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读《诗经》之六《诗经》中的农业生产全景图

(2008-01-27 12:58:29)
标签:

文学/原创

情感

分类: 国学普及
 

四、《诗经》中的农业生产全景图

 

    “民以食为天”,对于生活在距我们现在几千年前的周代农民来说,最大的问题莫过于穿衣吃饭。在《诗经》中,尤其是国风,很大一部分诗歌都是反映当时的农事生活的,豳风《七月》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首农事诗,它是《诗经》中最长的一篇,全篇歌诗采用“赋”这种艺术手法,一气呵成,天然成章,代表了《诗经》中“赋”法的最高成就。它以“赋”法特有的平实客观的叙事风格,描绘了周人在豳地时的生产和生活,为我们展示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全景画面,

 

    这一时期,周人还处在奴隶制的阶段,长诗的主人公,也许就是长诗的作者,就是一个为“公”做工的人,他本人可能也是一个奴隶,但是地位要比一般的奴隶略高一些,在每年年底举行的庄严神圣的祭祀大典上,他有机会参加公堂的盛会,还有机会亲自举杯为主人祈福祝寿,他的主人也许就是诗里不断提到的“公”。

虽然他的身份高于一般奴隶,但生活还是相当艰难的。他的下属,除了他的妻子儿女,可能还有为数不少的一些奴隶,这些人可能都是需要他供养的“农夫”,他每天的生活除了不断的操劳外,还要为这些人的衣食而忧虑。诗的开篇,就给我们展示了这样的一幅图景:

 

    夏历的七月,火星渐渐地向西退去,寒气也开始不断地上升。这位一家之主,正在“公”的土地上,修理着他那些粗陋的耕具,一边等待着妻子来送午饭。

 

    他的心中不免惆怅:昨天风寒乍临,今天便已是北风栗冽,一家老小都还没有御寒的冬衣,这个冬天可要怎样挨过?

 

    夏历的八月是收获的季节,他的族人一年四季吃的却都是应时的苦菜和野果,那是族里的女人们采集来的,她们采集果实的工作并不轻松。阳春季节,春光融融,小鸟在树梢上歌唱,可是采集野菜的女孩子们没有心思赏玩这些良辰美景,她们时时担心着公子贵胄们的欺凌和侮辱,这在当时,是天经地义的风俗,他没权干涉,也无能为力。

 

    到了十月,秋风萧瑟,草木凋零。农闲时节也来到了,他们又要操练武功,开始一年一度的狩猎活动了,他们围剿狐狸,追捕野兽,然后把大的兽肉充公,小一些的就带回家里食用,猎获的兽皮由他的女人们缝制成漂亮的皮裘,给“公”家的人们抵御严寒。他作为奴隶之家的主人,除了这些必要的大型活动,还有许多杂役要服。他要凿下冰块,储存在地窖里,留着公子们来年夏季乘凉消暑,还要时常到公的城堡去修理屋顶。

 

    此外,他们还有一些室内的劳作,白天割草,夜里再搓成绳子。打扫房屋,用烟火熏走老鼠害虫,堵塞上漏风的北窗,准备过年。这可是农民们的重要节日,每家都要酿制春酒,再穷的人,也要在这一天里互相祝福,祈愿明年的运气。贡献祭畜,设酒宰羊,然后他去赴公堂盛会,参加集体的祭祀活动,祝福公卿族长万寿无疆。

 

    这算是一年中最清闲的时光,这样的日子不会持续多久,蚕月便来临了,他们要赶快修剪桑枝,备好芦荻,不久,幼蚕就开始沿着嫩桑攀附吐丝了。当伯劳鸟开始鸣叫的时候,他们就要染麻绩丝,用质地精良颜色耀眼的丝织品为公子王孙缝制祭服。

 

    四月作物结实,五月蝉鸣树上,又一个播种的时节到来了。

 

 

    这首平实质朴的长诗,就像一部翔实的农书,一首记述农时的歌谣,为我们展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全貌,它所用的艺术手法就是《诗经》中典型的赋法,在哀而不伤的叙述中,这个农民的形象始终跃然纸上,他一年四季就象在我们的周围劳作和生活,他的欢乐、他的忧愁、他的期望、还有他的叹息,我们仿佛都听得到也看得见的,他好像就坐在我们的身边,像一位满脸沧桑的长者,带着满身的泥土,和那一丝淡得不易觉察的忧虑,跨越时间的长河,消解空间的隔膜,絮絮叨叨地为后世的子孙们讲述着他的平凡故事。

 

    当我们把眼光投到历史的长卷上时,他的史前的故事的确离我们很远很远,可是他的叙述经过一代一代的众口相传,却又好像离我们很近很近,就在我们的耳边娓娓道来。他,这位不知名姓的远古的伟大诗人,就是这样用他的歌声,为后代讲述着他们的遥远的故事,把他的生活和劳动留在了后代们那关注的、好奇的探索之中,这也便是《诗经》中“赋”的艺术手法最为质朴的艺术效果。

 

    这首长诗就成为后世田园诗的源头,它的平实质朴、恬静淡泊、客观中正的基本格调也成了后世的无数田园诗作者努力效法的典范。

 

    尽管如此,在我国文学的巨幅长卷中,像《七月》这样质朴客观地白描生活的画面并不多见,即使是在《诗经》的国风中,这样的作品也属凤毛麟角。也许我们的文化中,历来注重的是抒情言志,许多文字自身就带有明显的褒贬,做诗论文的目的,又多半是努力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主观倾向渗透到作品中去,东方人充满暗示的神秘思维方式也妨碍我们将纯粹的“赋”法发扬光大。后世文学中,赋景则免不了带有“兴”的意味(像柳永的著名的“晓风残月”之咏),赋事则脱不尽作者的主观色彩(汉乐府的《焦仲卿妻》,作者的同情溢于言表),所以,像《七月》这样的作品在后世是绝无仅有的,因此也就显得更加珍贵。

 

    除了《七月》,在《诗经》的其他部分,也有些作品是反映农事生活的,多半是为祈求丰年、庆贺丰收、答谢社稷所作的颂赞,如周颂的《噫嘻》、《载芟》、《良耜》。此外,《小雅》的《甫田》、《楚茨》等,也是极力渲染丰收的景象,夸耀农夫的勤劳,赞美天子诸侯敬事鬼神等等。风格自然与《七月》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在小雅中还有一首题作《无羊》的篇什,是歌颂西周时期颇为发达的畜牧业的。

 

    诗的开篇即以夸张的笔法,描写牧场主人的广大庄园,成百的牛羊,在广袤的牧场上奔驰嬉戏,膘肥体壮,它们不惧生人,又驯顺服从,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牧牛羊人梦想着吉兆丰年,改善生活,牛羊的主人也祝福家业兴隆,人丁两旺。

 

    这是一首清新开阔的草原牧歌,从描写的角度来看,它的作者不象是亲自放牧牛羊的牧人,也不像是牧场的主人,他的身份更像是这牧场风光的一个旁观者。他眼中的牧场牛羊,虽然不像《七月》中的作者眼中的农田桑麻那样亲切直观,可是他却能从较远处俯瞰整个草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猜想牧人的心事,为主人的心愿祈福唱颂,烘托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奋发向上的力量。

 

    这是《诗经》中的另一道风景,客观的背景里处处点染着人的主观色彩。从后世流传的山水田园诗的作品来看,《无羊》这样的风格特色的影响比《七月》的影响还要更加明显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