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诗词优秀作品管窥十五集
(2009-03-15 06:40:36)
标签:
新浪诗词管窥老松全词起句寺院燕来江南文学原创文化 |
分类: 诗词管窥 |
新浪博客诗词优秀作品管窥
第十五集
本博更新博文请见下一篇
新浪博客优秀诗词每周五评,佳作鉴赏,置顶一周,周日更新。
特别说明:前日有网友发信息批评我的管窥集,大意是不能我说优秀就是优秀,而且还有很多优秀作品并没有选入管窥集。虽然措辞激烈,不过所言极是。此集篇幅有限,我的交游能力有限,时间精力更是有限,而且也难免囿于一己之见,所以才自称管窥,一孔之见也。若是收录其中的作品不够优秀,是我的责任,很多作品没有收录于此,并非不够优秀,我会尽我心力把这个管窥做好,不周之处也希望诗友理解海涵。
谢文祖铎先生赠诗附录于后共赏
其一、七律,中学时获赠女同学一帧黑白照
幽兰书页久珍藏,已览千回犹觉香。
黛瓦云濡浓淡墨,疏风日映老新篁。
眸中诗语传春意,弦外冰心试海棠。
黑白如今成旧事,江南细雨又茫茫。
一份珍藏的记忆,一丝难忘的情愫,一段短暂的温馨,一泓清澈的涟漪,是人们想起朦胧未开鸿蒙欲启的迷乱和惊慌留在心底的那份感动。
这首小诗写中学时女同学的黑白照片引发的思念和感触,首联以“幽兰”引入联想,对于少年时光的温馨感受如兰之芬芳久久不忘,这暗香流动的书页别有一段珍藏已久的故事,虽然岁月流逝,虽然看过千回,那种温暖那种欣慰长存不衰,记忆中百般思念还散发着阵阵幽香,伊人如在目前栩栩生姿,不说照片,只说感受,只有感受中缭绕不去的香气,触动心底的感伤。这延续下来的暗香,也就像挥之不去的恋情,多少年来占满了诗人敏感的心。
颔联写照片上的人,不从人说,而说发式,“黛”状其色,“瓦”言其层次,“云”渲染线条感,“濡”是一个很暧昧的感受,一是头发的质感柔软而流畅,其次说丝丝秀发撩拨起心底的感受,极言由惊生爱的自发过程,这种自发的不知不觉的深陷其间的悬置感是一个潜伏于深层的无意识状态,就像“濡染”的渗透过程。“浓淡墨”是对秀发的整体感受,对前面细节的笼统观感,之所以要再次强调这种观感,自然是传达出诗人反复凝神细看的动作产生的效果,是一种主观境界的观感。下句当是想象,凝神细看难免神思飘渺,诗人对着旧照生发联想,计算着时光流逝在这照片主人身上留下的痕迹:“疏风”也是一个类似“濡”的自然过程,岁月流转本身就是自然风霜的濡染侵蚀,日晒风吹的结果,新竹一样的青涩脆嫩一定衰老褪色,变成了诗人难以想象或者说不难想象却难以接受的样子。
颈联写照中人的神韵,诗人久久凝视照片,仿佛照片上的人开始活动起来,顾盼生辉辗转生情,用眼睛与诗人做无声却彼此心照的深度交流。诗人发挥想象,仿佛看见眼波流转心有灵犀,无尽的弦外之音好像在触碰到诗人心底的秘密。“试”字将那种细腻委婉又惊心动魄的触感描绘的十分精致,让读者有感同身受的共鸣。可怜的诗人,多少年来只能对着一张旧照片生发想象,感受那种轻挑心弦的激动,无数次的重复,无数次的感动,却日久弥新不见衰减,体会诗人那越陷越深的无奈和悲壮,心中充满压抑的感动。
诗人也清楚自己的境遇,在想象中短暂的聚首,再次重温那温馨的感受,独享片刻的升华体验,也不得不再次回到现实中来,“黑白如今成旧事”,年代的久远,虽然隔不断思念的煎熬,却也经不起风霜的侵袭,随着感受的日渐浓郁,记忆的色彩却还是不可避免地越来越淡了,在生活中已经蜕变成了“黑白”的底色,除了心底执着的牵挂,再也没有了现实的意义。由此而生发的无限怅惘,都在“江南细雨又茫茫”的苍凉感受中飘落消融。“细雨茫茫”的意象,留给人们的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沧桑感叹。
