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话同兴镇沧桑变迁

标签:
同兴镇同兴村银杏谷旅游听夭故里 |
分类: 口述历史 |

从中国千年银杏谷沿河而下4公里,就可到达一个小集镇——国际头(国祭头),这里是这一区域人口及商业最集中的地方。再往下行1公里,还有一个老地名叫同兴镇的地方,现在这里虽只有9户人家以及后来新建的银杏叶烘干厂,但这里就是曾经的建国公社政府机关所在地,是这一区域的政治中心及商业中心。
一、 为何这里取名叫同兴镇?
同兴镇(同兴镇旧址)位于钟、鼓、旂、磬四座大山的中间地带,即钟山与钟锤之间的高坡地带,现属于同兴村四组,这里与中国千年银杏谷相距5公里,与安陆钱冲银杏谷相距4.5公里,与京山坪坝镇相距5公里。与安陆市的毛河、京山坪坝镇的边界只相距2至3公里,有“一早晨走三县回来吃早饭”之俗称。
在同兴镇往南约一里的庙塔子山边有一个叫老店塆的地名,老店塆后山公路之上约4米之上就是庙塔子,此地山顶地势平坦、大约有二个足珠场大,平地中间地带建有一座古庙。听老人讲在很久以前,周边做生意的人集中在老店塆开市做生意,因这里位于狮子寨山脚下的河边,离狮子寨近如有土匪来时可以上山躲藏。河水从老店塆前流过也可利用河道运送货物,上下游的人们可运用筏子(小型船只)装载货物在水中行走,上行时可以一人拉动筏子上行,下行可以乘筏子顺流而下。
随着气候的变迁河道中的水量减少以及商业规模的扩大,老店塆的弊端就凸显出来。由于老店塆地理位置较低、位置偏小没有发展的空间,也存在雨季容易被洪水淹没的问题。由于当地商业活动的发展,当地做生意的人及手工业作业者逐渐聚集至原同兴镇上扩建并开始做生意,并逐渐建有榨油房、豆腐房、铸造铁锅厂等。另外,在同兴镇的上游100多米处修建了杨树码头档住了同兴镇的水患,也为同兴镇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由于同兴镇这个位置刚开始时是一片河滩中较高的荒地,只有少量的几间房屋而已,是由于周边居民同心协力所建故取名同心镇,后演变为同兴镇,人们把原来做生意的地方叫作老店,在建国公社撤消设置村委会时同兴村的名字也是由此沿习而来。
二、 同兴镇的兴起与繁荣
当地商业中心从老店塆转移至同兴镇应该是一个逐渐转移的过程。当地商品交换活动刚开始在老店塆,后来由于手工业的发展,在同兴镇这片沙滩地上兴建榨油房、铸锅厂等手工业,商业交易活动逐步向同兴镇转移,后来逐步取代了老店塆,在1879年同兴镇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集市。
在清朝中期,有大户人家买下了同兴镇上游吴家畈的荒坡地,这片荒坡地原本是一片桃园,户主在吴家畈的河堤边修建了杨树码头档住了由双何口直冲而来的洪水也改变了河道河水的流向,同时修建了孙家垱并将吴家畈改造成了水田,同兴镇的水患也解决了。做生意的人逐渐搬至同兴镇上扩大再生产逐渐建有榨油房、豆腐房、铸造铁锅厂、中药铺等形成集市,老店湾也就因此废弃了。
听老人讲,在同兴镇南面古河堤边有一个五星庙(五行庙,规模很小,估计2平方左右),在2000年左右翻挖田地时,在原五星庙位置(田坎边)挖出一个倒扣的泥制陶碗,在陶碗中发现一个边长约3厘米的正方形铜块,上面写有“光绪五年”字样(光绪五年即1879年),可能是修建五星庙时祭祀用的(也许相当于现在的奠基),用以讫求保佑同兴镇人五谷丰登、平安健康吧!猜测应该是在同兴镇集市初步形成一定规模后,人们修建了五星庙用于祭祀。因此推断:同兴镇建镇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时间在1879年。
