是“万里程”不只说寄书的距离,这里已经埋伏了一个“望”字在其中,虽不至于倚门而望,但是一望而绵延万里,比起倚门偎窗红烛滴泪的“望” 要大气深沉许多,给这相思的内容增添了许多神秘感和厚重感。

二句说“烟波去去数峰横”正是回应上句隐含的一个“望”字的,化用柳词,用“烟波去去”渲染离愁别绪,荡气回肠,感慨遥深,“数峰横”也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意象,烟波万里,不见人声,唯有迷茫中几座尖峰的影子,在似雾非雾流云飘渺中若隐若现,这些似固定似漂浮的目标,更让人感到落寞压抑,望不到尽头的悲凉。这已不是一个中性色彩的句子,完全超出了思妇内容。强调句子的性别色彩,只是想提示一个角度,其实这两个句子的没有性别色彩,至少传达出一个信息:思妇与所思之君之间,已经不是传统的关系,也不是纯粹的男女关系,而有种同性之间的友情基础。

三句承上稍转,点出思妇特征,到此,我们才有足够理由把这首诗称作思妇诗。“未晓”两个字很讲究,极有分寸的幽怨之情,极为含蓄的娇嗔之态,都体现在“未晓”二字上。用现代口语说来,这句实际是这样一个句式:你不知道人家……极具小女人风调,对比前面的大气厚重,这句平地而起突然发出,也能看出一些心理过程,思妇不是倚楼望夫的封建时代女人,所以她的相思起初是以朋友的方式表达表现的,万里寄书、烟波浩渺等等都是十分庄重地传达思念,到此时,情绪所至,脆弱的本色也显露出来了。

结句的尤其含蓄深婉,一般说来,人们常说鸟鸣鸟叫鸟噪,都是醒着的鸟发出的声音,人们似乎不大关心鸟睡后的样子,这里十分奇特地想到“鸟息声”已是令人惊讶,再细想,“鸟息声”引发的关于倦鸟归巢的联想,岂不含蓄韵致到了极点?思妇诗而以此落结,更是合的工巧合的雅致而又不失贴切。

 

 

其三、《十九部韵点绛唇》(1) 第三部:

芷若夕颜

照眼秋光,湖心平镜云天丽。

晚舟归市。缕缕炊烟细。

 

一纵飞鸿,惊去芦花睡。

人生事。莫堪如此。谁脱浮沉寄?

 

这首小令来去无端,凌空起笔,几处转折也颇显“突兀”,缺少过渡和铺垫,却因此叠出了大量的空间,使得一首小令拥有了更大的容量,很有特色。

起句说秋光,说秋光就直写秋光,没有修饰没有曲笔,而且这里用了“照眼”二字,更是深见特色的一笔,秋光可以照很多东西,花鸟鱼虫草地杨柳无不在其照耀之下,何以只说“照眼”?看下句始知竟为直写,因词人是站在湖边向湖里眺望秋光,知道了这一层,自然人就会去生发联想,从湖面感受到的反照带来什么样的视觉效果呢?词人只是简单地说,“湖心平镜云天丽”,但这一个“丽”字还是与我们的想象发生了某种联系,想到照眼所幻化的湖面上七彩阳光不断变幻构成水天一迹的整体效果,其间变幻的彩云在秋光中成为水天相接处的动景,实质上,简单数语,启发了一个神奇彩幻的世界。

下句转的急迫,突然就说到了“晚舟归市”,一般来说,晚舟是要归岸的,也许这里说的就是简单的公园里常见的情形,天色渐晚,游船纷纷上岸,将游船退还给经营者。如此解来,此句平平,但此句的不平之处要与下句联系起来才看得出来,晚舟这里一转,词人的眼光已经投到街心,看到了缕缕炊烟缠绵迁延,小城开始一天的休整。

