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诗词优秀作品管窥二十一集
(2009-05-10 07:00:01)
标签:
新浪优秀诗词管窥杏脸故枝沙暴古渡朱弦三秦文学原创文化 |
分类: 诗词管窥 |
第二十一集
本博更新博文请见下一篇
新浪博客优秀诗词每周五评,佳作鉴赏,置顶一周,周日更新。
谢诗友西风钱塘雅正,录文后共赏。
其一、七绝 古渡问宿
古渡波平晚日斜,客舟未泊问渔家。
亭西樟下三间舍,可枕溪声可茗茶。
这是一首很有情趣的客游诗,写羁旅行人问宿的事情,一点小事却渲染的十分生动,委婉地道出了对投宿之地人情风俗的观感。
首句交待时间和地点,仿佛漫不经心地一笔带出斜阳晚照的黄昏景色,傍晚乘船波平似镜,感受到行者的轻松清爽好心情。这里的一“波”从地上起,一“日”从天上来,一句之间便有天地之阔大高远之境界,含量已是惊人,更加上“斜”和“平”二字,“平”从横向出,“斜”从纵向来,一“平”一“斜”之间画出了空间的两个主轴线,将天与地连接起来,把镜头从天地之间拉向轴心——古渡,这就从视觉上将古渡提升起来,成为焦点,所以首句其实也可看作是关于古渡环境的一个大特写。
二句引入人的活动,“客舟未泊问渔家”,这里着一“问”字,当然是有人在问,“客舟未泊”自然是写人的急切心情,船未停稳,就急忙询问渔家,联系前面的“晚日”,应该可以想象,客人所问当是有关住宿的情况。这时聚焦于古渡的特写镜头,照出了一客一主的身影,客人急切地询问,渔家——也就是主人——微笑的从容的神态,恍然还似看见渔家对这外来者——客——的天真热切的好奇心的欣赏态度。
三、四句转,跳过客人所问的内容,直接以渔家的口气作答:“亭西樟下三间舍,可枕溪声可茗茶”,画面上,渔家指着岸边不远处的“三间舍”,从后文的“可枕溪声可茗茶”上看,可以理解为渔家自己的老屋,顺着渔家所指的方向,循着客人的视线,我们好像看见亭子边上,香樟树下,三间升起炊烟的老宅,在昏茫的夜色里,散发出温暖的人气。渔家的热情更在后句的结上:“可枕溪声可茗茶”,说的是自由随意主随客便的热情和亲切,也是夸耀自家的宝地的风光和情趣,说到此处,我们同那位客人一样,才恍然看见,原来老屋的旁边,还有一条蜿蜒的溪水,绕屋而行,好像看见溪水清澈的底色,听见它跃动奔流的欢快声音。这个结句本身是一语双关的表达,“可茗茶”既是热情的邀请,热情的款待,也是直写溪水的澄澈爽洁,“可枕溪声”中,这个“枕”字传达出舒适安逸的感受,也传达出夜听溪流的生动情趣。
这首小诗自然起笔,自由挥洒,看似不动声色的直接描述,却处处点染了生趣和动感,委婉地传达出渔家的热情质朴的人情味,给人温馨和亲切的感受,随着“客”的脚步,读者也在夜色朦胧中,走进了一个温暖舒适热情生动的家,享受那田园之乐和“归”来的安宁。画面感强也是这类山水田园诗的另一特色。
其二、诗稿
春暮人间花事尽,可怜陇上踏歌人。
露莹草树伤心泪,沙暴云天落地尘;
日月悲欢吟渭水,兴亡风雨过三秦。
残红不似翻飞絮,尤共青山入梦频。
不清楚现场情形,好像诗人那里刚刚经历了一场大沙暴,诗人在沙暴过后出来看飞絮有感所记,没有亲历过大沙暴肆虐的现场,不知是不是就像北京的沙尘暴,所以只能就诗论诗。
