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浪博客诗词优秀作品管窥第二十二集

(2009-05-31 07:02:07)
标签:

新浪诗词

管窥

楚江

词人

起句

秋声

屈子

古战场

文学原创

文化

分类: 诗词管窥

新浪博客诗词优秀作品管窥

第二十二集

 

本博更新博文请见下一篇 

 

新浪博客优秀诗词每周五评,佳作鉴赏,置顶一周,周日更新。

 

其一、依敦煌曲子拟二首之一

 

掬泡斋

【西江月】

竹外秋声入耳,不堪枨触离情。

凉天逗雨拍窗棱,问个人人归未?

 

绦柳从风举袂,空闺识夜回灯。

一枝一叶一浮生,罨画一屏云水。

 

这首词拟敦煌曲子而作,写来却也雅致含蓄,不脱文人词风格。而词中不经意间所流露的禅味,给小词增色不少。

说到禅味,人们总是联想到静、空、幽、寂之类,大多数的诗词也是写静景静物为主,这首小词却从声音写起,读来倒有几分新奇。起句“竹外秋声入耳”,从声音角度还是一种隐约的背景,从画面角度看,实则带上几分“粗暴”的闯入,秋声仿佛破开竹影,迎面劈来。这近乎“粗暴”的闯入者自然会给画面带来动荡,在人心掀起波澜。所以下句紧承上句,导入“离情”,听着这丝丝秋声,实在不敢多想,不敢触动隐藏在心底的离情。

接下来,镜头介入近景,也引入实物:窗棱。秋凉已让人难耐,秋凉秋声仿佛还逗弄秋雨来凑热闹,一个“逗”字,放在此处,引发的全是无奈和幽怨。雨打窗棱的声音只让环境更加的寂寞清冷,这时,似有人声出现,“问个人人归未”,这声音从寂寥中传来,只想知道是否有人回来。上片结在此处,留下一片伤感。

下片说到“绦柳”,当是化用诗典提示那不堪触动的离情,而“从风举袂”也是化阮籍诗典而说幽情,似乎还不止于离情,那种深沉悠远的慨叹也仿佛游离出闺房,指向永恒一般。下句稍转,将思绪又拉回空闺,被凉雨秋声逗出的伤感此际仿佛凝固一般,终于没有人声,终于没有人回来。

“一枝一叶一浮生”的感叹,带着消沉带着无奈更带着几许空寂和伤感,突然之间这个问归的人感到了自己浮游天地的渺小和无助,情绪落在最低谷。

最后,结句将这凝固起来的消沉和空寂挥洒开来,扬向时空。“罨画一屏云水”,只有这亮丽的屏风,屏风上亮丽浮动的云水长天,能慰藉此时的心情。

这里词人明确指出空闺,所以只好当做思妇词,其实,离开思妇词的限制,放到更广泛的空间里欣赏,其实更贴切自然些。词中的化典,还有某些用词“罨画”、“ 枨触”等等,体现着明显的文人词特色。

 

 

其二、诗稿 乙丑端午读君明呈恩师诗依韵遣怀并寄

一起走过

 

素华嘉树暮春开,不见骚人踏浪来;

今古堪怜楚江水,一声一叹一徘徊。

 

这首诗既说端午遣怀,当然与屈子有关,所以起句便融入屈子之作,给所描摹的景色笼上浓重的主观色彩。“素华”让人想到高洁,不与时花相竞的超然傲骨,对于“嘉树”,屈子更是详尽描述不必细说。一个“暮春”,却将这高洁超拔的感受带入一种莫名的惆怅中,不着一个叹字,沉重的叹息自在其中了。

二句承上面的情绪继续生发,直接将这声叹息锁定目标,“不见骚人踏浪来”是惆怅叹息的根源,说的是暮春时节惟见嘉树,却不见骚人,道尽了物是人非的凄凉。起句纵向展开素华嘉树都是纵向观感,二句从横向道来,沿江守望,却不见归来。这一横一纵之间便是满世界的惆怅和苍凉。两句下来,已让人有透不过气来的沉重。

三句直转,将镜头拉向更远的时空,站在历史的高度,俯瞰生生不息的楚江水,诗人在这里还用了一个主观色彩浓重的字“怜”,巧妙地将这强烈的主观色彩填到历史的长河中。“今古”是流动的时间成就的历史陈迹,楚江是自然流动的现实,今古的场面涵盖了屈子身后近三千年的岁月流转,楚江则是这场面上一道纵向的划痕,其气势和声威虽不能与三千年的历史相提并论,但是楚江水也是一个延续开来的过程,这段时间的今古不只屈原一个,但是沿着楚江,几乎可以找到屈原的感情生命追求等等的全部痕迹,也可以说,屈原的全部生命都是围绕楚江水展开来,狐死首丘,便是他沿着楚江回望家乡发出的悲鸣,所谓“堪怜楚江水”的确写尽了屈原一生不能释然的情感所系。