另根据随州志记载:宣统年间,随州有75个集镇,同兴镇在州南100里。由此可见,同兴镇到宣统年间(1909年)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集镇市,与安陆坪坝镇、王义贞镇成三足鼎力之势,在生意上热集、冷集三地依次轮流进行。
解放前,同兴隶属于随县柳林区的两个乡(永兴乡和古城乡),解放初,同兴归随县十六区管辖。1956年划归洛阳区建国乡(后改为建国公社),政府机关所在地位于永兴店。1958年在同兴镇建立洛阳区建国人民公社,由于永兴店道路过于闭塞,周围的百姓齐心协力,在同兴镇建政府机关、卫生所等,也曾经办过几年学校,在最鼎盛时期是建国公社的政府机关所在地。
同兴镇建立政府机关后的建国公社已有电话。1971年建国公社安装有一台12匹马力的柴油发电机供同兴镇及附近的农户用电(按安装的灯泡数量收费),最远的供电至老店塆与火峁尖山那边的杨家冲,供电时间一般是晚上6点开始至9:30停电,在停机前15分钟电灯泡停电连闪三下提示要停电了,时间到就停电。
在同兴镇拆除之前(即1978年之前),同兴镇与坪坝镇、王义贞镇在生意上成三足鼎力之势,三镇的商户及周边的居民按约定的三镇热集、冷集时间依次轮流到不同的地方去赶集。同兴镇最兴盛时有建国公社政府机关、供销社、卫生所、食品收购站、土特产门市部、农产品门市部、兽医站,公共嘴上是粮站,社办综合厂。公社办综合厂含有:木工厂、打铁组、理发组、挂面组、夹米(粉面)厂、榨油房、缝纫组、拖拉机运输及耕作等)。
另有本生产队(四队)也办有夹米(粉面)厂。同兴镇原有8户居民,后来办综合厂迁出3户。
同兴镇的街道约有120米长、街道宽近4米,街道道路用河里的碗口大鹅卵石铺成,在卫生所后面就是个大榨房,在上街头有二株梧桐树,大的直径二尽多,下街头有一棵皂角树,直径有近2米,需4个人才能围抱,最南头是一个石碾盘和石碾。随着拆迁,一切都化为影,同兴镇只存在于年长人的记忆之中。随着同兴镇的拆迁,政府机关的名称也由建国公社、建国乡、建国片、建国管理区在随着时代变化,最后仅剩下同兴村这个名称可用作为回忆。
三、同兴镇为何拆迁?
在农业学大寨后期,建国公社领导班子陈某等借农业学大寨拆迁改造田之并以同兴镇地势较低有水患为由申请拆迁。1978年开始将同兴镇拆迁至往北约一公里许之山坡国祭头(国际头)上。搬迁之后,过了几年建国公社撒消改名建国乡再后来改为办事处,最后连办事处也撒消了,只留下同兴村这个名字成为人们心中的一点记忆。但人们仍改不了同兴镇这个称呼,仍习惯地把现在的国际头称为同兴镇,把原同兴镇称作老同兴镇。
因为国际头那里位置较高吃水很困难,人们只能到较远的河里去挑水吃,特别是枯水季节,河里水面断流,人们吃水、洗衣则更困难。自从搬迁之后,其发展已明显落后于王义贞镇、坪坝镇。
当时,同兴镇机关全部拆完毕后,同兴镇的4家原住户则迁至陈家塆南面的荒山坡,开门向南做了两排“新农村”式的房子。当时准备把我们家搬到所谓的“新农村”前面做第三排时,因为已到了冬天生产队里的土砖不够,只得准备等到第二年开春后再搬迁。第二年(1979年)开春后,国家的政策发生了变化,不再进行农业学大寨建设新农村了,我们一家也就留在了同兴镇。原同兴镇的老屋已拆得不象样子,只剩后面的老屋三间。周围房屋已全部拆除整平。旧的同兴镇已消失,而新的同兴镇并没有崛起,同兴镇拆迁后因位置较高以及是砂石地不能改造成水田,只能作为荒坡地种了几年棉花。过了几年,我父亲将老屋前面已拆除的三间房屋重建恢复建成原来四合院的样子。
四、同兴镇河道及道路的变迁
从现存遗留的河道痕迹来看,同兴镇旧址所在位置以前可能是公共嘴延升的一片坡地,河水是从坡地西侧流过的。在暴雨季节,山洪暴发时河道之水就从无家畈之杨树码头冲下来沿着公共嘴之山脚下直冲、转弯往再西南方向流出,流往南壁子河边用大石修的垱水堤再往南流向狮子寨下脚下。长时间的冲刷将公嘴山脚下冲形成一条新的河道,中间形成一片地势较高的河滩荒地。