首联就带着一种落寞的情绪,虽着春字,却无生气,既说到“暮”,不管日暮还是春暮,都会带着深深的叹息,让人产生萧索的印象并引起消沉的感受。“花事尽”更是一语道尽暮春景色,一般说来,秋已暮虽令人想到肃杀秋风尽扫落叶的凄凉,可是终归还有春天在前头候着,非但不至于让人绝望,还会激起人们坚守意志等待春机的信念,可是,春暮就不同了,刚刚还是桃红似锦杨柳飞花的繁荣,忽然之间花信消沉,红到极致,所有的美丽都盛极而衰了,难免让人心生萧索,提不起神来。下句就顺手牵出歌者的情绪:“可怜陇上踏歌人”,不说可怜那盛极而衰的美丽,而说这懂得欣赏美丽的“知音”十分可怜,可见即将衰败的美丽是如何的落魄了。“踏”字在这里提示了一种节奏感,随着这可怜的形象,这节奏也放慢了脚步,变得深沉而压抑,随着可怜的情绪蔓延,这踏歌的脚步也越发的沉重起来。
颔联承上,接着引导这情绪的根由,描述刚刚过去的那场可怕的浩劫。“露莹草树伤心泪”借物托人,极言伤心之至,一个“莹”字,将草树的柔弱委屈和诗人的无限怜惜表现得十分透彻,而且诗人好像在有意无意之间,借用了北朝庾信的《枯树赋》的意象来抒发难以平复的痛心,“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下句说到了这种让人甚至草木都很难“堪”的灾难,“沙暴云天落地尘”,漫天漫地的沙暴,像是从天降落,估计当时遮住了那一片清朗的碧空,让人如堕雾里不知所向,等到一切归于平静,只看到满地尘灰,早春以来的花草绿溪莺飞燕舞,都不复存在了,挂上了灰蒙蒙的黯淡色调,面对此景,人何以堪?
颈联由此生发联想,引入了家国之叹,将沙暴带来的不良情绪进一步升华。“日月悲欢吟渭水,兴亡风雨过三秦。”表面看来,也许是为了这沙暴对春光的肆虐,似乎日月无光,渭水呜咽,但进一步品味,此句也可以解作诗人由此悲伤情绪,联想起日升星落月圆月缺人生起伏悲欢离合这些再自然不过的现象,沙暴使人想起人生的无常,三秦的父老,三秦的草树,经惯了岁月的风摧雨打,看尽了朝代的兴亡更替,至于这些感慨指向何处,诗人没有明说,留给我们的只是一些散淡地罗列起来的意象,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带来的飘渺感受。
尾联将飘渺的思绪拉回,直抒结论,仿佛是斩钉截铁地要给自己的落寞情绪来一个了断。“残红不似翻飞絮,尤共青山入梦频”,这才写到今天的主角——飞絮,原来感慨的对象,是看着飞絮的飘摇随意产生的悲观情绪,这里将残红与飞絮分开来,它们的不同的命运归宿,给了诗人些许的安慰。毕竟,残红虽落,形消魂在,融入青山晚照中,与自然同在,在人们的梦里成为永恒。
这首诗意象变幻不用铺垫没有过渡,首联颔联,颔联颈联,颈联尾联之间都留有大量空白,这些留白引起联想,在人心里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美中不足的是,颈联的“渭水”对“三秦”从含义上似没什么不妥,但细究之下欠工。
其三、晨登杭州葛岭遇养鸟一族
银丝缕缕绕疏林,度入朱弦碧落心。
玉树花飞疑比翼,朗空月闭待追寻。
蓬间腾踔有天地,笼里徘徊自昨今。
莫羡九霄能鸟瞰,当知咫尺有知音。
这首诗如题目所言,登山路遇养鸟一族有感而发,说养鸟一族,其实诗并没有写养鸟人,而是写给被养的鸟的。
