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敢说还过儿童节的,不是叛逆就是中年

(2019-06-03 16:42:39)
标签:

历史

情感

时评

文化

杂谈

我敢说还过儿童节的,不是叛逆就是中年

儿童节是一个微妙的存在,因为它介于五月的母亲节和六月的父亲节之间。


更微妙的是儿童的定义,百度汉语给到的解释是较幼小的未成年人(年纪比少年小),而百度百科却说国际《儿童权利公约》界定儿童是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


官方定义都存有争议,无怪成年的局外人也要插足儿童节归属权的争夺。




-1- 儿童角色的退位


前几天在地铁上遇到一对母子,孩子看起来是刚开始牙牙学语的头几年,有这个年龄段常见的爱动爱说,扒着窗玻璃折腾了一路。


引起我注意的原因是,孩子说着 一口地道的上海话,内容多是无意义地自说自话,偶尔能和母亲对上几句。可是细听口吻——倘若出现在任何一个上海成人身上委婉地说叫市井之徒,偏偏出自一个学龄前儿童之口,分明是在模仿家中长辈日常说话,且身边的母亲毫无指正,也是对这种口吻司空见惯的默认。


这是童年面临的命运。


放眼望去,人们不难发现,成人和儿童在行为举止、语言习惯、处世态度和需求欲望上,甚至身体的外表上,越来越难以分辨了。


我敢说还过儿童节的,不是叛逆就是中年

口红一哥李佳琦和他的模仿者00后的天天小朋友


社交网站和视频APP充斥的儿童搞笑视频,内容也多以孩子出丑为乐、孩子拥有与年纪不相称的行为举止为豪。前者是对儿童智商的善意嘲笑,后者是对孩子早熟的一种鼓动,成年人甚至能从中体会出小大人三个字的反差萌。


这个时代的儿童退位了,虽然还有名无实存在着。


我敢说还过儿童节的,不是叛逆就是中年

少儿模特大赛上,孩子们的脸上没有和衣服相称的性感,也没有和年龄相称的童真


走进儿童服装店,卖给他们穿的衣服,清一色是成人款等比缩小的样子,成年人利用手中的主宰权,夺走了属于儿童的童真,将成人世界的价值观强加于他们身上,当他们将这些同比缩小的大人衣服穿上身出街的时候,再回以赞美之词来稳固这种审美。


当他们熟练使用手机、ipad,打开蜂窝移动网络,即能与古今中外链接。摄取信息没有门槛,虽说网上有专属于儿童浏览的专区,但与其他可供成年人随意浏览的信息同框出现的话,后者无疑更具吸引力。


因为理解网络信息不需要任何训练,无论对头脑还是行为,都没有复杂的要求,最无奈的一点是无法实现网络内容分级化,导致互联网侵蚀童年和成年之间的分界线已成大势。


我敢说还过儿童节的,不是叛逆就是中年

演员黄磊的大女儿(后排)9岁打耳洞、13岁染发,孩子只想要好看,你却非要跟她谈意义

 

原本在儿童的认知里,成年人掌握着一些不为他们所知的秘密,所以才要有成年和未成年之分。这些秘密与羞耻有关,与礼仪有关,也正是因为成年人在守护秘密,所以儿童对他们才保有一丝敬畏。


著名的娱乐至死理论提出者,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批判家尼尔·波兹曼,还写过另外一本书叫《童年的消逝》,他提到儿童之所以好奇,是因为他们还不知道将要知道的东西;成人之所以有权威,主要是因为他们是知识的主要来源。一旦了解知识或文化不再需要通过教育,成年的权威和童年的好奇也将随之消失,那就不存在成年和未成年之分了。


成年人总是希望自己说的是道理,写出来的是文化,接触的是上层次的人,他们追求金钱,却包装成理想。自从童年与成年之间模糊了界限以来,这使得年轻一代的理想随之变得面目全非。


我敢说还过儿童节的,不是叛逆就是中年

新华网的职业意愿调查,中国的未来可见一斑


据新华网的职业意愿调查显示,超过一半95后最向往的新兴职业是主播和网红。虽说他们已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孩子,但他们是现在孩子未来的榜样。