这首小诗的过人之处在于中间两对的细节剪裁,尤其是“黛云浓淡”的反复描摹,和“弦外冰心”的反复试探,将初恋的感受表达的十分充分生动传神。
结尾拓开一笔,韵带苍凉,将前面渲染的深重体验拦腰斩断,痛定之余,无限怅惘锁入江南烟雨,更让人心生绝望。是绝妙的点染。
其二、【词二首】依韵和秋雨梧桐之二
步韵和秋雨梧桐《卜算子·春问》
凋尽暗霜寒,将入春深处。
已换莺穿旧燕来,低檐篷风露。
念荡渺飞鸿,去趁依苍树。
昨夜长波借梦还,泪湿吟如诉。
由来读樾下先生的诗词,总能感觉到遣词造句的凝练简洁,令人钦佩的字词锤炼功底。不动声色不露痕迹地于短小精到的句子中,浓缩最大含量的内容情绪和意境。这首小词也不例外。
起句“凋”字就非常有特色,读来令人心底震撼。“凋”通常用来形容花容散尽落红飘零美人迟暮青春蹉跎,是指美好的事物的自然衰颓。词人此处却是用来形容“霜”的零散“寒”的消融,仿佛对寒霜暗去也带着依依不舍的留恋,这看来好似不合常理也不入情理,读到此处不免心生狐疑,于是“问”的心思即从此始,抛开内容不论,单就情绪点染来说,一个“凋”字的情调韵致放在句首,也将全词的基调限制在低沉阴郁的感伤气氛中。词人就是用这样极具冲击力的极有情绪色彩的字来限定情绪气氛,虽写春气,却通篇笼罩在哀婉压抑的落寞情调中。
“将入春深处”的“深”字也是这样浓墨重彩的渲染,按说就算寒霜不是融化的欢欣,而是凋落的凄美,也不至于就让人心生压抑,但是春的颜色浓淡决定了此时的情绪基调,浅黄的早春令人心情明快生机盎然,深重的色彩却总是伴随着压抑,就算这深色是生命本色的绿,也难免令人不快,词人在起句上用了两个色彩浓烈的字点染了全词的压抑情调,确定不移落地有声,没有丝毫的拖沓与迟疑,与卜算子的节奏协调一致,没有给人的情绪留下缓和的空间和余地。
下面从静景转到动景,早春是新莺乳燕的世界,欣欣向荣的生机一片,可是此处着一“换”字,主观色彩极为浓烈,所谓的新莺乳燕不过是四季更替日月轮回的转化,就此消弭了新莺初现的生机,接着一个“旧”字更增添了许多的回忆和怀旧的气氛,“旧燕来”将新的春机带入燕去时节的辛酸旧事,完全淹没了早春的生动气息。上片就在“低檐篷风露”的感伤气氛中趋向尾声,“低”也是极有压抑感的主观情绪的宣泄,“篷风露”更是显出不胜凋零之羸弱。
下片进入抒情,“念”化入回忆,“荡”极言冲动剧烈,“渺”渲染无奈的感受,寥寥三个字已写尽惆怅伤感,“飞鸿”更是化用“鸿爪雪泥”的典故,将人心带入人生易老世事无常的惋叹中,人们不知道词人有多少伤心往事与早春相关,只感到弥漫在有限空间里的漫无边际的感伤情绪,让人联想到“彼黍离离”的空旷超远的惆怅情怀和“杨柳依依”的无所附着无所牵挂的落寞忧伤,以兴渲染情绪气氛,调动读者的无限想象力。下句异曲同工,“去”是一片烟波浩渺的茫然,“趁”则寄托了对机会的向往,“依”复归于伶俜瘦弱,“苍树”则将所有可能的希望都落到无语肃穆的苍凉氛围里,让人备感孤寂落寞。这两句集中体现了词人善于锤炼字句浓缩气氛调动想象提升艺术效果的能力。至此,节奏跃动情绪浓烈,是为全词的高潮。
下句略微舒缓,仿佛一声长叹,将紧密的节奏缓和下来,“昨夜长波借梦还”,一唱三叹,情动于衷,韵致深婉,将梦醒之后的凄凉和苦涩传达的淋漓尽致。在这个延缓节奏的过程中,一个“还”字还是以那样浓烈的情感趋向将读者的情绪引入苍凉的向往,结句转折,将这压抑情绪的所有寄托都作成空幻:“泪湿吟如诉”,除了两行清泪一曲断肠,这春的气息徒惹凄凉,生机种种又于己何干?