综合上片看去,小词的本意不在于句子本身到底描绘了怎样的景致,而是这样大笔急转的情绪传达出一种不耐烦的躁动来。体现的是词人不安定不和谐的心绪。

下片伊始,已是夜里,卷飞的鸟正在归巢,“一纵飞鸿”从眼前掠过,竟然惊醒了“芦花”的好梦,从实情上说,这是写一队飞鸿从芦苇滩上掠过,风带起了片片涟漪,芦荻摇荡,一切都变得不安定起来,从情绪上说,也是看者躁动不安的心情的一个渲染,躁动的心看不到宁静的夜,却对所有的动静十分敏感,而且观察的角度是对内心冲击的先后来定。飞鸿是见惯的,人们看见飞鸿,也能预期它会接着飞下去,而芦花的摇曳却是有点意外的,与鸿的飞并没有直接的连带关系,所以这里词人表达的全是主观镜头。

接下来,词人也没有耐心再遮掩搪塞,直接点入正题:“人生事。莫堪如此。谁脱浮沉寄?”这句有关人生的感慨突然出现在这里,更其突兀,感慨的内容似乎也与刚才的景致没什么直接的连带,真正连接这些景致与感慨的词人内心的感受,内心的感受一直在捕捉那些意外带来的震动,这才是生发最终的感慨的直接原因。不以兴的意象渲染情绪,而是以景物的观感排列直接宣泄情绪,竟也可以达到这样迷人的效果。

 

 

其四、满江红·秋荷

晓雨

莫便秋风,吹瘦这、一池仙客。

冷云水、更寒清梦,雨声堆积。

岁月无多枝易老,乾坤虽大身难适。

渐霜紧、辜负了葱茏,空相忆。

 

追往事、今非昔。红易减、娇羞失。

恨西风无限,晚来天色。

鸿雁不传千里梦,秋蝉叫断三更笛。

隔烟波、不灭是相思,来生觅。

 

晓雨的这首【满江红】以苍凉雄浑见长,感慨遥深大气厚重的旋律贯穿始终,再看题目,秋荷本已是生之末路,枯萎凋落是它自然无奈的命运,【满江红】以声情激越著称,宜抒豪壮情感和恢张襟抱,以【满江红】来写秋荷,选题之初,亦可见词人心底的豪气和不屈服于命运的顽强,词于苍凉感慨之间,处处体现这种精神以及与此相冲突的现实的无奈和由此派生的勉强的豁达。

起句是对秋风说的,劝秋风手下留情,不要吹瘦这“一池仙客”,“吹瘦”说得十分含蓄,以秋风而言,是要“吹灭”这一池晚荷的,何以说瘦?瘦体现过程,渐渐瘦去,也是秋荷老去的表现,其实是说秋荷的凋落过程,更见凄凉,可是表面看来,还似有些许幽默于其中。

下句概从秋荷感受说起吧,云是冷的,梦是寒的,雨声敲打的是生命的余绪,如丧钟一般的让人心惊。“雨声堆积”尤为俏丽冷艳,更强调雨声对这摇摇欲坠的生命的侵蚀。

“岁月无多枝易老,乾坤虽大身难适”则直写秋荷处境,“乾坤”句几乎抒发出那种天地虽大却无我容身之地的感叹,只是此句遣词多少有些牵强,影响了一些效果。

但此处用如此激扬的旋律抒写行将凋落的命运,在人心里产生的是一种别样的震荡,不似纯粹的凋落那般的苍白软弱,也不似激扬跃动的节奏那般的振奋人心,其实在心里形成一种扭曲的感受,这便是晓雨赋予秋荷的最后力量。

藉着这最后的力量,秋荷还有一个反省自己的一生的机会和一份清醒。“渐霜紧”如命相催,大限临头的紧迫感攫住人心,“辜负了葱茏”低调感伤,荡气回肠的吁叹,舒缓了前句的紧迫,却拖长了压抑低回的气氛,随着这延绵的节奏低回的压抑生发开悠远缠绵的惋叹,结句忽起,断的有力,“空相忆”斩断情丝斩断幽怨斩断叹息斩断苍凉,以一个“空”字领起,仿佛一个巨大的口袋,接住了此前所有的感叹,封口收束,一切都归于沉寂。

下片起句就“空”说起,过去的一切都不复存在,繁华过尽,往事难追。这里又引进一个“恨”字,那份拿捏着的悲凉终于爆发,秋荷将最后一点力量,对着西风大发牢骚,言辞激烈。“鸿雁不传千里梦,秋蝉叫断三更笛。”真真是临路前的悲鸣,梦无处可寄,催命的却马不停蹄,这临路的悲鸣,让人有种心碎的感动。

