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t.1
上海徐汇区有一对年过80的老夫妻,从小青梅竹马,结婚59年,马上就要到钻石婚了,还是那么恩爱。
按说这也不算太稀奇,但他们和别的夫妻相比,很特别的一点是:结婚这么多年来年,从来没有在家里做过一顿饭,都是在外面就餐。
当然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也不是一次都没做过。
老奶奶说了,也曾经烧过,但“烧过了,烧了不好吃”、“烧出来他不要吃,我也不要吃”,可见也曾经在厨房搞过若干次实验,不过都以失败告终,所以只好放弃了厨房这块阵地。
老奶奶不会烧,老爷爷在这方面也没天赋,“烧的饭不是冷的就是生的”。总之,就是谁都没有吃上过对方做的饭。

现在老爷爷和老奶奶家里的厨房就是个摆设,连煤气表都显示在0度,他们每天在外面就餐,平均花费在100元左右。

两个人说起这件事来,是一脸的灿烂笑容。老爷爷也没抱怨老奶奶不给自己做饭,老奶奶也没觉得自己不会烧饭是个缺点。
这对老夫妻的故事被媒体报道后,网友反应各有不同,有赞同的,“可见没有买菜做饭这些琐事,夫妻关系更容易和谐。”也有人怀疑这样的生活是否完整,“不做饭就享受不到做饭的乐趣。”
从老爷爷老奶奶这件事可以总结出几个有趣的结论:
我回家把这件事讲给我妈听,她惊讶地睁大了眼睛,“一辈子都不会做饭的女人……那还像个女人吗?”
我说,“那老爷爷也不会做呀,你怎么不说他。”
我妈更觉得奇怪了,“男人不会很正常,女人不会怎么行。”
我妈的看法还是蛮有代表性的,是社会上一种传统的主流观点。同样是不会做饭,很多人觉得男人不会没关系,也很正常,可若是女人不会,那就太不应该了。
岂止是不正常,在我妈看来,简直是应该被逐出女性群体中的败类。

Part.2
从小我妈就训练我做饭、洗衣服、织毛衣、做棉裤,她希望我像她一样成为一个贤妻良母,我其实很感谢她教会我这些技能,人多点本事总是好的,本领能换来自由。
但我特别反对她的那种观点:你要是不会这些,哪有男人要你?
好像我必须在青春貌美时(无耻脸),又有才华又有工资(继续无耻脸),还要附赠一套老妈子技能,才能嫁得出去——这简直是对我最大的侮辱好吗?
记得当年我很有反抗精神,虽然摄于我妈的高压政策,不能不学,但总是一边学,一边和我妈打嘴仗,“你放心,我学会了我将来也不做,我就假装我什么都不会。”
把我妈也气得没个妈样了,“那万一人家退货,我可不负责三包。”
退货?哎,在我妈的心中,女人就像一件货物,要包装精美,还要货真价实,更要各种功能齐全,才能尽量减少被淘汰的可能性。
我不怪她,她不是真的觉得自己的女儿很廉价,那只是她的价值观。她的半生就是秉持着这个观点过来的,赚得不比我爸少,做得家务绝对比我爸多。
直到现在,两个人都70多岁了,家里也雇着保姆,但她依然习惯伺候他,即使我爸并不需要,她也要做。
因为不这么做,她心里就没底,“女人要是不做饭,不会伺候男人,男人还会要她吗?”——这是深埋在她心底,说不出来的恐慌和隐忧。
抱着这样的信念,她不仅在自己的婚姻中习惯了做老妈子,也会这样要求自己的女儿,更会嘲笑和贬低那些不像她一样去生活的人。
我注意到,每次看电视,看到有女人被男人宠爱,或者和男人撒娇,让男人干这干那的情节,我妈就会一撇嘴,“这么作,早晚男人会烦她。”
这么写,可能有些人会觉得我妈是个刻薄的人,我必须为她辩护一下,她本性并非如此。只是,如果让她承认女人这样活也能获得男人的爱,将撼动她的信仰,摧毁她的人生根基,所以她本能地必须去否定。
她连我都看不顺眼,认为我懒,只是偶尔做饭,经常叫个外卖,这等于是没有尽到一个女人的本分,“你再这样,看人家某某不要你怎么办?”
我爱我的妈妈,但我也为她的人生感到悲哀。
她做了一辈子饭,当了一辈子老妈子,满足了她身为女人的安全感。可是她不开心,不幸福,她觉得自己是被迫的,可又停不下来,一边继续去做,一边继续不开心。
在我妈身上,我得到婚姻的第一个秘诀,幸福不是靠丧失自我为代价换来的,一个贤妻良母未必会是一个幸福的女人。
男女组成一个婚姻,就像组成一个队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特殊的技能,买菜、做饭、洗衣服、擦地、收拾家务、照顾孩子,这些技能都很重要,却又不是无可替代。
一个人所缺失的技能点,可以用另外一些本事来弥补。
精神上的高度契合和认同,深厚饱满的情感纽带,是对抗婚姻中的流年和琐碎的最好办法。
就像老爷爷为什么能够接受老奶奶一辈子不做饭,肯定是因为老奶奶在别的方面,有别的优点,能够带给他精神上的支持和满足。
老奶奶也不需要做老妈子来赢得老爷爷一辈子的陪伴,她能够提供给他更为难得的,别的女人全都替代不了的价值。
在这样的基础之上,他们为彼此的不足寻找到了替代装——每天出去吃饭店,照样开开开心、快快乐乐。
有的男人做不到,即使不差钱,有这个能力,也接受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