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霞”或“微霞”

(2013-05-09 10:25:01)
标签:

为霞

微霞

桑榆

夕照

暮色

分类: 诗词探幽

http://s12/mw690/001B1Yc8gy72ljY8Svhcb&690

为霞微霞

 

至仁

 

协助老校友编写《战友纪念册》,在序言中引用了“莫道桑榆晚,wei霞尚满天。”此千古名言虽耳熟能详,却在“为霞”和“微霞”之间踌躇不决,颇费思量。

众所周知,这名言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酬乐天咏志见示》。《唐诗三百首》中没有收录,于是翻阅《全唐诗》,只见白纸黑字:

 

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本来,“有书为证”便可放心引用了,偏偏此时在另一本正式出版的书中发现了一个明显的错别字,这提醒了我——报刊、书籍上误植一个字不是很普遍吗?岂能以一本书作依据!于是继续翻书、上网。不查则已,一查方知“为霞”和“微霞”的认同者几乎各占一半,而且公婆皆有道理:

在一本著名期刊上有马增昌先生的《“微霞尚满天”?》,直截了当地纠正《人民日报》的刊文:“题目中的‘微’应该是‘为’。”论据很简单:“‘微’即没有或微弱,‘微霞’即没有霞光或微弱的霞光,这显然与‘尚满天’矛盾。”而“‘为’音wéi ,动词,是形成的意思。‘为霞’即夕阳形成的霞光。

另有一篇巴山石人的网络文章《也说“微霞尚滿天”》语气比较委婉:“把该诗末句写成‘微霞尚滿天’的,这并非是错。”该文由“微”字释义入手,谓“微”的含义有七,“取义项(1,微,可解读为‘蕴蓄’,‘微霞尚滿天’的含义就是:蕴蓄有可为霞滿天的才智。”并以“物理学上的‘功’和‘能’”来论证“‘微霞’只是表明有‘为霞’的能力,而不表明正在‘为霞’,或已经‘为霞’。”

还有一篇不署名的号称刘诗的“全诗赏析”文章,文中干脆不提“微霞”,单刀直入地把“为霞”字解读为“撒出的晚霞”:“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而撒出的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彤红、灿烂无比呢!”

看来,查阅资料愈多愈易产生莫衷一是之感,终究要靠自己来判别。窃以为:

一、马文的论据仅仅来自其本人的理解,某些解释或许有失偏颇,缺乏说服力。

二、巴文则把问题复杂化、深奥化了,所谓“蕴蓄有……才智”,“表明有……能力”者云云,以其昏昏,使人倍加昏昏。

三、把“为霞”意译为“撒出的晚霞”固然比较生动,但既然用“撒出”理应有主语,否则“撒出”的行为主体是谁,不能自圆其说;“照得满天彤红”的动词“照”又从何而来?此外,“为霞”的出处也未作交代。

可以说,倘若原诗确是“为霞”,在此作“作为晚霞”似乎也讲得通,但纵观全诗,除了“作为晚霞”并没有“作为晚风”或者任何别的自然现象,因此无需“作为”,而必须理解为“因为”。例如,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南宋·朱熹《观书有感》)末句意为“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又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北宋·王安石《梅》末句意为“因为有阵阵幽香飘过来。”同样,“为霞”的“为”作“因为”解原本也不成问题,只是“为”字必须相应读作wèi(仄声),本句除了末字“天”以外只有“霞”字为平声,犯了孤平

在仔细体味末联内涵之后,笔者更偏重于“微霞”。秦观的“山抹微云,天连衰草脍炙人口,其中的“微云”就不见得被解读为“没有云或微弱的云”,一般作“淡薄的云彩”“轻云薄雾”解。同理,“微霞”不应解读为“没有霞光或微弱的霞光”,而应作“淡淡的云霞”解。“满”显然已经有“布满”或“铺满”之含义,没有必要再以“为”来修饰“霞”以及在译诗中以“撒出”“形成”一类补充式合成动词作为“霞”的定语。“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上半句叙述观点,下半句补述理由:无须嗟叹(说道)桑榆夕照的短暂,且看那轻淡的晚霞还布满天穹,暮色是格外的壮观。

话虽如此,仍不放心。为慎重起见,笔者打开《辞海》(1999年版)细心搜索,终于在词条“桑榆”的解释中找到了刘诗末联,分明是:“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有了权威辞书的这一支持,我心里踏实了。

 

(图片来自网络,谨此致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