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天一直有读者留言让我谈谈咪蒙离婚一事,我不想被认为是要蹭这个热度,所以拖了几天,等这件事的热度降低一些,再来说下我的一些看法。
在自媒体作者圈,很多人对咪蒙的感情是很复杂的,总结起来就是:羡慕、嫉妒、恨。
记得当初咪蒙以几篇爆文横空出世,据说一天之内吸粉40万,有些作者就开始不淡定了。在我加入的一些编辑作者群里,很多人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发文点评“咪蒙现象”,认为咪蒙的文章低俗。
但那些抨击和批评,大多都是捻酸含醋,更好笑的是,有人用咪蒙的那种风格来指责咪蒙,模仿的痕迹十分明显,想红的心态也昭然若现。
他们恨咪蒙,是恨自己为什么不能成为咪蒙。
当然咪蒙蹿红太快,文风犀利,个人又锋芒毕露,很容易招来一些争议,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
在我眼里,咪蒙的成功是有她的道理的。
咪蒙还没有大红之前,我就很熟悉她的文章。因为我俩的稿子经常会在一个杂志中出现,那时咪蒙的写作风格和我差不多,都是比较温和的情感文章,上的也都是那些女性、青春类杂志。
后来她做了自媒体之后,风格突变,语言更犀利,情绪宣泄得更为极端,反而一下子红了,这说明她很聪明,找准了自媒体时代的节奏与需求。
目前传统媒体的衰落和新媒体的蓬勃发展,让人们更趋向碎片化阅读,读者更在乎情绪,更在乎是否和自己的感受契合,而不在乎是否能引发思考——因为阅读那些能够刺痛自己的、与自己观点相违背的东西,会带来精神上的压力。
人们打开手机,只想轻松一下,寻求同类,却不是为了和自己作对。
咪蒙的文章正是应和了这一点。

咪蒙
比如红得一塌糊涂的《致贱人,我凭什么帮你》,只看标题都叫人觉得过瘾,看完全文更是有一种仿佛她替你骂了一次街,说出了你平时不敢对别人说出来的那些话的爽快。
这种文章的好处就是能够将大家在这个时代的焦虑和压抑引导出来,不过老实说,看完也就完了,很难引发深层次的思考,在生活中该怂的照样怂,看文章时的沸腾热血一会就凉了。
我不太喜欢咪蒙的写作风格,看得也很少,但她身上依然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超强的洞察力和主题策划力,强大的文案组织能力,广博的知识储备。
这些东西都是我所不具备的,所以我可能比她写得更客观,更理性,更准确,但我不会红,这个时代的玩法不属于我这样的写作者。
我当然也想红,谁不想红?说不想都是骗人的,不过每个人的优点也会成为自己的局限,我愿意心平气和承认这一点。而有些人的拧巴是不愿意承认,那就难免有点姿态难看。
她曾经在微博上开过一个书单,很长,很多书很生僻,证明她的阅读量是很大的。我照着书单买了不少书,现在还没有看完,受益很大。

书单巨长,且分门别类也很清晰,大家有兴趣可以到她的微博上翻一下。
她不是一个没有深度的人,怎奈,这个时代更适合肤浅,她不过是聪明地抓住了这个时代的弱点而已。
对于那些被人们称为毒鸡汤的所谓情感理论,虽然是她自己写的,但我相信她自己未必相信。熬鸡汤的人不是喝鸡汤的人,目的更多的是应和大众的口味。
到后来,她成立公司,作为几百万粉丝的自媒体,创作已经不再是独立思维的一种体现,更接近于经营策略了。
为什么本来要说咪蒙离婚,却先谈了这么久对她的评价,因为在对待她离婚这件事上,很多人已经偏离了事件本身,更多的是针对她个人,她的名气、她的财富、她的成功的一种幸灾乐祸。
看看有些文章的标题吧:

再看看有些网友的评论:

其实我一点都不关心咪蒙为何离婚,我只是觉得无论是何种原因的离婚都不重要,但靠着一个女人的离婚来狂欢,实在是太low的行为。
人们热衷于谈论名女人的情感生活,在议论她们私生活的时候,常常会暴露出我们的文化中最低俗、粗鄙的那一部分,“女人把握不住男人的心就是最大的失败”。
社会依旧习惯用家庭的圆满来衡量女人的价值,却用事业上的发展来标记男人的成功。
男女离婚,哪怕是一样的沮丧,人们更愿意同情女性,“这辈子就毁了。”当然在咪蒙这里,因为她是更知名的那一个,所以变成嘲弄她的痛苦,“你不是有忠犬老公吗?你不是擅长煲鸡汤吗?怎么也会沦落到今天这个下场?”
一对夫妻离婚了,一定就要怪罪某个人吗?难道就不能是双方一致协商决定的结果?
当年我看黄爱东西的散文,她提到自己离婚了,成为了“下堂妻”,虽然是调侃的语气,但听着依然令人心酸。为什么离婚就一定是女人的失败,为什么不是踏上人生的新路程,重新起步?
婚姻是一种双向的选择,要装下两个人的需求、目标、方向,这其中女人的需求在变化,男人的需求也会变化,若是两个人的需求出现了错位,哪怕谁都没有做错任何事,都可能令婚姻难以继续。
比如都说女人更优秀才能得到爱,但真不是所有的男人都喜欢自己的老婆比自己强,有的男人就是不喜欢高攀女人,你能干,会赚钱,但我觉得自卑了,我就不喜欢,怎样?
女人努力成就自己,变得更优秀,能靠自己独立,这和能不能维系住婚姻没有必然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