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世间最艰难的告别不是因为告别时候那些眼泪、痛苦和哀伤是如此的沉重,而是想到以后永不相见的结局太令人恐惧,无法承担。于是,告别的时候不仅悲伤于失去,更怜悯和伤感从此以后不再完整的自己。
6月5日早,央视著名主持人,在新闻联播岗位上坚持工作了26年的罗京,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段路程,与尘世做了他人生最后一次的谢幕。
与他曾经在电视上做过无数次的和观众说再见,然后摘下胸麦,低头整理稿件不同的是,这一次告别之后,他将不再回来。永远,不再。
举国震惊,世人同悲。26年,是一段多么漫长的时间,曾经年轻的老去了,曾经少年意气的也已经人到中年了。26年的岁月就像一辆列车,有的人匆匆上车,有的人中途离去,只有他,是这样一个不断变迁的时代中间令人感到安稳和宽慰的标志。凡是中国人,谁不看新闻联播;凡是看新闻,谁不知道罗京呢?他是窗口,承担着中国和世界沟通的任务,也架设了通向中国每一个家庭的桥梁。
26年的时间,已经把他融化到了我们的生活中间。变成和家里人一样亲切,变成和熟悉的生活环境一样的自然,变成和身边的朋友一般平常,也变成了和一日三餐一样不可缺少。
电视由小换大,功能日新月异,品牌多种多样,不变的,只有他。我们也曾经觉得他太熟悉了,熟悉的变成了一个俗套,应该有所创新。但当他离去的这一刻,才发现,26年的坚持,让他变成了一个不可复制的经典。26年的敬业和创作把他的名字镌刻到了中国电视新闻中最为光辉灿烂的一页,也锻造了中国电视观众心中最高大的丰碑。他代表着我们记忆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就像很多熟悉和不熟悉的人一样,和我们一起组成了我们过去的生活。他的离去,断裂了我们和过去那个时代连接的纽带,把曾经一起度过和编织的回忆扯出一个巨大的空洞,他挖走了曾经重要的回忆中不可缺少的那一部分,让很多完整的记忆变得支离破碎,不复完整。
缺少了罗京的新闻联播和缺少了新闻联播的罗京,都是这样令人无所适从。
无数个熟悉他的,不熟悉他的人都在伴着眼泪在回忆。
同事说,他26年无差错;领导说,他总是精确而完美的完成嘱托;朋友说,他是一个总是替别人着想的人;家人说,他多才多艺,亲切随和;医生说,他是一个意志力极强的人;护士说,他即使在最后时刻也依然平和有礼貌;观众说,听着他的朗诵和播音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艺术享受。
是的,这就是一个丰满、多面而复杂的罗京。年轻的罗京俊朗帅气,中年的罗京儒雅干练,时间在他身上打下了痕迹,但也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他身上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平和、低调、谦虚、克己和隐忍。多年来,他被自己的职业透支使用着,但凡有急、重、大事件,都是要由他来播报,他做了太多人所不能、人所不及的工作。他不喜多言,处世恬淡,但心里藏着一团火,静静的温暖着别人。他是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毫无威胁感和侵略感的那种优秀。
人们爱的,并不只是他留下的华美绝伦的声音,还有一个男人用26年的艺术生命和人生信仰打造出来的多彩的人生。新闻联播的特殊窗口限定了他很多的生活习惯和职业方式,曾经他连最简单的剪头发这样的小事都需要领导点头,他很少接受记者采访,不能出书,他总是庄严矜持,遮盖了他腼腆平和的天性。但他依然用自己努力追求完美,对事业全心全意地人生信条,克服了这个严苛的窗口所带来的种种束缚,26年的播音未曾留下一点遗憾,实现了完美的谢幕。还有那些他留下的那些优美的歌曲,动人的朗诵,把他全部的才华展露无疑。