全篇节奏紧促,跃动生姿,气氛凝重沉郁苍凉,情绪深婉感伤,气韵贯通起伏有致。而语言锤炼精致则是此词最显著特色,于很小的篇幅里传达大量的信息,却作的如泣如诉跌宕萦回而不影响韵致独见骨力,也是樾下先生诗词的独特风格。
其三、南歌子
意惬扶兰殿,神醺倚晚钟。
虬身揎臂向青空,襟袖斜披翠黛、太雍容。
漫谓天然物,谁夸自在松。
萧萧耳畔动山风,多少霜寒雪冷、啸吟中。
题名为自在松,基调已定,韵在其中。
起句“意惬”“神醺”点出自在松之自在悠闲从容适意的状态。而“扶兰殿”既说它的自然姿态,也说它的主观倾向,一个“扶”字,蕴含了多少责任多少牵挂多少虔诚多少敬畏,一个庄重洒脱的巨人形象地展示在我们面前,仿佛古寺的风骨传承香火流脉都在这棵巨松的手臂间挥洒,这个坚定笃实的形象也成为寺院的坚实柱石。而“倚晚钟”则说老松的主观状况,“倚”与“扶”一样,都传达了老松与寺院的相依为命的依存关系,互相扶助互相支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脉相连。
“虬身揎臂向青空”形容老松舒展挺拔昂扬向上的雄姿,而“虬身”二字写其屈曲盘旋的长势,带出了一种对老松的气节品性的复杂感受,尤其传达出老松那忍辱负重大局为念的品格,老松的这一品性,也代表着整个寺院的风貌,展示了僧人们隐忍超然的出世信仰和苦行济世的奉献精神,那种形象本身蕴藏的苍凉厚重就像这古老的寺院一样,令人心生虔诚的敬畏。
“襟袖斜披翠黛、太雍容。”此句既是实写这棵老松年代久远枝繁叶茂的大气雍容的形态,也是暗喻僧院佛光统照普渡众生的圆满功德,老松也是寺院精神的象征,向上伸展的姿态象征着坚定淳朴的信仰,枝叶纷披翠黛凝重的雍容则象征着慈悲为怀的佛心。至此,老松已经在人的心里引发了虔敬忠诚慈颜端正的联想而不由人不心生敬仰。上片就在这庄重的赞叹中结束。
下片起句开始感叹老松受到的不公正的冷落和慢待。“漫谓天然物,谁夸自在松。”“漫”直接连带出汗漫不经的轻佻态度和散淡无心的轻慢作风,信仰是主观世界的产物,把这棵老松划入“天然物”的行列,就意味着它在寺院成了被边缘化的可有可无的赘物,人们在争相追捧大师敬奉香火的时候,根本没有注意到这棵与寺院同生共死相依为命的老松,没有认识到它默默守护荫庇众生的无量功德。在此也流露出对朝圣者的浅薄麻木的不满,时尚的人们于今又扮作善男信女对寺院文化趋之若鹜,可是又有几个真正怀着虔敬的向佛之心对致力传承香火默默守护圣心的苦行者给予真正的尊重与理解,倾注真正的宗教感情呢?这样一棵象征着寺院的牺牲精神和虔敬信仰的老松,千百年来看尽人世苍凉和人生百态,听惯肃杀秋风和暮鼓晨钟,在雪雨风霜中吟啸作歌放达自适,以自身的苦难和自然的快乐,以沧桑的进取和超拔的安详,来演绎佛祖的精神昭示佛祖的情怀,成为千年古寺的历史见证和精神象征。
这首词题为咏松实则借松咏人,歌颂赞美那些默默守护古老信仰虔诚奉行先祖遗训的信徒们的精神世界和生存状态,表达了对这些虔敬的使徒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他们所受到的轻慢和冷落发出不平的感叹。全词气氛沉郁苍凉,庄严凝重,节奏舒缓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格调雅正有庙堂之音大雅之风。
