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庄子——永远的叛逆者(六)

(2007-08-16 13:37:24)
标签:

偏执

我见

莫若以明

分类: 国学普及
 

三、走向逍遥——《齐物论》与《养生主》(上)

 

    《逍遥游》展示的是逍遥的境界,在《齐物论》和《养生主》中,庄子为我们指出了达到逍遥境界的途径。

 

    首先,万物是平等齐同的,个人的主观、自我中心的意识,除了限制、拘锁人们的心灵,它对于自然的运作规律没有丝毫的影响。《齐物论》中,重点强调的就是消除人的自我中心的局限,使人们得以用宽广开放的心胸来看待人间万物,这也是从偏执封闭的自我中心拘锁下迈向逍遥的根本前提——消除是非的争执。

 

    在《齐物论》的开篇,庄子就借南郭子綦与颜成子游的对话,提出了“吾丧我”的观念,这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议题。所谓“吾丧我”就是指消弥自我的偏执,脱出以我见为中心的局限,以一种澄澈空明的心境体验本然的、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的真我,从一己的拘锁中超升出来,站在宇宙空间的高度上观照人间万物。

 

    “万窍怒号”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天地间的“丧我”状态。强风袭来,天地间成千上万的窍孔一起发出回声,各个窍孔的形状、大小不一,发出的音响也各具特色,强风停止,顿时万籁俱寂,一切又恢复了初始时的虚空状态。天地万物,“吹万不同”,却能融合而成一片和谐的音响。消除了偏执我见束缚的空明的心灵所发出的语言,就像中空的竹箫的乐声一样优美和谐,像南郭子綦的入境状态一样,消解了对立的种种冲突而进入宇宙的和谐整体中。

 

    一切的争端纷扰都来自于人类偏执的我见,人们各自站在自己的角度上,以一己的主观观照他人的主张,从来不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唯一的目的只想要驳倒对方,各持己见的结果,就是百家争鸣、纠缠不休、逞雄争辩、勾心斗智,人人陷入纷争嚣扰的漩涡之中不能自拔,一颗充满了争胜的心无法得到片刻的安宁,精神完全被束缚于各种无休止的主观是非的争端中,成了偏执我见的奴隶,迷失了真正的自我,一生都在为一个受情绪拘执的假我而奔波忙碌,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针对这样的情形,庄子提出了“用空明澄澈的心灵观照万物的本质状态”的认识方法。通常情形下,人们都是以自己的成见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各自站在自己的角度和立场上衡量别人的主张,可是,谁没有自己的标准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恶见解,这些掺杂了个人主观的见解偏离了事物客观的本质,不足以作为判断是非真伪的标准。这些坚持一己成见的人,都以为自己说的是事物客观的本质,不同于小鸟的叽叽喳喳,而把别人的偏见看在眼里,再以自己的偏见去攻击他人的偏见,旨在“赞同对方所非议的,非议对方所赞同的”,党同伐异,排斥异己,运用各种手段,以自己在某一局部问题上的小小成就来遮蔽事实的真相,巧言令色,雕琢文饰,以图自圆其说。

 

    可是,己方与对方是相辅相成的,各居事实真相的一端,此就是彼,彼也就是此,双方的是非与真伪也是相辅相成的,此有自己的是非真伪,彼也有自己的是非真伪,事实的真相则居于二者中心不偏不倚处。如果认识不能进入事物的枢纽环中,只在边缘极端处纠缠,不仅个人所持的角度、是非标准不同,而且就每个人来说,这些角度和标准本身也都在不断地变动,这就不可避免地酿成无休止的争端。双方并没有统一的是非标准,也没有设定讨论的共同前提,更不用说把讨论的问题放在宇宙自然的广泛空间中去进行推敲,又怎能期望这样的争论能接近事物的本质真相呢?

 

    所以,既然是非真伪的争论不能得到统一的定论,还不如抛开这些无意义的梦话,顺任自然。圣人从来不会去纠缠这些所谓的是是非非,而是抛开自我的偏执主观,以天的自然本质来观照是非,因任自然,超越对立关系,直接达于事物的本然真相,这也就是“莫若以明”的认知方法。

 

    超越对立关系就意味着,在认知的过程中,首先要针对常人以己度人的方式,反其道而行之,从“他”即对方的角度和立场来观照自己的观点,这样就避免了执著于偏执的我见,避免了武断地否定对方的观点。

 

    但是,这样的认识还只是初步消弥了执著于我见带来的争端,并不能真正达到精神完全获得自由的逍遥境界。庄子的最后结论是在认识程度上与“道”合而为一的境界。也就是“天地之大,无非就只是一个拇指而已;万物之多,也不过就只是一匹马。”这是说明天地万物的共同本质并没有更大的差别,也没有人类争端中展示的那些对立关系,它们本来就是协同一致的,既没有所谓的“可”,也没有什么“不可”,无所谓“然”,更无所谓“不然”,这些分别的概念只是人为设定的,不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世人需要走路,就有了道路,而不是因为有了路,人才要走。人的语言和思维掺杂了主观因素,所以人命名的概念本身就偏离了事物的本然,产生了各种歧义和是非,差别和对立,这些都是人为的结果,万物都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它的分离消解和再生,都是自然发展的过程,“道”是通而为一的。人的心灵被我见拘执之后,只能看到千变万化的现象,看不到它们共通的本质,因此,就对万物产生了差别之心,从而得不到精神的自由解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