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章结构”的心得

标签:
文章结构客观规律服从主题体裁特点完整严谨 |
分类: 写作点滴 |
马至仁
引言
|
文章结构指的是文章的组织形式和内部构造。有人认为,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么,结构就是文章的骨骼。这是十分恰当的。我们从现实生活中撷取了材料,确定了文章的主题后,接着就是如何组织和安排这些材料的问题。主题,只能解决“言之有理”的问题;材料,只能解决“言之有物”的问题;而结构,解决的是“言之有序”的问题。所以,古今中外的作家,对于“结构”问题都予以高度的重视,执著地追求“结构美”。据说,列宁在写《新的任务与新的力量》一文时,先后制订了七套不同的结构方案,再从中筛选了一种认为最合适最严谨的方案。总之,讲求文章的结构美,就是作者按照写作意图,运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对材料进行周密的组织和妥善的安排,使文章成为一个骨架合理、线索清楚、针线绵密、首尾圆合的有机整体,达到艺术上的完整和谐。
从文章结构方面衡量文章的好坏,主要有下列四条原则和要求:
1、结构要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
世界上一切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文章自然要反映这种规律才具有说服力。事物的发展过程一般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阶段,这也成为记叙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展开情节的客观依据。徐铸成的《“阳谋”亲历记》开头交代了写作的原委,接着按时间顺序记录了他身历“阳谋”的经过,与事件的发展过程完全吻合。文章的结构,实质上是一个如何认识和反映客观事物的问题,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通过作者的构思在文章中有层次的反映。对事物的规律性的认识越深入,越透彻,反映出来的结构也就越是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在反映客观事物的前提下,应根据表达的需要在结构上求新求美,不是刻板地重现客观事物。记叙文一般都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束的过程来安排结构。有些记叙文虽然运用“倒叙”“插叙”手法,使顺序发生变化,但也只是局部的变化,从整体上看,依然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
一个问题,有它矛盾的各个方面,有矛盾的特殊性,有解决矛盾的方法和途径;各种矛盾有各自的成因、现状和发展过程。分析这些问题,加以综合,指出其性质,提出解决办法,这是议论文的任务。反映客观事物的文章结构式样也应是多姿多彩、富于变化的。一篇好的文章,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它的特点,有它的“个性”。
2、结构要服从表现主题的需要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早在南北朝时期,伟大的文学理论家刘勰(xié)就曾提出“总文理”和“总纲领”,就是说,作者在安排结构时首先要表现文章的主题。抓住了文章的主题也就是抓住了事物的纲领,然后才能“驱万涂于同归,贞百虑于一致;使众理虽繁,而无倒置之乖,群言虽多,而无棼丝之乱。”(《文心雕龙·附会》)写文章时选择材料、组织和安排材料都要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例如报告文学《在这片国土上》展现了宏伟的引滦工程的全景。为了有力地表现这支引滦入津大军振兴中华之情,表现我们民族巨大的向心力,作品采取了以人物统帅事件的结构方法,十分成功。
文章一般都可分为开头、中段和结尾三个部分,这是文章构成的基本形式。布局一篇文章,一般都要先考虑这三部分的构成方式、内容及结构技巧。元代齐梦符对这三部分要求作了形象而又具体的表述,曾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就是说:“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很符合内容对结构的要求。古人都以这种结构和谐的文章为佳作,而视“寿星头、马蜂腰、水蛇尾”的文章为劣作。安排结构的过程就是使材料和主题统一的过程。因此,层次的确定、段落的划分,材料的详略,叙述的先后,以至于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过渡照应等等,都必须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来进行安排。
开头和结尾的特殊位置,使它们对文章主题的揭示,对文章整体结构的完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开头,往往是文章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它显示了事件的发端、故事的缘起或问题的提出、矛盾的产生。好的开头应该新奇脱俗、引人入胜。结尾,又称“收笔”,是文章的收束,是全文内容发展的结果。结尾应当画龙点睛,对全文起着定局、回应、深化的作用。清代戏剧理论家李渔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此一法也。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笔流连,苦难遂别,此一法也。”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但是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原则:开头一定要有利于主题的展开,有利于思路的拓展;结尾要绾结全文,给人以简明的印象,发人无尽的深思。正如古人所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明·谢榛《四溟诗话》)
3、结构要适应不同体裁的特点
不同体裁的文章反映生活的角度、容量和表现方式有所不同,因而有不同的结构形态。记叙文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一类的文章,它一般要根据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的过程来布局,要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要素齐备,有头有尾、连贯完整。说明文主要是说明具体事物和抽象事理的,其结构就要根据事物、事理的情况进行安排,说明功能和用途的文章,要分清主次。议论文偏重于议论说理,主要通过论据对论点进行合乎逻辑的论证。小说结构受作品中的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的制约,长、中、短篇各不相同。至于总结报告一类的应用文,其结构多表现为“概况、做法、经验”等几个组成部分,以适应解决问题的需要。如此等等。
4、结构要完整、严谨、自然、匀称
“完整”指内涵饱满,首尾圆合,避免缺头少尾、残缺不全的毛病,也没有主干不显、七零八落的弊端。全篇文气连贯一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严谨”指思想严密,联系紧密,线条连贯,有过渡,有照应,层次划分精当,避免颠三倒四、顾此失彼、松懈散乱、自相矛盾、破绽百出的问题。
“自然”指行止自如,顺理成章,不矫揉造作,不刻意雕琢,不牵强附会,像苏轼说的那样“当行于所当行,当止于不可不止”,全篇格局浑然天成。
“匀称”指划分段落适度,搭配相当,详略有别,避免比例失调、臃肿庞杂的现象。
话说回来,把文章的结构看成是一成不变的“程式”是错误的。文章的结构总是和文章内容相结合、相搭配的。内容一变,结构即变,从来都没有亘古不变的结构模式。如果文章结构千篇一律、千头一面,就失去撰写的意义了。不过,正如金人王若虚《文辨》所说的:“或问:‘文章有体乎?’曰:‘无。’又问:‘无体乎?’曰:‘有。’‘然则果如何?’曰:‘定体则无,大体须有。’”文章“定体则无,大体须有”,意为死框框是没有的,通常的格式还是不可无的。
(图片来自网络,谨致谢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