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梦也无声
梦也无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464
  • 关注人气:89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浪博客诗词优秀作品管窥*第四集

(2008-12-14 07:04:22)
标签:

新浪诗词

文学原创

词人

诗人

起句

颔联

黑汉

梁园

杂谈

分类: 诗词管窥

新浪博客诗词优秀作品管窥

第四集

新浪博客优秀诗词每周五评,佳作鉴赏,置顶一周,周日更新。

本博更新博文请见下一篇

 

 

其一、【新韵七律】搅拌甘甜用苦酸,何人泪下不湿衫?

 

-----------读《用糖炒栗子的苦女孩》有感------------

 

Hui全

家徒四壁纸遮烟,退校沿街挣米钱。

少小脱贫拼逆境,青春换富度饥眠。

黑锅嫩手炉膛热,秀面童心草木寒。

搅拌甘甜尝苦辣,何人泪下不湿衫?

 

 

对于这种关注民生疾苦的诗词,我总是情有独钟,不只为了人类的同情弱势的善良天性,更为了这样的诗词数量实在太少,比起风花雪月书剑风流来,更是如凤毛麟角了。

hui全先生这首诗是他在某处看到一篇文章的读后感,说一个因贫困退学的小女孩儿,为生计所迫不得不靠街摆摊炒栗子赚饭钱的事情。这首诗是如此让我感动,所以写这篇鉴赏文章的时候,不得不努力提醒自己好好检查格律形式,否则我发热的大脑又会犯下冒犯格律的毛病了,为此昨天还和hui全先生讨论了一下。说这些有点“丑话说在头里”之嫌了,方家见笑!

起句开门见山地给读者展示出一幅难以想象的贫困人家的窘境,家徒四壁,一无所有,炒栗子的孩子摇着破纸挡着烟火燎烤,二句点出这是一个退学的孩子,原因自然是贫困,这有“挣米钱”为证,这句既是实写,也透露出诗人对当今教育日益脱离平民的趋势以及社会上贫富分化严重的不满,不露痕迹地将自己的主观融入诗中。

颔联感慨孩子小小年纪就要为了生存拼搏,此处“青春”二字当分开来看,孩子还只是个幼女,不到青春年龄,诗人旨在惋叹孩子把大好时光早早地浪掷在生计上,这倒不是诗人轻视为生计奔波的行当,看上去这句本身像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但读来却是字字见血,声声是泪,它意味着这个孩子的人生还没开始就已经沦入贫困阶层,一生都只能为温饱奔波,很难改变这样的命运了,她本是为脱贫而挣扎,但是青青春光的浪掷同时也就几乎永远地剥夺了她脱贫的机会,毕竟这是个我们不容回避的社会现实。这才是让诗人痛彻肝肠的后果,也是诗人轻描淡写背后的深切的伤痛。

颈联一个特写,镜头从虚入实,转入近景展示小女孩炒栗子的场景,着重表达她的辛苦和心寒,也许对一个“早早当家”的穷苦孩子来说,辛苦不算什么,可是一个幼女的心寒却是令人心疼让人痛彻肝肠的事情啊。一个“寒”字,既是实写环境,也是虚写心境,孩子过早的心理成熟心理负担会让我们这些长辈辛酸的。这既是这首诗的艺术效果,也是诗人的悲天悯人在读者心中产生的共鸣。

结句紧接上面,无论从情绪上,还是从技巧上,收束的都十分自然,“搅拌甘甜尝苦辣,何人泪下不湿衫?”有了前面的铺垫,这句结语真是说进读者的心里了,平实深沉的感慨真是催人泪下啊!有“拾荒寻高”先生的和诗为证,一并录入,作为这篇文章的结束吧。

生活本身就是诗,律诗的起承转合就像一种生活的缩影,能照出一个完整的故事。这样完整的叙述,应该不会出律吧哈哈?

 

七律,读hui全新韵七律拾荒寻高

临屏无语泪湿衫,曲曲悲歌炸肺肝。

鸩奶黑窑毙庶命,豪宅淫殿敛黑钱。

旅游公仆出国乐,失业众民上岗难。

纵览古今成败史,贪官不去舟可翻。

 

 

 

其二、七律●致母

 抚琴听雨

辞故从戎廿五年,巡边下哨虑乡园。

长兄力寡谁挑担,慈母龄高岂种田①。

遇雨依然茅舍漏,承风能不小衾寒?

