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电影《追捕》当年风靡一时,脍炙人口
那真是一段幸福的日子啊
●林德荣
用声音和图像构织出大千世界的翻版,我叫它“电影”。
看电影是很多人的爱好,好像任谁都可以说出几部自己喜爱的电影。或是因为故事感人或是因为男、女主角是梦中偶像或是因为主题音乐直入心底那方最柔软的地方。
现在很少有人愿意去电影院看电影了,宁愿在家里看DVD,而且要原版原音的,这样才可以练习口语,体会真正的原汁原味,仿佛一夜之间中国多出了许多英语爱好者。原版字幕影片的好处显而易见,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看到最新的影片,你可以亲耳听到著名演员的真实声音。可电影看久了,也会有些弊端显现出来,就是字幕的翻译不准确。像“十颗子弹十个洞”就这样肆无忌惮打在屏幕上,换成“百发百中”也许会更好一些,有一天看碟,“Every dog has his day”这句话竟被翻译成“每条狗都有它的狗日”(翻译成“每个人都有得意的时候”比较恰当)吓的我目瞪口呆,天哪,这是哪位老兄的杰作?
童自荣、李梓,尚华,刘广宁……这些名字听起来是熟悉的,当年译制片的辉煌如今成了江湖传说。上海电影译制厂的乔榛曾说:“配音是魂的再塑”,但现在的状况是配音演员的工资低,每部影片几乎都是急活,“魂的再塑”在时间和金钱的压榨下,变成有魂已经是万幸。
现在谁要去看译制片啊,现在的译制片糟糕透了。偶尔看个片子,声音和画面几乎就是剥离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几乎不再发现有独特声音风貌的新人——甚至,连风格的模仿也很难见到了。像李扬的配音,多多少少都有着邱岳峰的影子在里面。但他很快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声音位置。
荧幕上那个外国佬嘴巴还在动,可是配音早在三秒前就结束了,感觉像患了痴呆症,在那自言自语;有的电影根本就没有声音素材,不论画面中的环境处于何种状态,就只听见男、女主角在那得不得得不得的说;好笑的是,有的电影配音竟是一人分饰多角,偏偏声音又没有变化,仿佛那是一个没头脑的世界,弱智集中营;最致命的是,全体配音演员表情集体欠奉,他们有本事让原有的故事感染力倾情打折。应该说,是草台班子的译制片“看”坏了大家的胃口。
真想念过去的年代啊,在邱岳峰的声音里,你可以听到一个绅士的涵养,在童自荣的配音当中,你甚至可以觉得那就是性感,而在毕克的声音中,你会发现真正的男子汉就该是这种声音。那些幕后的人只靠声音去塑造形象,引发出看不见的神秘和遐想,记得以下的台词:“杜丘先生,快上马!有人告密了!”“绝望的’绝’字怎么写?……右边一个’色’,左边一个绞丝的’丝’字……”“跟一个叫竹内的男人走了。”
因为这些台词,而记得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也因此记得那些一笔一划所勾写出的配音演员的名字。而记忆里就仿若散落了一地的珍珠,莹润的光亮映到有些淡忘的似水年华。

《渡江侦察记》剧照
1949年电影《乌鸦与麻雀》剧照
2003.11.0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