落到结处,已是玉殒香销,生气渐无,烟波起处,依稀还听见微弱的声音在挣扎叹息:“不灭是相思,来生觅”,可谓顽强可谓执着,化成灰烬的一刹那,还在相约来生,承诺相思。这微弱挣扎的声音,给我们留下一个最后的影像:湖面上伸出的一只手,渐渐下陷,手在挣扎,背景声音就是那“不灭是相思,来生觅”的呜咽……

死的凄凉,可这凄凉中有种力量,打动人心,这就是晓雨赋予秋荷的最后生命。每个人对生命的理解可能不同,每个人在生命的尽头有着不同的遗憾,我赞赏那最后的坚持,不管为了什么……

 

 

 

其五、此日

梦烟霏

滾滾塵埃絕可憐,秦時明月宋時天。

東華一段潮來去,無雨無風二十年。

忍飢怕見那年秋,枯坐何曾慟國讎。

便拾一箱經卷在,斷無閑淚向天流。

 

这首词题为“此日”,所言当是此日心情,起句拉起一道帐幕,却是迎面而来的“滚滚尘埃”不说红尘,而言尘埃,多了一层贬义于其中,少了随缘旷达的辽远,让人更生厌倦之情。“绝可怜”则将这一感受推到尽处,下句紧承:“秦時明月宋時天”,这应是互文见义,概说古往今来无不如此,将前面的厌倦心盖上从古到今的帽子,这低落的心情看来永无晴日了。

下面拓开一笔,“东华一段”不知有何确指,不过以“潮来去”应之,倒也能悟出个中滋味,值得注意的是“一段”的说法,这里应着“潮来去”当是指空间,从上下文细品,也可做时间概念,做时间的“一段”与下句的“二十年”相对,有那种天上才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感慨寄予其中。而“潮来去”引发的期待当是与“潮”相应的大起大落人生跌宕,可是对句却说“无风无雨”,这种凭空加诸的失落感,让人心产生很强烈的印象。一句之间,几起几落,情绪的渲染自不在话下,就把它当做人生一段的经历感受来看,也极有震撼人心的魅力。

“忍飢怕見那年秋,枯坐何曾慟國讎。”忽生转折,锁定目标,我们不知道那年秋天发生了什么,我们也不必去知道,我们只要去体会那“怕见”的感受就可以了。“忍饥”与“枯坐”对举,足见事情之严重程度,特别指出不是为“国仇”而“恸”,是为私事烦恼挣扎。渲染到此,除了不知道所恸之事,那种“恸”的感受已经淋漓尽致。

结句在“忍饥枯坐”的基础上,暂时截断这消沉的感受,“便拾一箱經卷在,”用经书暂时平复痛楚,逃避开现实的压力,而结尾一句“斷無閑淚向天流”,将那种欲哭无泪欲哭无声的深沉感伤和内心痛苦发散开来,漫天漫野,荡气回肠。经卷的逃避,无泪的洒脱,将这种痛楚更加倍地传达出来,在心底形成深重的压力,让人陷在诗人的痛苦中,喘不过气来。

 

 

 一海粟姐姐给我的赠词,附录于此致谢海粟姐:

 

《临江仙·赠梦也无声》一海粟
潇洒英姿凭浪迹,眉间山水回萦。
一囊书卷伴行程。
关河明月朗,点点入诗情。
 
千古风烟都看惯,窗含四季云星。
半襟雨雪洗心晴。
挥毫沧海意,梦也总无声

 

 

清漓放舟老友的赠诗

青葱万里数枝红,几树莺歌燕舞风。
   观景恰能佳绝处,文心雕笔付花丛。

 

 

蜀山居士老弟的赠词

喝火令  赠梦也无声姐姐

 

三尺青锋志,天涯浪迹人。

淡酬诗笔洗乾坤。

沧海乱云多少,舒卷浥轻尘。

 

古道萍踪杳,关山屐印深。

素心沉处总含春。

梦也无声,梦也觅纯真。

梦也网缘情字,千里绿常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