但为华夏金瓯固,有志男儿不两全。

 

这是一首和平年代的军旅诗,有军人的气魄军人的利落军人的牺牲军人的感慨,更有军人的情感军人的责任。开门见山的起句,就以进行曲的节奏,干净利索地告诉读者,诗人是自小从军,堪堪二十五年来,每天在巡边放哨中度过紧张的军旅生活,无时无刻不挂念着家乡和亲人。从行文的节奏中能感受到诗人多年军旅生涯的濡染训练养成的作风性格,开篇就好像把读者带到他行军的路上,一路走一路向你娓娓述说着他的心声。起句是深沉苍凉的,带着李益的沉郁感慨,传达出诗人想念故园的沉重心情。

颔联承接上面的沉郁,进一步告诉读者这位老兵如此郁闷的原因。“长兄力寡谁挑担,慈母龄高岂种田”,诗人忧心忡忡望眼欲穿,这份担忧不仅折磨着诗人自己,也紧紧地压在了读者的心上。我们随着诗人的视线,也不由自主地向他的家乡看去。

颈联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诗人离家时的情景,紧扣致母这一主题,诗人挂念着母亲日常生活,想到的是风雨交加的夜晚,母亲怎样度过?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母亲不会向儿子诉苦,儿子也无法在那样的夜里陪在母亲的身边。至此,诗情从沉郁感慨这个方向上走得很远了,读者心中的压抑随着诗人的情绪飞升,从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诗人行军的脚步也缓慢了,几多犹豫几多挣扎,想念故园担心母亲生计的忧虑攫住了诗人的心,这是李益的“横笛偏吹行路难”的意境,不同的是,诗人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母亲,这才是关键的诗眼,是诗人情感喷发的极致,当然也是全诗的高潮。

铺垫至此,自然而然地生出结句,像是对前面的问题作出的答案:“但为华夏金瓯固,有志男儿不两全。”这句话是安慰母亲,还是鼓励自己,这些都不重要了,诗人的心重归平静,坦然面对牺牲,坚定承担责任,我们感受到的,是信仰的力量,是悲壮的感情,结句不仅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的军人的形象,也不露痕迹地刻画出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的性格,只有一个深明大义心胸宽广的母亲才能听懂儿子的心声,才能理解有志男儿的抱负,才能支持儿子面对牺牲承担军人的责任,支持儿子在大我和小我之间做出选择。随着诗人情绪的振作,诗的韵律也又重新回归到进行曲的振奋明快的节奏中。

平实质朴的语言,深沉笃实的情感,沉郁铿锵的节奏,简单直白的风格,成为这首诗的主要特色,诗的背后,读者看到的,是同样朴质坚定深明大义的母亲和同样坚定执着意气慷慨的老兵。

 

其三、七绝·人生辉煌

日月轩

乌金闪亮辉天宇,黑汉背煤泪眼茫。

负重阴阳多少趟,不知孤影落夕阳。

 

乍看名字,十分狐疑,诗人想怎么用区区二十八字的绝句写一首人生辉煌的赞歌呢?带着这个悬念,急着看起句:乌金闪亮辉天宇,脑子里闪出了第一颗星,光耀天宇,可是乌金二字难免令人心下一沉,承接而来的黑汉二字,证实了这个担心,这是写背煤的苦命人,一边肩背背扛,一边泪流满面,心内一片茫然。他的人生又是怎样一个辉煌呢?

下句承前一转,阴阳二字意味深长,煤矿深处与上面的世界就像阴阳两界,背煤人每往返一次,就如从奈何桥上生死关头走过一次,从客观的景物描写来说,这是实写。但是从人们的经验中对煤窑的认识来看,这又是真正的阴阳要塞,每天进出都生死难卜。人的一生中,不管有怎样的辉煌业绩,都难于和生死关头阴阳界上爬回来的经历相提并论,经历一次置之死地的境遇然后生还,难道不是人生中最最辉煌的经历吗?想象着背煤的汉子,每天都要从这生死关头往来数次,即便他对于每次深入矿井的危险已经麻木,可是这被动地来往于生死关头的经历——擦去眼泪之后,也不得不承认——这是真正的辉煌经历,这样的经历(置之死地而后生),人生只有一次亦可以算作辉煌了。只是诗人是以一种让人难以接受的冷僻眼光来看待这一生活现实,更给这背煤黑汉的人生辉煌抹上了一层浓烈的悲剧色彩。我想诗人无意将真正的煤矿工人的生存方式与这背煤黑汉的“辉煌”经历相提并论,现实是,这种煤矿除了有煤,没有任何安全保障,这是不能回避的社会现实。至此,诗人用嘴角上一丝愤怒的冷笑,回答了人生辉煌的那个疑问,而读者的心也被这一丝冷笑给划出了一道伤痕,像要流血的痛楚。

结句忽然又转,诗人的目光移向蓝天大地,背煤黑汉的人生辉煌,就像这夕阳落照一样,融于蓝天大地之间,这一情景让人联想起蜉蝣于世的无可奈何……

我想我还是不说格律吧,不说这首小诗诗人是如何地煞费苦心推敲技巧,来表达难以言传的感受,即便诗人本人告诉我,这是他苦心经营出来的技巧使然,我也不会相信的。倒是诗人那种看待现实阴暗面的冷僻的目光压抑的愤怒很有些个性化的典型意义。

 

 

其四、五律,风筝

西风钱塘

南窗含翠黛,雨后复青天。

争舞满园蝶,乍惊一树鹃。

空翔无所系,岂信有丝牵。

莫羡游龙秀,无风亦黯然。

 