在同兴镇初步形成集市之前同兴河的水道是从同兴镇的东面流过,河滩地上只有少量几间农舍而已,后来逐步兴盛在1879年初步形成集市,在修建杨树码头后河水从同兴镇的西边流过。
在同兴镇北面约200米处的河边有一处用大石磊起的石坝叫杨树码头(现已埋在潭砂石中)。从杨树码头至下山岩(读埃[i])那一片田地,叫吴(无)家畈(也可能叫无家畈,没人住的意思),原本是一片荒坡地种植的是一片桃园。在清朝中期,时间大约在1879年之前,有一大户人家买了此片荒地后,在无家畈开荒造田,同时修建孙家垱将此片田地改造成水田,在河边修好石磊坝(即杨树码头)挡住洪水,改变了河道河水流向火峁尖最北端的山脚处,同兴镇旧址则因洪水淤积越来越高、日久堆积形成的砂滩。河边石磊坝是先用松树(或柏树)木在砂地里打桩,再在木桩上垒大石修起一个一段高约2.5米长约20米有石坝挡住洪水,当时也可能有小型船只或筏子停靠,河边自然生长了古枫杨树(即麻柳)人们也就把那里叫杨树码头,现在一直在沿用此名。
在1970年前后,还可以看到在杨树码头下边被河水冲空较多,深的地方估计有近一米多深的水,在那码头大石下边的水中可以见到比较多的木桩(松树及柏树桩)深插水中支撑着码头上的巨石,这也就是那石磊坝历经多年未被洪水冲垮的秘密。在杨树码头的上、下游河岸边有十几棵直径1米至2米的古枫杨树(麻柳),可惜后来都被锯掉了。对于先在砂地基上打上松木桩再在上面垒上石头修筑成拦水坝这样的建筑技法,在秦朝修建陕西灵渠拦水坝时就有记载,在这里再现这种修建工艺再次显示了古人的智慧及工艺技术的传承。我小时候,也经常看到生产队里的人每年就在河边修堤坝,先用松木桩往下钉再在上面垒石头,修建拦水坝。
在文化大革命后期,即在1970年前后,我清楚地记得在杨树码头下至旧同兴镇上街头,即旧同兴镇最北与公路的交界处,那里是一片河滩,那里有一道较宽的砂石河堤,估计有一、二米高,在堤边上有五、六棵大柳树,最粗的二三人也合抱不住。在那段时间里,公社将河堤上的一小段修平,搭成了一个戏台,有段时间常在那里唱《红灯记》等革命样板戏。
大约在1973年左右,由洛阳公社组织人员来将河道从双河品至新塆的河道改直,并在沿河岸边修起了一道约二米多高近三米宽的砂堤,其中新塆前面河堤段100多米的护河堤全部是用红石块砌成,修河堤的红石块是从狮子寨上拆下来的。在火峁尖山脚下那里没有公路,离山脚至河边还有十几米宽的荒地那时是乡政府、供销社、食品、土产等单位的菜园子,后来因为洪水经常冲刷越冲越窄,时间久了就成了河道。
在同兴镇拆迁前,至坪坝镇的道路是从同兴镇街道中穿街而过再沿河而下即道路在河道以东。即从现在的漫水桥至现在新农村门前经过再沿田埂往下到火峁尖南端的挡水坝(抽水泵站处)过河至南壁子、郑家河到达坪坝镇;有的人抄近路一直沿河而下经过林了河、李家河至坪坝镇。在1978年同兴镇拆除之后,沿同兴镇老街这条路也就很少有人走了,在1995年左右为了方便机动车辆通行,将道路沿火峁尖山边开挖山脚直通南壁子至坪坝镇的道路,道路也就改在河道以西了。在2010年下半年上级批准同兴镇复建,至年底同兴镇除原有二户住户外,又有七家村民新房落成。
从1978年同兴镇迁至2010年同兴镇复建,32年过去了,道路河道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正如古谶言所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世道轮回,这世道变化真大。
五、同兴镇沉寂之后的重生
1978年同兴镇机关全部拆完毕后,第二年(1979年)开春后,国家的政策发生了变化,不再进行农业学大寨建设新农村了,只有我们一家留了下来,成为同兴镇的“钉子户”,最终也成为了同兴镇复建的“火种”。