理想是成为科学家、律师、老师的年代早已作古,儿童通过互联网肆意地窥探着成年人的世界和世界观,迫切跻身其列,童年的退位,是得到了成年人默许的。




-2- 儿童节归属权之争,成年人不过是收回成命


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一书当中说,大量的事实可以证明儿童的存在还不到400年的历史。如果我们完全用一个普通美国人对儿童这个词的理解,那么童年的存在不超过150年。庆祝孩子生日的习俗,在18世纪的美国大多是不存在的,而且,事实上,以任何形式准确标注孩子的年龄都是一个相对新的文化习惯,不过200年而已。


历史上,难以形成童年的意识,与当时生活条件、医疗条件的严酷有直接关系,尤其是儿童的死亡率居高不下,人们只有寄希望于多生孩子提高后代存活率,自然不会对年纪尚小的幼儿投射过多的情感和关注。


童年的概念在西方是文艺复兴时期才初步形成的,可以理解为成年人对幼小后代高度的人文关怀。


可以说,这世上本没有儿童童年的概念,赋予它的人也同样可以收回。


我敢说还过儿童节的,不是叛逆就是中年

国内几位成人绘本漫画作者创立的节日,目的是为了让成年人欢度儿童节来得名正言顺


因超龄夺不回儿童节的归属权,一些哗众取宠的成年人便凭空捏造一个节日出来,使得成年人欢度儿童节的可笑行为得到正当化、合理化。


我不禁要问,既然身为孩子的时候就迫不及待要成为大人,为何又在成人之后反过来和孩子抢着过儿童节呢?




-3- 是儿童的节日,也是成人的避难所


前几天有一条新闻,因不满通缉自己的照片没上社交网站的首页,29岁的美国逃犯和警方商量,照片集满15000个赞就自首,最后以他如愿的方式进了班房。


我敢说还过儿童节的,不是叛逆就是中年

令人费解的一则国外新闻,逃犯只求集赞待捕


这听起来是多么的荒谬又儿戏,却成为一名嫌疑人犯罪的动机——引人瞩目。通常是因为童年家庭氛围不和谐,或缺少对他成长的关爱和关注,导致内心留有缺失。


生活中这类人也很常见,他们经常会以别人励志的故事借题发挥,诉说突破重重阻力的发家史,他们也会大张旗鼓地重温儿童节,但求以形补形。这一类童年缺少被人关注的成年人,无论拥有如何雄厚的社会背景和资历,始终是处于走不出的叛逆期。


我敢说还过儿童节的,不是叛逆就是中年

一群成年人欢度儿童节的方式,就是聚在一起,戴上红领巾做眼保健操


第二种人,是除了年轻以外没有其他资本,正处于成年人世界举步维艰的中年危机里,他们愚蠢地在成人的世界寻找童真,将专属于儿童的节日视为成人世界的避难所。他们要逃避的,与其说是现实,不如说是未成型的自我


1923年,在心理动力论中,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与超我,精神的三大部分。本我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自我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超我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


可以说成年人残留的儿童性,更接近于完全潜意识的本我,即代表人最为原始的、属满足本能冲动的欲望,如饥饿、生气、性欲等,本我只遵循一个原则——享乐原则,弗洛伊德认为,享乐原则的影响最大化是在人的婴幼儿时期,也是本我思想表现最突出的时候。


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组成部分,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由此,个体学会区分你的、我的,但必须暂时中止快乐原则。


人一旦从自我出发,到了构建更高人格的阶段,超我倾向于站在本我的对立场,并对自我带有侵略性,便形成了阻力,挫败感让人很想回到原始本能的小时候去,即回到本我的自在状态。


这种挫败感用一个通俗的字眼可以概括,叫做老了


我敢说还过儿童节的,不是叛逆就是中年

马家辉先生在《圆桌派》节目中讨论初老问题,过来人更有发言权


56岁的作家马家辉先生曾如此规劝年轻人:假如你觉得自己老了,你不是老,你是恐惧老,感到自己能力不够产生焦虑。假如你不再年轻,但拥有譬如权利、能力、财力,别人要仰望你、依靠你,自然不会觉得是老,而是成熟了。


那些滞留在本我自我之间的人格必然人微言轻,为人处事有着和阅历不相称的儿戏,他们以心态年轻解嘲,掩饰内心的缺失。好比集赞待捕的逃犯,殊不知是他在愚弄众人,还是众人在拿他取乐。


同样的,戴着红领巾、跳着橡皮筋的成年人,和施妆带粉、少年老成的孩子,在对方的眼里,到底谁更可爱,谁更可笑?


END




参考资料


[1] 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揭开人类心灵的奥秘》,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


 

 

我敢说还过儿童节的,不是叛逆就是中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