这是诗人凭窗望远,有感而作,开篇点出南窗外景,一片翠青兰黛,是为雨后初晴,霞光乍现,草色花香扑面而来,读者仿佛也同诗人一起,推开南窗,一览美景,如同嗅到了天地间温润清凉的气息,十分惬意。这是远观静景。

颔联写近处活动的东西,“争舞”状蝶的欢闹,“乍惊”写人的观感,一争一乍之间,传达的都是欢腾活泼的动感。读者置身于大自然的喧嚣热闹中,感受那自然界的勃勃生机,十分欣慰舒畅。

颈联一转,平地生雷,诗人仿佛和读者开个玩笑,忽然好像抡起一棍,将这满园生机一挥而散,“空翔无所系,岂信有丝牵。”,这突兀简明来去无端的说辞,让读者的感受一落千丈,原来这争相劲舞的蝴蝶,让人惊叹的啼鹃,竟然都是风筝刍偶。这难以接受的感情落差,使得读者难免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耳朵……,再回头去看诗人,诗人一脸的严肃毫无玩笑之意,读者的情绪被牵进了混沌中,好像随着风筝飘散开去……

结句更是令人心绪茫然,诗人继续阴沉着脸,毫无表情地叙述着蝶舞香飘啼莺竞色的景致的实质,不仅有一线相牵,所有的良辰佳境不过悬于一线危在旦夕,而且即便此线不断,若是没有风力相托,也是一筹莫展!结句断的利索果断,不容置疑,不给读者的感受以丝毫回旋的余地,甚至也不容读者呵护一下刚才的温馨景色留在心底的那份感动,这看似有些“粗暴”的态度,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对现实的冷静与客观的立场,在真相面前的坚定的勇气和清醒严肃的人生态度。

本诗格律形式略有不足之处,除结句外,其余双句俱犯孤平,当属白璧微瑕吧。

 

 

 

其五、满江红.自戏

雷雨

 

家住梁园,古城外、舍前青竹。

人似削、三千白发,一双圆目。

体内无疴心自暖,囊中羞涩安为福。

爱钟盈、万里醉东风,余生足。

 

无家具,书填屋。

清壁冷,烧残烛。

食就玻璃几,破冠粗服。

单枕孤眠成雨梦,蹇驴弃草行南北。

秃笔难、诗句不成行,谁人读?

 

 

这首满江红也是一幅别致的自画像,词人开板即唱,自报家门,竟住在历史悠久的梁园古城郊外,门前种竹,暗示词人似是前贤雅士,品自高洁。门启处,露出词人天相,身材瘦削,白发三千,自有山中高人的超拔气象,如餐风饮露的神仙飘然而至眼前,赫赫然一双圆目,看来是个精神矍铄的老者,更让人联想到仙人风骨,一看之间已是心生钦慕了啊。“体内”句,说明词人精通医道,按照张仲景的寒症一说,体内不染沉疴,自是寒邪不入,因此心内长暖,贫穷之士囊中羞涩,不入是非不拘形役,远离计较远离俗尘,自是多安多福平静安宁啊。所谓不成良相便做良医,也是士子自然之道,到此一位隐居山林的高人形象已然清晰起来,词人一直是娓娓道来有板有眼地叙述着这一切,读者随着他的叙述也感染于他的平静安定的闲适感受,进入一种恬适安稳的氛围中,突然,词人的话锋一转,韵调扬起,说起平生所爱,惟在杜康,不由心神振作,大有慷慨高歌之势,“万里醉东风”超迈峻拔,一路飘飞,豁达的胸襟,旷放的型格,都在这一声咏叹中飞扬开去,读者的心神也随之一振,可就在此时,“余生足”又如一记鼓声,整个乐曲戛然而收,情绪复归于宁静。可这一起一落之间,词人的神采、词人的放达、词人的激情洋溢、词人的乐天安命已经毕现无遗。上阕就在这一张一收之间结束了。

下句情调转入低沉,词人感叹家徒四壁,灶冷锅空,身无长物,唯有旧书,“单枕孤眠”卧对冷雨,“蹇驴弃草”四处流浪,生存状况的不堪,穷途末路的孤独,已经让词人十分难捱了,可是说起来这些还都是皮毛之痛,不足以让词人心灰意冷,最让他感到痛苦的是,本来已经穷的就剩下一只笔了,可是空援一枝秃笔,却写不出像样的诗句,“谁认读”?

这才是让词人难以面对的窘境,贫穷也好,落魄也罢,倘有诗书之乐,也可聊用古人作比自我安慰一番,可是既非贤才,又无时用,还拿什么面对窘况开脱自己呢?这才是词人自嘲的根本所在,上阕中那些夸耀放达不过是一个自欺欺人的假象而已,而自诩秃笔,不成诗韵也是词人的自谦之说,真正让他难以释怀的,是怀才未遇或者知音难求的痛楚。

此词虽有几处出律,然爱其意境独特,解剖自己到位中肯,实属难得,故录于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七律*门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