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律诗时大家就知道,律诗句式的平仄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七律的第一个字可平可仄,可以不论。而七律的第三个字、第五个字,五律的第一个字、第三个字就不能笼统说“不论”了。
一、现代和古代的某些字读音不同,不算在平仄变化的范畴内
有的字现代汉语读平声,在古汉语中却是仄声,如:白、宅、黑、隔、托、格、石、急、七、倚、极、达、插、答、压、俗、出、别、节等等。有的字我们现在读仄声,而古代却可以读平声,如:胜、望、场、看等等。在读诵古代诗人的作品时,慢慢体会甄别,就能分清。只要记住这些今古读音差异的字,不属于平仄变化的范畴就可以了。
二、五言律诗中的
- - -|| (平平平仄仄)
变成:
- -|-| (平平仄平仄)
七言律诗的 ||- -
-||(仄仄平平平仄仄)
变成:||- -|-|(仄仄平平仄平仄)
这是一个经常用到的变化格式,下面举例:
1、五言:- - -|| ,变成: -
-|-|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李商隐《落花》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王
维《汉江临眺》
2、 七言||- - -|| ,变成:||-
-|-|
正是江南好风日,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做嫁衣裳
----秦韬玉《贫女》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 甫《 咏怀》
仔细阅读以上“举例”中划横线的三个字|-|(仄平仄)就是由-||(平仄仄)变化而来的。在读诗中,细细体会,就能很快掌握这种句式的变化规律。
三、五言律诗中的
- -||-
(平平仄仄平)
变成: |-
- |-
(仄平平仄平)
七言律诗的
||-
-||- (仄仄平平仄仄平)
变成: |||-
-|- (仄仄仄平平仄平)
五言
- -||-
的句式中,如果第一个字要用仄声,把第五个字的平声韵脚刨除,句中就只剩下第二个字的一个平声,挺孤单的,这种五言除去韵脚只有一个平声字的句式称为“孤平”。按要求必须给“孤平”找个“伴”。这个找伴的工作,在律诗中叫做“孤平拗救”变成|-
- |- ,如下例: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杜荀鹤《青宫怨》
|| -
-|,| - -|- 。“欲”变成了仄声字,
标准句式应该是:||
- -|,-
-||-。现在,对句的头一个平声字的位置,用了一个仄声字“欲”。这样标准句-
-||-,就变成了|-||-(仄平仄仄平)了。把第五个字韵脚的平声字刨除,就只剩下第二个字一个平声了,这就出现了“孤平”现象,必须采取“拗救”措施。所以,把诗中第三个仄声字的位置,用一个平声字“临”拗救过来。这就变成了最通用的
|- - |- (仄平平仄平)了。
在“|| - -|, - -||- 。”这个句式中,出句|| -
-|可以多到四个甚至五个仄声字,但有一个规则,就是应该把标准句式对句中的第三个仄声字变成平声字。如下例: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赠孟浩然》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杜甫《送严公四韵》
两个出句都是四个平声字,在对句中用“天”、用“空”两个平声字拗救过来了。
上面谈到 - -||-
这个句式,只要五言第一个字使用了仄声字,第三个必须用平声字拗救过来。我们反推上面“孤平拗救”的规则:第三个仄声字变成了平声字,那么第一个字也就可以用仄声字了。所以,在||
- -|, - -||-
这组律句中,对句第三个字仄声变平声的结果,既起着使出句|| -
-|全部或大部都可以用仄声字,又可以使对句-
-||-的第一个字使用仄声字。可以说是“一肩双挑”,如下例:
木落燕南渡,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有怀》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李商隐《落花》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乡。-----温庭筠《送人东游》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韦
庄《章台夜思》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孟浩然《登垷山》
以上句式里的江、花、离、风、成等字,都起着“一肩双挑”的作用。
初学律诗写作,只把平仄句式搞清,其他如诗韵、对仗、拗救等各种技巧都可以放在一边。时间长了,再一点一点深入掌握写作规律。
我们没有必要死死遵循古代的格律规范,能精通并致以实用固然好,但如果诗的优美意境和思想挥发不能与格律相得益彰,那就宁肯弃格律保诗意。“诗以意为主,又须篇中炼句,句中炼字以为工”。不过,不按格律写的诗,即使字数、行数都相同,也不能标注律诗字样,以免内行人笑话。因为,七律诗是七个字一句,但七个字一句的诗,不一定就是七律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