1978年同兴镇的拆迁,我家原同兴镇的老屋已拆得不象样子,只剩后面的老屋三间。周围房屋已全部拆除整平,同兴镇拆迁后因位置较高以及是砂石地不能改造成水田,只能作为荒坡地种了几年棉花。
过了几年,我父亲将老屋前面已拆除的三间房屋重建恢复建成原来四合院的样子。在我四哥结婚时,父亲又在老屋北边相邻的地方做了前三间、后三间中间带小院式的房子。
在1995年前后,因银杏果价格疯涨,村里在该旧址上种植了大片银杏树。因银杏果价格奇高,引起全国抢栽银杏树的风潮,当时一年生银杏树苗价格可到0.35元/株,二年生银杏树苗价格可到1.5元/株。村里在此拆迁地上全部种植了银杏树苗,当时种植的树苗1米多高,当时种植时,正直银杏果价格的高峰期。
在七十年代银杏果的价格从3至5分钱一斤还不让自由买卖。在九十年代慢慢涨至2角、3角钱一斤,后来涨到几元钱一斤至十几元一斤,在2000年左右银杏果价格疯涨最高涨到30多元一斤,持续了一、二年后又跌至5元左右一斤。在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出现、银杏树的大量种植以及科技的进步可以从银杏叶中提取黄酮苷,银杏果的价降直线下滑,最低时至每斤7角钱,后来回升到1元一斤以内,现在几乎没人要。
至2005年,种植在原同兴镇旧址上的银杏树已全部长大成林,虎口多粗的银杏树大约有三百六十多棵,算上小一点的也有上千棵。
2007年,二兄弟齐心一起拆除老屋前面的一排土砖房改建成楼房。
2010年底,在同兴镇原址上复建新农村。由于国家建设新农村的政策发生变化,在2009年底经上级规划部门同意重新复兴同兴镇。2010年下半年,按村规划设计有本组村民新建楼房7户,同兴镇荒芜冷落32年之后,有复苏的迹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同兴镇必将顺应时代的浪潮逐渐兴盛起来。
2015年,在同兴镇桥头边兴建银杏叶子烘干厂扩展银杏树的赢利途径为当地农户创收。
六、同兴镇年谱
1.同兴镇年谱:
1879年之前或更早一些,同兴镇的商业交易集市地点在老店塆。
1879年,同兴镇初步形成有一定规模集市。
1909年,同兴镇形成有有一定区域影响力的集市。
1956年,同兴镇建政府机关,建国公社。
1978年,因响应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将同兴镇拆迁至国际头拆除后只剩下老叶家一家。
1995年左右种植了大片银杏树,2005年左右大部分已结果,因银杏果贱,现采摘银杏树叶。
2007年,叶家拆除土砖房改建成5间二层楼房。
2010年底,同兴村在原同兴镇旧址上复建新农村(新建7户)。
2015年,兴建银杏叶子烘干厂。
2017年,同兴村修建自来水,解决了国际头吃水难的问题。
2.同兴镇机构沿革
解放前,同兴隶属于随县柳林区的两个乡(永兴乡和古城乡),现一、二、三、四组属属永兴乡,五、六组属于永兴乡。
解放初,同兴归随县十六区管辖,1956年划归洛阳区建国乡(所在地位于永兴店)。
1958年建立洛阳区建国人民公社,机构设置所在地位于同兴镇(即现在的同兴村四组),同兴村大部分为三大队,五、六组为四大队管辖。
1964年郑家河水库移民,建国行政区划改变,拨走了原来的三、四、五、六队,添加了郑河库区上游的老四大队近百住户,形成了现在的格局,当时称大队管委会。
注:机构沿革部分内容由同兴村彭宗元先生提供。
1978年开始,同兴镇拆迁至国际头,即建国公社及其相应的商业机构一起搬迁。
1987年洛阳镇建镇,原建国公社改为建国管理区,后改为建国办事处。
1994年撤销建国办事处改设村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