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母亲的职业道德

(2011-03-28 13:36:37)
标签:

母亲

职业道德

心理

教育

情感

 

前两天看一个关于时尚的电视节目,里面有一个年轻的妈妈,因为生了女儿之后原本苗条的体形发胖,降低了自己的美貌指数,失掉了原来那种阳光自信的心态,所以对孩子心怀怨恨,一直到女儿都两岁半了都无法真心的去疼爱她。

她说:我就是觉得是她害得我,是她害得我这么胖,是她让我做不成公主,所以我从来都不给她穿漂亮的裙子,我不要她做公主,虽然她说妈妈我爱你的时候我也很感动,但大多数时间我都很恨她。

说到这里,年轻的妈妈掉下了眼泪,显然她克服不了自己心理上的障碍,她想要爱女儿,知道应该爱女儿,但就是无法真正的,放下一切负担,像所有那些幸福的母亲一样的去爱她。

她在生理上成为了一个母亲,不过在心理上,她是在用一个小女孩的心态来承担者母亲的角色。所以她会嫉妒女儿的美丽可爱,惧怕女儿抢走自己的风光,担心女儿会分走亲人的爱,她站在一个竞争者的位置上来面对自己的女儿。

她的自信也像一个小女孩那样,完全依赖外表的光鲜,一旦失掉了世俗标准的身材和容貌,她就惶恐不安,无法在人群中自然地生活。就像她的同事说的那样:你原来是一个特别开朗自信的女孩子,但你的自信比较盲目,你的自信更多来自于外在,而不是内心。

一个完全没有做好心理准备的女孩,就这样当了母亲。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如此下去,她的女儿长大了,会成为一个心理有创伤的女人。她不知道自己的母亲会什么总是对自己冷淡,也不明白母亲为何会讨厌自己的穿着打扮,在母亲逐渐将自己推开的过程中,她将没有足够的自信,会变得灰暗,自卑,猜疑,戒备。

悲剧的重复和轮回不是没有规律的,而是沿着相同的轨迹来回行走。这位年轻的妈妈也许就是曾经没有被自己的母亲给予过足够、健康、正确的爱,而变成了一个有着脆弱自信的女人,现在,她还要把这个悲剧用自己的方式传下去。最终,或许她们会殊途同归。

以前男人的偏见是觉得女人生个孩子就像母鸡下个蛋那样的轻松,现在连绝大多数男人都知道了孕育和生产的不易,女人也都忙着在孕期之前补叶酸、停烟酒、查排卵期,对做一个母亲充满了期待,但这些生理上的准备往往掩盖了心理上的调适不足。事实上,对于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母亲,对母亲这个角色心理上的接受和适应,不是随着生下孩子开始的,而应该在她自己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开始了,最终,在她如何接受自己和面对自己的本质上到达顶点。

如果做母亲的自己都未理清楚自己生命的脉络,让她们成为一个称职合格的母亲,就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当然孩子可以带来与母亲的共同成长,但这必须建立在母亲是一个懂得自省的人的基础上,需要一种身为母亲的职业道德。

 

母亲的职业道德之一:

要热爱母亲的身份。从一个女人,到母亲,这是一个质的飞跃,是生命中的考验和挑战。做母亲不是一种恩赐或者多大的牺牲,也无需自己的孩子对自己感恩戴德,相反,父母应该对孩子有一种潜在的歉意。因为孩子无力自主自己的命运,他们是因为我们的意愿而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那么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下,让孩子得到尽可能多的幸福,让他们拥有一个不会后悔的人生,也是我们的义务。

想做母亲,不应该是年龄大了,自己感到孤单想要个伴了,也不应该是试验自己能不能生育,更不应该是为了拴住自己的男人,而应该是真心实意的想要做一个母亲,不求回报,没有复杂的动机。女人在没有领悟这个道理之前,建议不要盲目的生孩子,否则,害人,误己。

 

母亲的职业道德之二:

要履行好母亲的职责。一个母亲首先也是一个女人,这是前提,但同时,母亲的概念又超越了女人本身自我的那部分。每一个做母亲的都要明白,你即将要为承担这个角色牺牲一些身为女人的幸福和快乐,回报是,母亲的付出会丰富女人的人生,让女人对生命的感受更完整。

没有完全的牺牲,亦没有完全的自由。一个人负担的多重角色之间总是会产生交叉和矛盾,而母亲所代表的终极含义是温暖,是亲切,是无处不在的保护,也许每一个母亲实践它的方式都不同,不过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要的是成长中最终的收获,他们用一副健康的人格骨架来证明母亲的付出。那些以为漂漂亮亮、无需吃苦受累就能当好一个母亲的想法,一定会在现实面前接受考验。

 

就像医生的宗旨是救死扶伤,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命令,老师的信条要为人师表一样,母亲的职业道德就是母亲要给孩子适当的、正确的、充足的爱。你可以选择不生,但你不能生了不养,养了不教。如果为人父母却不懂得这些,那么不管这些人在别的领域如何成功,在做人这个问题上,都将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者。而这种失败,是用一个孩子的悲剧人生作为祭奠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别恨太久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