其四、七律•三鉴斋周年寄文兄【下平八庚韵】
暮雨连珠夜弄筝,平明碧树唱黄莺。
沧桑杨柳重飞絮,寂寞丹青总画晴。
苦觅源流穷典籍,长怀社稷念农耕。
灵台几度东风暖,前路时闻振铎声。
此诗是闲鹤先生赠给朋友庆贺周年纪念的,诗中赞美朋友学养丰厚诗画俱工,饱经沧桑却率性真诚,襟怀磊落,心境光明。
首联“暮雨连珠”写节令天气,也暗喻筝鸣的声音和气氛,正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大珠小珠落玉盘”,而且在“暮雨连珠”这样给人不良感受的寂寞长夜里,披衣弄筝的友人,有着与常人不同的心胸和雅趣,善于在无聊空虚的落寞气氛中调节自己的心态和情绪,以艺术的诗心面对季节天气的变幻消解这些自然现象中不良的干扰,从而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安定。下句的“平明碧树”代表“春和景明”的曼妙风光,在这样的光明气氛里,我们诗人的朋友是像黄莺一样清新快乐的精灵,一路唱着欢动的舞曲,跳荡着轻灵的节奏,友人这充满阳光的内心世界已从自然的音色中展露无遗。
颔联进入人事,把朋友放在人世沧桑中接着展现他豁达澄明的心境。“沧桑”的经历,使得一颗艺术的心受尽摧残,却也打碎了艺术的象牙塔,对于微不足道的末节也会心生感动心生依恋,这就是“杨柳重飞絮”的意境展现的诗人朋友的内心感动。“寂寞”不只是通常说起的情绪的寂寞感受,也应该含有怀才不遇的冷落和大节无言的空明,在这样的境遇里,这位朋友没有消沉,没有怨尤,彩笔丹青,画的依然是绚烂的晴天,阳光的暖色,这朋友的心底是如此的清明澄澈,不会为了任何现实的苦难而失去他明丽清澈的亮色,他的艺术的灵心,永远有莺声呢哝,阳光灿烂。
颈联转折,描写朋友的学识情怀,对于一个学者,对于一个艺术家,他的支撑他的底蕴,来自于他的入世情怀他的人生关注,这位朋友不仅满腹经纶皓首穷经,而且心系农事常怀社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真正意义的正人君子,传统儒生。
铺垫至此,尾联其实只剩下一声感叹了,对于善用起兴的闲鹤先生来说,把这声感叹写得云淡风轻虚无缥缈不费吹灰之力,但先生的朋友不是超然世外的仙人,也不是虚怀若谷的隐士,在闲鹤先生的心目中,朋友不只是个才华横溢的艺术家,还是个热切真诚襟怀坦荡的义士,那么,这一声感叹就不仅是随风飘逝的一个影子,而是一曲跌宕起伏的劲歌。诗人用充满激情的诗语,壮怀激烈的雄心,为朋友唱响了前方的鼓角:“灵台几度东风暖,前路时闻振铎声。”“灵台”是朋友那不老的诗心,“前路”是朋友进取的方向,“东风”是节令赋予的机遇,“铎声”是朋友扬帆远去的征途上留下的辉煌业绩。
全诗在这器宇轩昂跌宕纵横的“铎声”中结束,给人们留下了一个阳光明媚的笑脸,留下了同样阳光明媚的心声,两个花甲之年的志士抚掌互勉,一趁东风续写新章。
诗人以同样阳光亮丽的诗笔,描写朋友阳光亮丽的心境,以沉郁苍凉状激情澎湃,大气纵横之余有一唱三叹之功,令人感佩。
其五、七律夜荷塘
昨日酒醉,辗转难以入睡,夜对荷塘有作。
春来难改旧时寒,影入荷塘梦不安。
半树灯花风后落,一弯旧月魄中残。
夜长好度浮光远,酒宿休言闹市冠。
事隐今宵谁劝我?茫茫何处忘忧丹。
