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荣哥看娱——(原创)老谋子的“埋伏”游戏

(2006-04-18 10:55:00)
分类: 荣哥看娱(文娱评论)
荣哥看娱——(原创)老谋子的“埋伏”游戏
《十面埋伏》剧照
老谋子的“埋伏”游戏
         ●林德荣

         从开拍伊始就铺天盖地造势的张艺谋新片《十面埋伏》,前日零点在本地影院揭开了“欲盖弥彰”而又“扑朔迷离”的面纱。虽说有慧眼人士称,“埋伏”造势胜“英雄”,但“英雄”人气甲“埋伏”,但不管如何,观众终于可以在重重“埋伏”中走出重围,了解到这部武侠电影的真面目。章子怡不是盲女舞妓,金城武也非风流恶少,刘德华更不是什么官府捕快。每个人物都有或明或暗的两个身份,几乎将一部《十面埋伏》变成了古装版的《无间道》。这就是张艺谋正在铆着劲儿创造“张氏武侠”的模式。从《十面埋伏》的一些蛛丝马迹到当年席卷影坛多项记录的《英雄》,大抵可窥出“张艺谋牌武侠”之一斑。
         张艺谋在《英雄》中显示了他对色彩把握的高度技巧,到了《十面埋伏》中他营造出的华丽奢侈绚烂多姿的视觉效果让人叹为观止:盲女的舞中有武水袖击鼓、巧夺天工的牡丹坊雕梁画柱、鲜嫩翠亮的永川翠绿竹海、乌克兰皑皑雪山将整部影片连缀成流动的风景。《十面埋伏》在视听觉和情节上弥补了些许《英雄》形式大于内容的不足。虽然三角恋情的桥段并不新鲜,但却在武侠的包装下变得悬念丛生,连一向低调地编剧李冯也纵谈《十面埋伏》是大唐盛世的《无间道》版。张艺谋将“卧底”这个词儿在他的武侠剧中演绎得淋漓尽致。和《英雄》相比,《十面埋伏》的情节可谓引人入胜,每一次解密的背后往往又隐藏着更大的埋伏。而音乐仍旧是这部片子的经典,是这样的感人隽永紧贴主题;影片有很多画面令人震撼到有些目不暇接,竹林和雪地决战有一种决绝的美。但在一些细节上有欠妥当,如片中章子怡所穿的一套戏服并非唐朝服装,而是清代的“旗服”;再如结尾处小妹的死这个本来很感动的情节就让人忍俊不禁,像似某些影片中英雄人物在英勇就义前一样,就差点要做从心胸口处掏出一包染满鲜血的文件或钱币交“党费”的那个“经典动作”了。还有中国电影唱英文歌,那位在北京首映时姗姗来迟耍大牌的洋妞儿唱的是啥词儿,不请李逵请李鬼,让人就整不懂《十面埋伏》主题曲。
         如果说《英雄》是以颜色的视觉变化分段讲述的话,那么《十面埋伏》则是老谋子把对颜色的钟爱体现发挥到了极致。从开山之作《红高粱》到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那肆无忌惮的色彩寓意,都是其屡试不爽的色彩运用或延伸。形式感是一把双刃剑,老谋子在《十面埋伏》中协调形式与内容的比重是一大悬念,以炫目的画面和刻意的形式感来吸引观众。这也是张氏武侠的特点:继续让你眼睛吃饱胃里吐光。《十面埋伏》还是拿《英雄》的套路作为自己的经验,玩起了一个全新的颜色游戏,《十面埋伏》很《英雄》化。对于未来武侠电影该怎么拍的问题,老谋子说:“我只是喜欢武侠片。武侠片是中国特有的、在全世界很有影响力的一种电影。”
         记得有影人评价张艺谋最精彩一句是“为艺谋,不为稻粮谋”。老谋子演过一部《秦俑》,那个时候的他真是长得很像一尊兵马俑。而后来进入《英雄》时代,他又俨然修成了一尊罗汉。越来越多的人都在审视张艺谋,这个人和他的作品给中国电影带来了非同寻常的冲击和影响,张艺谋身上有太多的话题。不过观众和媒体的议论和批评从来不会影响到这位“形式大师”的我行我素,因为他相信自己的影片魅力十足。其实,当今又有谁能逃得出这股张氏漩涡呢。
 
2004.07.18
 
栏头:剑走偏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