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婚姻陷入僵局的时候

(2010-04-21 08:50:46)
标签:

婚姻

僵局

自我反思

情感

                    

婚姻的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最难说清。但作为一个业余的情感解答者,我要做的就是在一团乱麻中抽出一个绳头,把本来说不清的东西说清楚。

不过,在这些年解答咨询的过程中,我很怕做的事情之一就是看有的朋友(大多以女性朋友居多)把自己若干年的婚姻生活写成几千上万字给我,什么“某年某月,他踢了我一脚”,“某年某月,我骂了他一句”等等,事无巨细,其中还以控诉对方的“罪行”为主,谈及自己的问题的时候往往都是“我脾气也不太好”、“我管他比较严”之类的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最后要我判定这个婚姻到底应该怎么办,或者自己应该如何解决婚姻矛盾。

说实在话,这些东西常常看的我头昏脑胀,想要给点意见实在是太难。不是因为说的不细,说得不够,而是太细,细到抓不住要害,不该说的都说了,该谈到的自我剖析几乎没有,只凭着主观感受在倾泻自己的情绪。要找准这样的婚姻中存在的问题就好像要在一堆瓜子皮中寻找一个瓜子仁一样,既无从下手,又筋疲力尽。最后要拨开很多很多的生活琐事和旷日持久的恩怨,才能发现一点矛盾的关键和症结。

婚姻怎么会没有这些互相的伤害和摩擦呢?把任何人的婚姻打开都或多或少的能够发现里面有太多不愉快的记忆,即使那些号称幸福美满的婚姻,也都会有若干件曾经令当事人绝望和痛苦的纠纷存在。过去我们常用“两个人一辈子都没红过脸”来形容两口子恩爱的程度,然而这种境界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见几回,如果奔着这种标准去修炼,很容易“相敬如宾”变不成,倒变成了“相敬如冰”。因为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本就是一旦接近就必然会有碰撞和矛盾,越是“好”,越会起意气,闹纠纷。

我小的时候我娘常会用民间的一句歇后语来形容我:老鸹(乌鸦)站在猪身上——只看到别人黑看不到自己黑。因为那时候的我喜欢埋怨和指责别人,很少反思自己身上的毛病和问题,我娘为此深恶痛绝。现在年纪大了,这个毛病改了很多,但我发现这可能是女性的通病,很多女性在讲述自己婚姻问题的时候,都呈现出这样的的倾向:

说别人的时候都是滔滔不绝,义正言辞,说自己的时候就是避重就轻,诸多理由。自己的错误都是可以原谅的,即使不被原谅也是因为有具体情节和前因后果的;对方的错误都是不可以原谅的,即使是情有可原但是伤害了我就是不能忘记的。最近有一位朋友在博客上就自己的婚姻问题给我留言,也基本是以“控诉”为主,以自我反思为辅。总见这个套路让我觉得很无奈。也许正是看了这段留言,激起了我很久以来在这类问题上逐渐积累起的一些感受。

姐妹们,这些是不行的。

我理解很多人在经历了若干年疙疙瘩瘩的婚姻生活之后,需要一个倾诉的出口,不愉快的婚姻生活会让一个人变成祥林嫂,即使对着一个陌生人,都能说上半天。但是,即使如此,我依然想说,如果咱们总是抱着这样一种受害者的情绪,或者失败者的怨毒来看待婚姻问题,如果不能平静客观的描述你的婚姻生活,不能积蓄起质问自己的勇气,我们永远也不会得到一个健康正常的婚姻,曾经桎梏着婚姻的这道锁将永远难以打开。

当婚姻陷入僵局的时候,如果一个人只能够总结出别人的错误和问题,把搞到今天这个局面的原因都归结到对方身上,那就根本不存在所谓要解决问题了,还是直接宣判对方罪大恶极,干脆离婚了事。只要是想要解决问题的人,就一定要懂得多要问自己几个问题。

为什么我会总发脾气;我凭什么经常指责对方;他说我不够温柔是事实吗;我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吗?千万不要总是想,我发脾气是因为他总是不听话,我指责对方是因为他办事不符合我的心意,我发脾气是因为我压力大。若是抱着这样的态度,那对方难道就找不到如此的借口吗?

忘了哪个作家说过了:为我们牺牲的人我们爱他,要我们牺牲的人我们恨他。搞双重标准,唯自己的主观意志为原则注定是一条死胡同。婚姻中彼此都是对方的投影,你不喜欢对方做的,你首先就不能做。否则生活将成为一个无法拆解的怪圈:你怪他,他怪你,人人都觉得自己被别人辜负了,人人都是受害者,最后只能选择陌生人来断对错。

而生活不是一场审判,无法找到一个权威来告诉你谁对谁错,然后你就能获得胜利。生活中有远比谁对谁错还要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生活本身。

当婚姻陷入僵局,那必然说明我们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我们对自己的生活开始失去控制,而绝不仅仅是对手的水平不够。在很多的恩怨纠葛之下,有双方的失误和过失,要打开这个僵局,就应该首先面对这个事实。少一点勇气都不成。如果清楚自己没有能力做到自我完善,最好也别指望对方会这样去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