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422.成语百辨16:“朝花夕拾”是鲁迅创造的成语

(2014-03-07 23:19:56)
分类: 成语百辨

                                “朝花夕拾”是鲁迅创造的成语

 

中国成语浩如烟海,多到无法统计。有人试图估计出中国成语的总数量到底有多少,这样的想法不但徒劳,反而证明了自己根本就不懂成语的由来。简言之,成语是由运用语言的人(包括书面与口头)不断创造、不断更新的花朵,就像年年开放的春花。谁也不能说出中国成语的总数量,它在不断使用中定型,在使用中更新,名家的著作是成语产生的一条重要渠道。他们发明过的精粹明快的词语,如果被广泛使用,就能化为耳熟能详的成语。说到这里,我们就会想起鲁迅创造的“朝花夕拾”无疑是个极好的成语。

“朝花夕拾”,字面的意思是早晨开的花,到了晚上拾起来。显然是用了一个比喻概括“回忆文章”这个概念。这正是鲁迅为自己的一本回忆散文集选取的书名。书中收集了他写于1926年的10篇文章,如《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藤野先生》、《范爱农》等都在内。19289月由北京未名社出版。如果不是他当时的身体状况很不好,他会写得更多些。后来发表的《我的第一个师父》、《女吊》、《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等应该都是《朝花夕拾》的续篇。

这个精彩的书名,对鲁迅来说也是灵感来袭,偶然得之。当初,鲁迅是为《莽原》杂志写的连载文,总题初为《旧事重提》,将过去了的事情重新提起的意思,很通俗亲切,不能说总题不好。但是到了将文章辑成一本小书时,鲁迅突然有神来之思,将书名改成了《朝花夕拾》。他致函李霁野说:“《旧事重提》我稿已集齐,还得看一遍,名未定。”(192949日致李霁野),到5I日,他在为自己的书写《小引》时忽然决定改名:“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

鲁迅这样解释书名:“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这段话表达了他对中国当初的现实社会是不满意的,环境的混乱、不安定,概括为“离奇而且芜杂”,这就让人容易思念远去的童年生活。鲁迅的童年和别的许多人一样,也并不一定就完全美好。但在回忆童年、少年、青年的生

活时却总是觉得闪烁有光,温馨诱人。这其实是对人生逝去时光和生命年华的留恋。鲁迅认为这种感觉是独特的,温暖的,无法替代的美丽:“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不仅是食物,就是对人事的印象也是一样。即使往事中有家道中落的凄凉,有父亲生病引起的苦恼,有三味书屋枯燥的读经,还有S城里看惯了不想再看的脸,以及出入当铺、药铺的困顿和流落乡间的受辱,留日时有感于民族衰弱受欺愤而弃医学文的苦痛等等,但这似乎都不能湮灭记忆中百草园的快乐,小鸟昆虫的童趣可爱,以及长妈妈的诚朴亲切,迎神赛会的金脸、蓝睑、红脸的奇异生动。

书名一改,就从朴实通俗的语言风格改成了典雅的诗意语言。通俗美,并不是文学美的全部意义,典雅同样是美的形式。鲁迅的这个书名,跟他1936年出版的另外一本小说集《故事新编》成了一个绝妙的对仗。这说明鲁迅有意想好的,就像小说集《呐喊》、《彷徨》也巧妙地构成对仗一样。

我曾经细心地研究过“朝花夕拾”中的花到底是什么花。答曰:木槿。我们知道,鲁迅也是一位博物家,他是很懂花卉知识的。考文献所载,均说到木槿花的朝开夕落的特点。《说文》曰:“舜,木槿也,朝华暮落。”晋代傅咸《舜华赋》曰:“朝阳照灼以舒晖,逸藻采粲而光明。罄天壤而莫俪,何菱华之足营。”晋代夏侯湛《朝华赋》曰:“皎日升而朝华,玄景逝而夕零。逮明晨而繁沸,若静夜之众星。”晋代苏彦《舜华诗序》曰:“其为花也,色甚鲜丽。迎晨而荣,日中则衰,至夕而零。庄周载朝菌不知晦朔,况此朝不及夕者乎?苟映采于一朝,耀颖于当时,焉识夭寿之所在哉。余既玩其葩,而叹其荣不终日。”东方朔《与丞相公孙弘借车马书》曰:“木槿夕死朝荣,士亦不长贫也。”所以说“朝花夕拾”的花是木槿是有理由的。至于鲁迅为什么不说破木槿,那我们也不得而知。但是有一个证据是很能说明问题的,请大家来看《朝花夕拾》一书的封面画,的确就有几丛疏疏落落的灌木木槿。而这个封面仍请陶元庆设计。他致李霁野的信中说:“《朝花夕拾》封面已托陶君去画,成即寄上。”后来真的用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