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诗经》的分类
当时的《诗经》只称为诗,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才正式被尊为“经”。通常说《诗》有六义,风、雅、颂和赋、比、兴,风、雅、颂是就《诗经》的音乐类别而言,而赋、比、兴指的则是《诗经》的表现手法,有关这后一部分的内容我们将在“《诗经》的艺术”一章中作以说明。
从内容来说,《诗经》分成了风、雅、颂三大部分。风的含义就是风土之音,风俗之画,国风的曲子都是来自于民间的乡土音乐,作者也普遍来自民间,那时候,人们还没有形成明确的个人创作意识,时至今日,这些伟大的名字,大多都已顺着古老的渭河之水漂进了浩瀚的海洋,我们再也无从了解了。我们只能从他们留下的作品中去猜测他们的年代和他们生活的地域,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的生活状况。
《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就包括当时的周(王风)、桧、曹、秦、唐、豳、邶、郑、卫、魏、齐、陈、鄘等十三国,都是西周初年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的后代,此外的两个是指周南和召南两个地域,这一地区的歌诗实际上应该是指如今江汉流域的广大地区流传下来的南方民歌。这些歌诗所跨越的年代从西周初年直至春秋中叶,近五六百年,涵盖的地域包括今天的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河北、湖北的几乎所有地区。有许多篇章就是奴隶们的集体创作,直接描写奴隶们的生活情状和思想感情,是真正意义上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作品。
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最重要也最庄严的活动,莫过于祭祀了,人类在远古时代便已经发现了神明的“超现实力量”。在先人的眼中,那些死去的亲人,在他们的形体消失之后,也都具有了神一样的威力,人们用无比虔敬的心境来面对死亡,对死去的亲人怀着无与伦比的敬畏之心。
在祭祀的时候,人们随着舒缓凝重的节奏,手舞足蹈,祈祷歌唱,用这种方法愉悦众多的神明和先祖,祈望他们的保佑,这是人类从远古时代流传下来的习俗。在《诗经》中,除了来自民间的歌谣以外,还有一些诗篇,在《诗经》中称为《颂》,就是为了天子的祭祀活动而专门创作的。
《诗经》的《颂》有三种,周天子祭祀用的歌诗就是“周颂”,另外还有两个诸侯国,鲁国和宋国,也享有特别的权利。鲁国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的儿子的封国,周公旦是成王的重臣,也是周王朝兴盛的关键人物,所以他的后代得到特许,有权制作本“国”的礼乐来祭祀自己的祖先。另一个是宋国,它是商代王室后裔的封国,为了安抚这些先朝的遗民,也为了表示周天子对殷商先人的业绩的敬畏之心,周天子也特许他们用自己部落的乐歌来祭祀祖先神明,来自这两个国家祭祀的歌诗便是今天保留在《诗经》中的“鲁颂”和“商颂”。
在当时采集来的诗篇中,除了地域的分别,还有高低等级的不同,“雅”和“颂”在当时是居于“国风”之上的,属于正统的地位。“雅”是指那些符合朝廷礼仪规范的歌曲,这一类作品大都来自于西周王朝的首都镐京,就在现在的西安市附近,濒临渭水,是周王室的发祥地,这一地区的乐曲是周王朝的庙堂音乐,自然也就具有了正统的地位。
由于周天子的重视,咏诗、谈诗很快就在统治阶层内部,也包括当时的士大夫阶层成为一种时髦的风尚,在外交、宴饮等交际场所,人们总是引用《诗经》中的某些歌诗来表白自己的心迹和愿望。一个有身份的人,如果在这种场合不能吟出几句诗来,那仿佛就像现在熟人聚会时拿不出“买单”钱的穷光蛋一样,是一件很令人难堪也让其他人不屑的事情。
在这样的气氛中,朝廷士大夫用歌诗作为工具,创作一些合于正统音乐的诗篇,表达自己对朝政的看法,歌咏先王的遗绩,也是那时的一种时尚。在《诗经》中,尤其是《大雅》的部分,有一些作品,就特别注明了出自某王公大臣之手。他们的这类作品大都雍容典雅,气势滂沱,庄重苍凉中显现出大家风范,内容也多以宣扬王室业绩、臧否国事、上言进谏为主。在我国,士人阶层一直有热衷于议论朝政、歌功颂德、臧否品评历史人物、表达忧国之思的入世传统,我国文学中也一直不乏这类作品,从风格到内容,几乎都可以从“大雅”之中找到出处,说来这个传统也算是源远流长。
雅有大小之分,有人说这种分类是根据篇什、乐曲的长短来界定的,长者归于《大雅》,短者归入《小雅》,也有人说是根据作者的身份来划分,《大雅》为上层文人的作品,而《小雅》中,一部分为下层知识分子的作品,还有一部分就直接来自镐京一代的民间采风。因此从内容来看,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宋代的评诗者朱熹认为:正小雅,是“宴飨之乐”,“欢欣和悦以尽群下之情”,正大雅,是“会朝之乐”,“恭敬齐庄以发先王之德”。也就是说,《大雅》多为庄严肃穆的献诗,其乐曲也由王室乐官谱写,是为纯粹的“朝廷之音”。而《小雅》则多是宴饮之词、祝寿之语,如《鹿鸣之什》和《白华之什》,它的变音则人间百态、草野闲闻无所不有,文人创作的雅乐作品,适应不同场合的需要,在朝则言君臣国事,在宴则言宾主尽欢。在《小雅》中,就有部分篇章主题庄严,风格凝重近乎《大雅》(如《小雅~祈父之什》的一些篇章),而大部分的《小雅》作品,其风格内容都更近似于国风,只是《小雅》的作者似乎更加注重艺术的表现形式,讲究章法的整饬,语言的规范,节奏的起伏,其抒情论事的风格也时或带有文人作品的特征,可以说是中国文人诗的滥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