他的美不仅在于艺术的创造力,更在于人格的美丽。这样的人,这样的声音,相得益彰,互相辉映。这样的罗京,谁又能不爱呢?如果命运不是这般残忍,能够再给他多一些时间,以他的才华和能力,他未来的舞台还会很大很大,他的生活原本可以有无数种可能。他可以播新闻,也可以主持轻松一点的谈话节目、娱乐节目,他还一直念叨着退休计划要以唱京剧为主,还要拜师学艺,但在死亡面前却一切归零。
我们被播音中更多的政治符号误导了,忽视了他丰富的灵魂,低估了他的价值。而这一切,终于在失去他的时候,得到了更正。虽然是太晚、太迟的更正。
死亡来的太早,没有给这样一个严谨的付出了半生的男人一个可以轻松一下的时间。这或许才是最令人无法接受和最令人痛惜的地方。
所以,罗京过世后,他的妻子选择了一张罗京穿着蓝色T恤眼含笑意的便服照片作为罗京的遗像,无论是在临时悼念会上还是向遗体告别仪式上,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我们不太熟悉的罗京的这一面。或许对她来说,她更希望自己的丈夫用自己最熟悉的一面留给世界最后的影像,她希望大家不需要总是记得那个庄严冷峻不苟言笑的人,这样的他,不是她亲爱的丈夫。
那些年里,他为了自己的职业,隐藏了真实的自己的喜好,甚至是凡人的情感流露。在此刻,他终于可以放下一切顾忌和负担,真实而自然的袒露自己全部的温暖和情怀,微笑的看着他曾顽强求生渴望留下来的人间。
在挚爱亲朋的逝去面前,总是会让人不由得变成有神论者。主持人张泉灵在东方时空制作的《纪念罗京》的节目中说:罗老师在和淋巴癌顽强抗争了10个月之后,去了天堂。于是网友说:天堂也需要一个播音员,罗京老师会在那里继续自己的事业。我想,那样绝美的声音也许原本就属于天堂。
生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个生命的离去都同样值得人惋惜和遗憾。但罗京用自己位不高权不重但却赢得观众无限爱戴的经历证明了,在生命和生命之间,有的人赢得了有限的时间,获得了永恒。
如果痛苦可以度量,那么罗京的家人应该是堕入了深不可测的海洋;但如果痛苦可以分享,那么罗京的家人应该可以欣慰的卸下这无法承担的重量。
在这个逐渐物质化的社会中,在一些被指责成信仰缺失的90后、90后中间,人们却真诚的怀念这样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人。下一个能够获得这个待遇的主持人,又会在哪里呢?
世间再难有罗京。罗京随着一个时代而过去,生长和创造罗京的那个时代也为之终结。而在更加宽广,更加尊重人性的自由,更有选择权的时代中,我们再也听不到那样纯净而绝美的声音了。因为缺少了那种专注、牺牲和奉献。
在CCTV成立50周年的纪念文章中,罗京曾说,“在我心中,CCTV是一个多姿多彩的梦┄┄在我心中,这个多彩的梦还没有做完;在更多人的心中,这个梦才刚刚开始”。这句话,一语成谶。
罗京把一个未完的梦留给了我们,虽然没有做完,但它并不是残缺不全的,而是呈现了一个血肉之躯所能做到的最大完美了。
但谁需要完美的榜样和偶像?爱他的人只希望他温暖的活着。崔永元说:“我看到很多报道将罗京描写成一个完美的人,但是我不要这样完美的他,我希望他满身缺点但是却活着”。
世间并无完美。因为完美是太有压力的一件事情,尽力做到最好的人常常会失去自己,身心疲惫。但愿罗京能够在另一个世界中找到久违的安宁。就像他的告别仪式上没有哀乐一样,他生前生后都会是含蓄而平和的一个人。
他走了,新闻联播也传出全面改版的消息。这可能只是一个巧合,但缺少了罗京的新闻联播到底是缺少了一些经典和灵魂,也更加增强了我们对那个恒定的时代的怀念。他用自己的离别为一个时代划上句号,而我们作别他,作别中国最美的声音,也作别了那样一个时代的记忆。
作家余华说,“死亡不是结束,他只是走出了时间”。我愿意相信罗京就是这样走出了我们曾经共有的时间,但是他走不出专属的记忆,走不出永恒的怀念。
情深不寿,慧极必伤。国嘴谢幕,永隔天籁。
让我们再一次回顾罗京的一生:1961年5月29日出生,1983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同年到中央电视台工作,担任《新闻联播》播音员至今,2009年6月5日去世,终年48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