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客心理是指人们面对事件像看一场戏一般,只对事件的内容本身发生兴趣,而对事件的真实人物没有同情的不良心理。这种心理普遍存在于人的内心,向外表现为好打听他人隐私,以他人的悲伤作为自己的快乐。
鲁迅对于这种心理有深刻的认识。当年他从日本学医归来,发现一些中国人竟然面对自己的同胞惨遭侵略者砍头、杀戮没有一丝悲伤,反而笑嘻嘻地如看热闹一般,于是下决心用文字拯救中华民族。在《阿Q正传》的前文写阿Q的丑陋,从城里回来向别人大谈其杀革命党的见闻,嘴里还津津乐道着“杀头,好看!好看!”。在其杂文中也有多处对这种看热闹看杀头的癖好的批判。在《祝福》中祥林嫂不停地向鲁镇的人讲述自己的悲惨故事,而周围的人只是怀有一种看客心理、假慈悲,。鲁迅用尖锐犀利的语言,穿透了看客的皮肉,活画出看客的灵魂。
2、
“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就一齐留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鲁迅《祝福》
3、“他惘惘的向左右看,全跟着蚂蚁似的人。”
“好!!!”从人丛里,便发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声音来。
阿Q于是再看那些喝彩的人们。
这刹那中,他的思想又仿佛旋风似的在脑里回旋了。四年之前,他曾在山脚下遇见一只饿狼,永是不近不远的跟定他,要吃他的肉。······(他)永远记得那狼眼睛,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的来穿透了他的皮肉。而这回他又看见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纯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是不远不近的跟着他走。
这些眼睛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
“救命。”-------鲁迅《阿Q正传》
4、……
http://s13/middle/57348099xa956270d39ac&690
总理深情向遇难者鞠躬,官员插腰袖手旁观。——郑渊洁http://s9/middle/57348099xa9562797b9a8&690
手上的花朵,与脚下的花束。上图是挪威民众悼念滥杀死难者;下图是温总献花的事故现场桥墩,他们是在围观吗?这样的对比,很残忍。
和挪威悼念死难者现场相比,温总理讲话现场围观人群脚踏鲜花的场景,确实让人哀叹!国人太实际了,太重实惠了,哪里在乎仪式内涵的精神和价值?更不必说仪式本身了。悼念鲜花也许就被了不起的可敬的救人者踏在脚下?怎么办?这是中国的死肋!——钱文忠(复旦大学教授,著名学者)
思考题:1、仪式内涵的精神和价值是什么?如何理解“中国的死肋”?
2、你是怎么样认识“看客”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