诗人用大气恢弘的场面,于三句之中动用了空间的纵横交错,历史的时空流转,终于将一腔漫天漫地的愁绪,落回到“楚江水”这一个延续的且有空间和方向限制的物象上,下面的结句自然生成,我们期待了很久的那一声叹息,至此方在无奈与苍凉的双重情绪中轻轻地抒发出来,沉重的窒息感好像得到一丝释放,但是更深重的惋叹和更沉重的凄凉却在这“一徘徊”中卷土重来,留在心底再也挥之不去的,仿佛就是楚江边上披发如颠不停奔走的诗魂那徘徊了三千年的执着身影。

结在此处真是余味无穷啊。

 

 

其三、重五前一日邂逅少年朋友之三

艾诗人

 

回首无心索旧缘,亲亲羊角蝶花编。

春风一岁一花绽,人却一年痴一年。

 

如题所言,诗人刚与少年时代的朋友邂逅,作了三首小诗记此事,这是其中的第三首,从诗中可以看出,这位少年时代的朋友还是个女的,以凡眼俗心不妨一猜,会有什么故事呢?

所以诗人开篇就断住了人们的好奇心,开宗明义地告诉大家,不用猜了,有还是没有都无所谓的。“回首无心索旧缘”,既不索旧缘,又回首作什么呢?旧友相见,难免回首,这里诗人只是想说,把那些牵强附会的主观想象和感受都放在一边,回首的只是真正的少年时光,诗人不想让飞跑的主观影响了对少年时光的温馨回味。

二句承上,“亲亲羊角蝶花编”,诗人回首之际,想起了少年的她,那个戴着蝴蝶花的小女孩,天真纯洁的小女孩象蝴蝶花一样活泼生动,蹦蹦跳跳的在诗人眼前晃过,想来这时诗人一定双眼潮湿了,诗人也看到了少年的自己,可能还揪着蝴蝶花的辫子恶作剧,这是纯洁的少年时光,想来如此亲切,“亲亲”让人分不清是说带着蝴蝶花的小女孩,还是说那段时光,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关联,只与一段时光和对这段时光的一段记忆有关。

三句说到岁月流逝,却不直言,只是化用一句诗典,传达那种“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感慨。

结句“人却一年痴一年”,透着亲切,流着沧桑,传达的却是少年朋友间亲密无间毫无挂碍的情感,这种情感交流自然顺畅,没有成年人的芥蒂,没有成年人的世故,简单直接一如当年的质朴纯洁。好像刮着对方的鼻子调侃她这些年没什么长进更加迂阔,又像是拉着对方的手告诉她,春风几度,自己越发没有长进更加愚痴,到底是说的什么并不重要,这里传达的了无芥蒂的纯洁感情才是这首诗的真正底蕴。

 

 

 

其四、又忆吴江秋之一

菊隐

 

苇荡如波过脚滩,夕山影里立渔竿。

风舟直趁秋霞晚,白苹洲上水村寒。

 

这是一组描摹吴江秋景组诗中的第一首,诗写傍晚时分荡舟湖上的观感,十分引人入胜。说忆吴江,起句却从芦苇荡写起,黄昏时分的湖上,本就带着几分朦胧雾色,大片的芦苇在风中摇曳的景象,给画面添上了些许神秘色彩,而且苇荡的摇曳摆动是随着水波的动荡而起,在湖中,它与湖水一同摆动在晚风中,荡起阵阵涟漪。这只是一个棕黄色的背景,画面上并没有定格的东西。但是“过脚滩”却让人心生疑惑,“过”的是什么,也许我们自然联想到一叶小舟,轻轻在夜色中荡过画面。

下句引入“鱼竿”,将我们的设想打住,画面依旧是空的,定格的是夕阳中远山的倒影,还有依着远山的影子兀自耸立的钓竿,还是静景,还是没有人声,可是从“过脚滩”,从兀立的“鱼竿”我们分明早就听到了人的动静,看到了人的行为。

三句就在人们的急切期待中,将人的活动突然跃上画面,由于前面的铺垫,造成极大的反差,这一叶小舟突然闯入画面,带着极为震撼的动感。用一个“风”字极言小舟的速度,用“直”渲染小舟的急切,就像人们期待的心理,小舟的跃出与读者的情绪状况十分吻合,却在画面上惊起了一串涟漪,就像小舟身后划出的水痕。仰天看去,棕黄色的背景上还多了一道亮丽妖冶的残红,这样的一个画面可谓完美。