正如诗人自序所言,酒醉不成眠,夜对荷塘如梦如幻,竟看出了如此诗境。首联当为实写,不知诗人是何方神圣,早春之际,半夜三更辗转在水边塘前,料峭春寒仍是侵人肌骨,当此之际,诗意宛如脱口而出:“春来难改旧时寒”简洁直接,仿佛一个寒颤,首句就喷了出来,没有铺垫却也自然妥帖,韵致自在其中了。“影入荷塘梦不安”,是承接上句的感受而来的,一个寒噤,诗人似乎恍然之间酒醒了一半,定睛细看荷塘,却看见了自己摇晃的身影,一时不知是云里雾里醒着还是梦境,神情恍惚,捉摸不定,一如这水中的游魂,飘来荡去行踪诡谲。
颔联承上,写环境街景。“半树灯花”用得如真似幻,令人狐疑,到底是说城市里的路灯,把电线杆子当成树了,还是写乡村里的柳芽,在月光映衬下发出的熹微的光芒?这个无须细究,这样亦真亦幻的描写,与醉意朦胧的感受相得益彰,渲染那恍惚不定的神智和梦幻般的夜色,正是恰到好处。“风后落”把这种飘移不定更加推到极致,虽然此处着一“落”字,给人实在的感受,但是冠之以“风后”,那种漂泊的不安定感,就更加了无归处,说落还不如不落来的踏实,在空中飘飞,没有栽入虚空的悬念,而说“落”,却没有实地可落,正见出悬置的忧烦。对句“一弯旧月魄中残”倒不是醉语,而更接近实写了,“旧”字用得好,有种感伤轮回的气氛,虽然与上句对接,“旧”字失对,但是从意境上说,却多了一层,值得破戒。“魄中残”则又是一个谜一样的意象,似乎诗人的醉眼此际开了天窗,看到我们肉眼不曾达到的境界,于一弯旧月里竟然看到了魂魄的离散整合的过程?确切的意义虽不十分明了,细细品味还是能意会到诗人的别样感受。
颈联转折,生发慨叹。人说寂寞长夜清寒难耐,对此诗人却也有不同看法,“夜长好度浮光远”,这漫漫长夜正好可以离合魂魄,散入虚无,体会那无边无际的迷幻的世界,将那给世俗搅扰的乱糟糟的心换来片刻的安宁,一“好”一“远”将这尘世的杂念清理的了然无迹,只剩一片清明。“酒宿休言闹市冠”,想来是说酒醉的状态是身心释放的自然松弛,不必遮掩不必作态,完全本色天然自适。“冠”代指衣帽着装,也是暗喻身份头衔社会地位,虽然“冠”字此处也是失对,但是的确意蕴无穷,也是诗人不舍的原因吧。
尾联先以自嘲的口吻,自得的姿态,笑对现实的无奈,作出放达洒脱的样子,向某个角落发出质问。然而,随着这声质问的发出,诗人同时也感受到它的沉重的质感,恍然之间,酒真的醒了,直面现实,无奈之后还是无奈,忧烦之外依旧忧烦,这无奈这忧烦仿佛看不见的网,紧紧攫住诗人的感受,只有借酒消愁换得片刻轻松惬意,转眼之间,一切重又回来,诗人于是仰天怅望,茫茫一片,何处寻觅那可以解忧的灵丹?
全诗宛如轻梦,如幻如痴,雾笼烟迷,一片轻辉荡漾的水云山影,一片清心脱俗的世外仙境,片刻的消闲,得益于愁闷的宿醉,片刻的安宁,依赖那懵懂的精神,两处失对的疏忽,竟也像是故意为之的放任纵情,卸下衣冠的轻松自适,由此更渲染了清醒状态下诗人的无奈和忧烦的心境。
附录:文祖铎先生赠诗
读罢此诗此文,陡生感慨!万千思绪归于和诗一首,兼答谢《楚江闲鹤》先生错爱和《梦也无声》点评:
挚友心交恋古筝,深宵竹树隐神莺。
洪涛險浪终归静;雨雪风霜每转晴。
辩证艰难明世道;追思疾苦恤田耕。
良知费解千千结,且听前贤肺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