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劝学:积累——不是没有成长,而是在扎根
(2023-11-07 20:28:18)分类: 读书笔记 |
古语劝学:积累——不是没有成长,而是在扎根
锲而不舍,持之以恒,这是读书为学应有的态度,也是做人做事亟须的品质。又是一年开学季,让我们重温古代贤人的劝学名言,以崭新面貌迎接新学期的到来。
南北朝北齐刘昼在《刘子·崇学篇》中有这样的论述:“故为山者,基于一篑之土,以成千丈之峭;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意思是:堆山的人,从堆一筐泥土开始,最堆成陡高的峭壁;凿井的人,从挖很浅的土坑开始,最后才挖成万丈深井。比喻要干成一件事情、成就有作为的人生,务必从基础做起,在起点上就扎实推进;只有点滴积累并持之以恒,才能达至目标愿望、实现人生理想。
如果轻视初始的细微积累,不屑于平日的具体努力,而企图一朝之间成就大事业、大学问,那只能是白日作梦。
习近平总书记曾2014年5月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引用这句话,寄托了对新时代青年人的殷切希望。他旨在强调,要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从根本和基础做起,贯彻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要求。人才培养体系必须立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来建设。当代中国发展的脚步大力向前迈进,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适应新型社会的发展需求,才能为祖国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我们在政治方面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成为既有高尚品德、又有真才实学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在《稼说送张琥》中有这样的劝告:“博观而约取,厚职而薄发”意思是:只有广见博识,才能择其精要者而取之;只有经过长时间有准备的积累,才能有所作为。
在中国的东边有一种竹子叫毛竹,它用了4年的时间,仅仅长了3cm。在第五年,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竹子以每天30cm的速度疯狂的生长,仅仅用了六周的时间就长到了15米。其实,在前面的四年,竹子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米。他们不是没有成长,而是在扎根。做人做事何不是如此,不要担心你此时此刻的付出得不到回报,因为这些付出都是为了扎根。人生需要储备,多少人,没熬过那三厘米!厚积,方能追寻鸥翔鱼游的水天一色。
先秦文学家荀子在《荀子·劝学篇》中写道: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意思是:如果不去积累脚下一步半步的距离,就不可能行至千里之外。
荀子是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做比喻,反复强调“学不可以已”的重要性,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他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强调坚持和积累的重要性。告诫我们要努力充实、丰富、完善自己, 在学习、工作中坚持不懈,不断积累,以达到厚积而薄发。
据说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常常逃学去山里追兔子,打野鸡。一次他途中偶遇一老妇人在磨一根铁棒,他很好奇,上前询问。老妇人告诉他说她要磨一根绣花针。李白不解说:“这么粗的铁棒什么时候才能磨成针呀?”老妇人说:“滴水可以穿石,愚公能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针呢?只要我功夫下到了,就没有做不成的事!”老婆婆的话对李白触动很大,他终于发奋读书,最终学有所成。"
由此可见,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你把一件最不起眼的小事做到竭尽全力,并且一直做下去,那么,总有一天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请牢记:世上没有做不到的事,关键在于你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