结句顺势推出,白苹州虽说是地名,但是在画面的最后一笔,为诗人添上了一道素色,这倒素色风景就像小舟的动感、秋霞的亮丽一样,在棕黄色的静态背景下点染出几条引人瞩目的色彩,使得整个画面活动生动起来。诗人还没有就此结束的意思,用最后的大笔,引来小村的人气,给江上垂钓的幽静气氛带来一份亲切的生活气息,而且,一个“寒”字,带来的感受不是寒冷,而是水上雾气缭绕的朦胧色彩,所以,诗人用这一个“寒”字,把刚刚精心雕琢的画面,重置到雾色葱茏的隐约中,这里远山的倒影,兀立的鱼竿、芦苇的轻波包括飞速闯来的小舟,都重又回归到不真实的远景中,淡出人们的视线。留下的是一个谜一样的江村雾色的联想。

不过意境虽好,这结句的格律似有些问题啊,也是为了接合地名吧,在此存疑不论。

 

其五、满庭芳·出差兰州过皋兰山有感

杏花笛影

 

瘦岭崔巍,大河涌注,望中空见苍然。

古城寻迹,往事未如烟。

多少繁华吹去,风尘里,再拾从前。

神游处,正追元狩,提剑跃征鞍。

 

无言。

依约见,弓刀喋血,万壑惊弦。

向长安一啸,回马三千。

扼腕悲哉壮也,真如梦,梦也阑珊。

阑珊里,斜阳半落,依旧照皋兰。

 

把一首《满庭芳》写成如此气势,实为难得。起句就线条分明,锋棱瘦骨,从纵向竖起一道刀削斧斫伤痕累累的屏障,突兀挡在眼前。横向奔来的大河,也由于这铮铮瘦骨的峰岭而显得颇为急躁,这里词人用了一个极有形象性的文字:“注”,河水的方向还不是单一的,奔涌过来已是急流,注入这里陡然多了一个倾的动作,着实体现力度。山如此,河如此,两句下来,这个地方已在我们的心底产生了一个顽强不屈的印象。词人却将语气舒缓开来,发出了一声惋叹:“望中空见苍然”。山依然顽强,水依然坚定,可是这古战场早已人去楼空,那些英雄业绩已融入青山绿水,这里只剩下一片“苍然”。这里“苍然”既可理解为现实的青葱植物的色彩,也可以理解为苍凉和沧桑的感受。

接下来继续生发感叹,说自己特来古城寻找旧迹,虽然英雄不再,可是依稀还是可以寻得一些陈迹的,往事总会留下痕迹。但是词人到底寻到什么痕迹呢?其实,真正的古战场已成了一片自然风景,多少繁华都在自然中沉淀销蚀了。所谓痕迹,除了伤痕累累的瘦岭依稀带着厮杀的影子,已经无处可寻。而所谓痕迹,实则在词人的想象中。下面就是词人发挥想象,还原当年霍去病策马长鞍追杀匈奴的悲壮场面,元狩的辉煌胜利,在国人的心里留下沉重的符号,感受古战场的气象,词人仿佛听到了骠骑大将军扬鞭跃剑的厮杀声。上片在这金戈铁马的壮大场面中戛然而止,把人的思绪截断在古战场的壮观中。

过片“无言”真是道尽万千感受。不只词人,我们的感受也还沉浸在霍去病的联想中。

下片并不掉头,词人接着上篇的想象,将细节具体生动起来,将古战场的模糊影迹拉到眼前,取个特写展示细节。这想象能力可谓高也。词人说他定睛看去,仿佛看到“弓刀喋血,万壑惊弦”的一刹那,选取古战场这一悬机无限的瞬间,实在令人乍舌。仿佛读者也跟着霍去病经受了一番那以少胜多的心理对抗过程一样,紧张惊惧振奋……

接着词人把镜头稍稍拉回,让紧张的气氛拓开来,顺着古战场的烽烟,拉向长安,我们仿佛看到少年将军英姿勃发凯旋归来的壮观场面。这时词人再也按耐不住,跳出来赞叹:“扼腕悲哉壮也”,极言少年将军得胜还朝的气势。可是毕竟,没有这些,青山绿水之间,再也没有出现少年将军的英姿,再也没有惊心动魄的厮杀,这些都成明日黄花一去不返。

词人从想象神游中回到现实,感觉一切就像梦一样:“真如梦,梦也阑珊”道尽苍凉。

词人的思绪彻底回落到现实,在梦和现实的接合处,词人看到的是一抹斜阳,投在皋兰山上,此斜阳可是当年汉宫之斜阳,此斜阳可曾见证当年少年将军的英姿和少年将军的业绩?唯有皋兰鉴证。

这首词大气激越,节奏错落,尤其下片更其明显,在激烈紧张的千钧一发之际过渡到结尾处的残阳皋兰,竟没有一点斧斫痕迹,令人感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