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多伦路的老洋房和红色文化

(2021-01-19 09:20:34)

多伦路的老洋房和红色文化

图文:事在人为

 

    说起上海的老洋房,很多人会首推思南公馆和武康路优秀历史建筑,殊不知在虹口多伦路也有二十余幢栉比鳞次,风格各异的精美老洋房,其相隔距离之紧密,历史底蕴之深厚,建筑风格之绝伦,绝不亚于思南公馆和武康路优秀历史建筑。

周三,趁着冷空气过后气温回暖的机会,咱绕有雅兴地多伦路走街串巷。比起南京路步行街,那里既没有门庭若市的繁华,也没有车水马龙的拥挤有的是一幢幢巴洛克风格的欧式老洋房,还有鲁迅、茅盾、柔石、丁玲等彪炳史册的文坛名人雕塑,真可谓“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


多伦路的老洋房和红色文化

短短500多米的多伦路呈L形,其两头都与四川北路交汇,这幢“夕拾钟楼”就坐落L形马路的拐弯处,它以鲁迅先生的著名文集《朝花夕拾》而得名。



多伦路的老洋房和红色文化

漫步在石块铺成的街道眼前无论座座文坛巨匠的雕塑,还是一幢幢欧式老洋房,都会让联想起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大批左翼作家在这里激荡文字,同仇敌忾历史画面



多伦路的老洋房和红色文化


咱们悠悠地在各个角落闲逛了半天,发觉把多伦路冠名文化名人街一点不过分。你看,这里有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有中华艺术大学的旧址,还有当年孔祥熙、白崇禧、汤恩伯等名人的公馆,更有鲁迅、茅盾、叶圣陶、夏衍、柔石、丁玲等一大批文坛大咖留下的笔墨和足迹。

如果再把周恩来、瞿秋白、赵世炎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居住或活动过的史料亮一亮,足以让如今的多伦路更加一鸣惊人,蓬荜生辉。



多伦路的老洋房和红色文化

    你看,昔日高朋满座的孔祥熙公馆,如今门可罗雀,空无一人,试想,不是长年搁置难道会如此冷落萧条,资源浪费可惜啦!




多伦路的老洋房和红色文化

多伦路93号的老洋房,曾是上世纪三十年代著名“七君子事件”之一的王造时先生居住的。透过紧闭的玻璃门,发现里面竟是乱物堆积,杂乱无章,显然无人居住,据说有房产争议哦!



多伦路的老洋房和红色文化

   古典建筑风格的汤公馆汤恩伯已成为某位“大款”的豪宅,其边上一幢相同风格的白公馆(白崇禧),被一家医院所占用,立面结构被搞得画蛇添足



“师傅,侬三菜一汤的工作餐味道不错哈!”见到汤公馆围墙大门敞开,我悄悄地走进去与正在吃饭的保安套起近乎:“介大洋房,里面住了几户人家啊?”

种老洋房哪能会群住呢?就住一家!”正在吃饭的保安抬起头睨视我,露出茫然不解的眼神,仿佛在说:“侬迭个人介勿懂行情啊?”

现在里头住的是不是大老板啊?”我趁机想从这位保安口中再掏点内部新闻:“做啥生意的?是上海人还是外地人

勿是大老板啥人买得起?阿拉是保安公司派来的,不关心种事情,只要工资不少,饭能”看到一位游客擅自朝里面走,保安立马站起来吆喝:“喂!喂!不要朝里头去啊!被房东看到,阿拉要被炒鱿鱼哦!”



多伦路的老洋房和红色文化

瞧瞧!日本友人内山完造先生恭恭敬敬地站在书店门口呵呵!是在等待你的挚友——鲁迅先生过来小叙吧?


           多伦路的老洋房和红色文化

                   这座巴洛克风格的“恒丰茶庄”建于光绪年间。



                多伦路的老洋房和红色文化

“老电影”洋房是多伦路上非常有名的一家咖啡馆,你如到多沦路可一定要进去一杯香醇的咖啡,感受张爱玲时代的老上海味道



                 多伦路的老洋房和红色文化

                     也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门前打个卡。



                 多伦路的老洋房和红色文化



多伦路的老洋房和红色文化

   排有着欧洲近代城市外观特征的古典建筑,其实里面都是典型的上海石库门住宅也进去兜了一圈,嘿嘿!里面有好几条纵横的弄堂,住家满满,老上海石库门味道蛮浓咯!



多伦路是由英国传教士窦乐安上世纪初出资起来一条当初窦乐安路”,1943年改名为多伦路,这里是左翼作家联盟活动的集聚地。

据说,凡是老外看中的地方必有教堂,多伦路也不例外。你看,与众多欧式老洋房形成强烈反差的就是这座大名鼎鼎富有中式建筑风格的基督教堂——鸿德堂。



                多伦路的老洋房和红色文化

有着上百年历史的中国宫殿式教堂,黄墙、红柱、青瓦三色浑然一体,据考证,如此建筑风格的教堂在国内仅此独家中西合璧,实属罕见。



“来!来!来!奈可以走进来看看,没有关系咯!”站在门口台阶上的两位志愿者阿姨见我们停足马路边观赏教堂,笑眯眯地向我们打起招呼

好!恭敬不如从命,咱们就走进去瞧瞧。

“奈口罩有伐?来,阿拉送侬一只。”好客的阿姨一边递给我口罩,一边关地问:“奈相信耶稣伐?今朝阿拉还有几本圣经书,我去给你拿一本好伐?

 

“阿姨,侬勿要客气,千万勿要去拿!”我连连婉拒:“今朝阿拉还要到别的地方去,书带在身边太重,下次再来拿好伐?咱给热心的阿姨打个“太极”。




多伦路的老洋房和红色文化

“椅子都消过毒,还铺了塑料纸,你们尽管放心进去坐,看看录像。

邂逅如此热情好客阿姨,我不由得捂心自问:“在多伦路,除了教堂以外,还有哪也如此好客呢?咱再去碰碰额骨头。

 

嘻嘻,侬要失望咯,还是找一家饭店去解决午餐急需吧 

 


观赏洋房宅院,敬仰红色文化,怀旧陈年往事是咱老同志的嗜好,多伦路走街串巷尽管走了两万多步,然而却丝毫削减不了我们的勃勃游兴

回家上网一查,哟!瞿秋白的寓所,李白烈士的故居也在多伦路附近啊?可惜这次被咱遗漏,红色之旅再次油然而生,来日再走起

 

亲,侬一道去伐?


 

2021年1月16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