首联先写景,“银丝缕缕”乍看上去有些诧异,题目说“晨登”,这里何来银丝?联系后文,这里的“银丝缕缕”概指月光,这是个顶着月色的凌晨吧,按说杭州的晚春应该树色浓郁,花草遍野,这里却说“疏林”,当是诗人的主观镜头,在清冷的月光下,趁着夜色,林子的苍绿其实融进了黑暗,只有月光可及的地方,照到暖色的树干,所以看起来有“疏”的感觉。不过这样写的效果不止于实景,而是带入情绪,明明是晨,却勾起有关“暮”的落寞之感。下句不好从字面理解,“度入朱弦”引起声音的联想,让人想到琴声、慢曲,仿佛是给上句的落寞心绪添上琴曲继续渲染,“碧落心”的化典,自是生发一种执着向往而不可得的期许和无奈。月光、疏林、朱弦、碧落,都给人雅致高贵的感受,养尊处优方能有此精力心情体验这些高雅的孤独,以此体会笼中宠鸟的心境,大抵是如此的典雅高贵却凄凉落魄。
颔联承上继续抒发这种向往和无奈的心情。“玉树”一方面接着首联的月光发挥,另一方面也是联想到月宫玉树的清冷寂寞,配之以“花飞”,则给人纯洁剔透的印象,自是天宫神仙的环境生活,“疑比翼”表面上说那笼中的金丝鸟儿在“玉树花丛”中翻飞追逐,像是比翼双飞夫唱妇随的幸福生活,但一个“疑”却带出了对这一生活实质的嘲讽——当是自嘲——带着些些苦笑的自我安慰一般。下句与上异曲同工,也是抒写这份落寞和不满足的期待,这里“朗空月闭”也是实景,我们别忘了这月光是清晨的月光,太阳升起的瞬间就黯淡下来了,用一个“闭”字更强调对这一自然现象的主观感受,“待追寻”委婉地道出了那种欲求不满又无处倾述的烦闷。
虽然“比翼”和“追寻”相对,从联的规则说有些牵强,但从诗的神韵上体味,这一追寻和那一比翼,从情绪上是那么合辙顺畅,还有什么好说呢?能对的工巧最好,不能的话,为了联的工巧牺牲诗的神韵,算是因小失大,诗为心声本该呼之即出,诗之技巧本就是为了给诗锦上添花的,要是为了添花,却把彩锦毁成了粗布,岂不是本末倒置了?硬添的那些花又有什么意义?
颈联转折,直接写笼鸟的生活和感受,像是一个豁达大度又自得其乐的囚徒,尤其是上句,那种自嘲的语气非常明显,说在“蓬间”里自有“天地”,就像一声凄婉的苦笑,还故作明达,而“腾踔”在蓬间的天地,更让人心生同情,对这“放达”有种欲哭无泪的辛酸。下句的调子明显低下了,那种故作豪迈的“腾踔”变成了可怜兮兮的“徘徊”,活动的空间也从“蓬间”变成了“笼里”,天地之大的感受,还可以让蓬间的活动有些许希望,而“昨今”已然剥夺了这份想象中的情趣,不得不看见眼前的残酷现实,这是令人痛心令人绝望的清醒,再也不能自欺欺人了,又如何面对这现状?
尾联以一声劝解安慰笼鸟:“莫羡九霄能鸟瞰,当知咫尺有知音”。既然得面对现实,不能云里雾里玉树琼宫的做梦了,那就真正地睁开眼睛看看现实吧,不用抱怨自己的命运,不能像翱翔九天的自由鸟一样,任由来去跌宕天地,其实笼鸟也有笼鸟的知己,笼鸟也有笼鸟的生活,真正地现实地看待自己的命运的时候,就会发现,身边的天地也有知音。
这首诗借笼中鸟喻人的生活,写得苍凉沉郁,那种以自嘲的口气抒发的痛苦,将痛苦的感受更推到了极致,触动人心。
其四、杏园芳·立夏
鹅毛住了春归,墙头杏脸慈悲。莺歌燕舞柳梢媒,醉芳菲。
开窗又见丁香结,熏风暖透罗帷。齐眉团扇翳斜晖,打量谁?
小词题名为立夏,所以起笔就描摹立夏风情,暮春时节,已见柳絮轻扬,漫天飞舞,所以这里说“鹅毛住了春归”,也是说杨花落尽,暮春已去,迎来了立夏的新节令。这算是实写立夏景致了。下句则笔端一转浸入主观:“墙头杏脸慈悲”,说起杏枝伸过墙头,似还可以理解,但是看到杏脸,已是令人吃惊,而且说“杏脸慈悲”简直近于鬼语了。这完全是词人的主观镜头了,能看到花在笑,草在哭,为什么不能看到杏脸慈悲呢?
下句的“莺歌燕舞”直到“柳梢”,几近于俗,是平日里大家说滥了的,但是在最后着上一个“媒”字,就又难免令人心头一颤,在情绪上产生一个急刹车,从节奏上生出一段休止留白的断区,人的思想在这一刻受着惯力的作用,跃出情绪的拘囿,冲到了情绪的前头,难免又思考起来。有柳梢为媒,则莺的歌燕的舞自然更有动力也更富情趣了,所以自然生出结句:醉芳菲。不知是词人沉醉了,还是莺燕沉醉了,抑或是读者沉醉。至此其实我们只是顺着字面的意思来理解,已是这样的几转几折了,看到了这许多的美景,情绪受到了词人表达的主观的刺激,但是却不知这种刺激的力量源所从来。
下片起句引入人的形象,原来我们在上片看到的,带着强烈主观色彩的镜头,都是窗前站着的那个人的看法,我们还不知道,此刻窗前正有一个怨妇——权且这么说吧——在那里悄悄地看着这一切,所以有了杏脸慈悲,有了柳梢媒,有了醉芳菲。所以这一切,看来就像是她满心的妒意了。窗前的女人这会儿推开窗子,想透口气舒解一下郁闷的情绪,却迎头看见“丁香结”。丁香结应是取自李商隐的《代赠》中“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典,既用此诗中情愁郁结的意境,也某种程度上传达了词人此作是以代女主人抒发心声之作。
下句正话反说,“熏风”是温风,“暖透罗帏”的是风,这就成了一种反讽的效果了。让思妇的心底更加郁闷无处述说。久处昏暗阴冷的环境情绪心态下的女人,受不了暮春阳光的照射,用“齐眉团扇”挡住耀眼的光线。这就产生一个问题,不喜欢阳光,可以回屋里躲避,何必非用团扇挡住,唯一的原因就是此刻,虽然她不想顶着阳光,但也不想回去,所以自然生发出结句:“打量谁”,这一结句如此生动直白,不用细说,也能体味无尽情趣。
其五、七绝。致友
昨日桃红梦醒时,西楼独卧不言诗。
东风帘外吹新绿,白絮流连向故枝。
这首诗题为致友,却不写友,只截取日常生活景色的一个片段,寥寥数笔,情也自在其中了。
起句写昨日之梦,从字面看只是写节令,说昨日从梦中醒来的时候,正是桃红时节,这桃红时节难免引人遐思,想起青年时代某些生活某些尘封的细节,尤其是睡梦之时,那些细节就会悄悄地浮泛起来,演成一幕幕生活场景,让人有回到记忆的生活中的恍惚,而这时的梦醒,是很煞风景的,打断了沉浸其中的美好回忆,让人心生遗憾,这,恐怕也是诗人想起赠友的原因,这位友人,想来是与诗人花红柳绿的青春时代有些关联,想起桃红时节,也就想起了友人。
“西楼独卧不言诗”说梦醒后的情绪,从桃红的季节走出来,带着十二分的不情愿,郁郁寡欢地独卧西楼,“不言诗”把赌气的情绪写活了,也把敏感的诗心传达出来,其实所谓的不言诗,是因为想言诗又怕言诗,由于桃红一梦,心中忽然就有了诗意,可是想起与朋友天涯两隔,也无处言诗,所以才有这样情绪。只是独卧西楼,任由情绪泛滥,将自己淹没。
三句写窗外新的景色变化,引起了心情的变化。“东风帘外吹新绿”,一阵春风,掀起了帘子,落寞萎靡的诗人,忽然看见了窗外风吹绿叶新影摇曳的景致,这在东风中摇动生姿的新绿勾起了诗人的新的兴致,于是披衣坐起,给友人发信。这人的动作,是诗间的留白。
结句紧扣致友的主题,写传递给友人的信息:“白絮流连向故枝”,此白絮也是与桃红相对而言,白絮出场,已是暮春,与桃红时节隔着整个春天。这里的“流连”传达出依依不舍的恋情,至于恋着什么,自然就是“故枝”了。这里的“故枝”既是实指,也是暗喻,指故交故人及过去了的情分,这是向友人表达自己的一往深情。
全篇都是寄托,也是实写,到底是实指还是寄托,已经没什么区分的意义了。
- 附录:谢西风钱塘先生指正:
-
- 梦兄多次关注抬爱拙作,大谢!不过此篇所析与本意距离较大。
第一联,是写声音。清晨十分宁静,不见笼鸟,已闻其声,其声清丽,如银丝绕林,缕缕不绝。这声音如此动人,直如某一精灵把优美的韵律赋于我心中的琴弦。这是任何人都会产生心灵回响动人旋律。
第二联,还是写鸟声。如何形容这鸟声呢,我特地用两幅有形的图画来形容。这是化声为形。
第三联,此时已经来到鸟笼周围了。看到如此优美的旋律居然来自这些笼中鸟,感慨与惆怅兼而有之。
第四联,无奈中的自况,不求九天鸟瞰,但求咫尺知音。
另,三联的“有”改成“得”。
再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