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1、燃起红烛读华章——苏轼两首《海棠》诗解析

分类: 散文 |
http://s6/mw690/572ee8bbtd7a1fc765d85&690
燃起红烛读华章
——苏轼两首《海棠》诗解析
苏轼有两首《海棠》诗,放在一起研究赏读,有特别的韵味。
第一首是: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千家诗》中把“泛崇光”解释为美丽的月光,是不对的。但是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宋诗鉴赏辞典》把“泛崇光”解释为海棠花的高贵光泽,也不对,海棠花到夜里会放什么光呢?简直是梦臆。
苏轼作诗作文有“万斛源泉, 随地而出。”的特点,但是他却不会粗制滥造。我不怀疑苏轼的创作的艺术性。其实只要我们从诗的全体出发,而不是穿凿附会,问题就迎刃而解。
这首绝句分两个部分。
前两句是实写观花的隆重:因为惜花而不睡。观看欣赏海棠的执意景象说到了极致。东风就是春风。在春天里,海棠花开了,那么艳丽而娇媚,怎么舍得觉呢?于是点起来红烛,远远地看来,烛火袅袅,在风中摇曳。似有一片红光。空气中弥漫着花的香气。这样的景象中,夜慢慢地过去,月的影子在廊外徐徐转动,一会儿就过去了。
后边的两句是对前两句的解释。为什么如此隆重地观赏海棠呢?回答是:“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里的“只恐”和“故”,都是对上面写实之笔的回应。口力气活“高烛”才有“崇光”也是显而易见的回应。
诗写得极好。有浪漫精神就很感人。也许这根本就是一个想象的夸张。大概还没人看海棠而不睡觉。因为海滨天花并不像“昙花一现”,开一小会就凋谢了,它要开很多天。花痴也不至于如此恋花吧!
苏轼还有一首《海棠诗》,可以与这首绝句相比较。
全诗把名花写成美人,也加以自况。淋漓尽致,叹为观止。
诗分两个段落。第一段说花是美女,以“佳人在空谷”之叹为中心,状物白描的功夫是对诗人观察的考验,也是对华彩语言运用的考验。黄州是江城,是个荒凉而偏僻的地方,有奇异的海棠开放,让人要特别的惊喜。它不像桃花李花那样热热闹闹地开,铺天盖地地展示。它没有一点俗气。因而想到造物主是不是另有一考虑,偏偏喜欢让佳人一样的花沦落空谷呢。“空谷佳人”这个词一般是用来称赞“兰花”的,古诗中这样写的很多了。从《离骚》的“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到唐代张籍《和卢常侍寄华山郑隐者》:“开门移远竹,剪草出幽兰。”宋代李德裕《春暮思平泉杂咏二十首·花药栏》:“蕙草春已碧,兰花秋更红。四时发英艳,三径满芳丛。秀色濯清露,鲜辉摇惠风。王孙未知返,幽赏竟谁同。”宋代宋之问《自洪府舟行直书其事》:“异国多灵仙,幽探忘年纪。敝庐嵩山下,空谷茂兰芷。”从兰花想到海棠,不是诗的从俗袭用,而是一种宏观的归纳和深思,诗人从中悟出了一个伤感的结论:怎么美丽的花总是远离人世的地方盛开呢!海棠之外的兰、蕙、荷、水仙,美丽的花总有自然而天真的特质。朱唇写花蕾之美,红肉写肌肤之艳,正写出美人的富贵艳丽,正是海棠春睡图。为发形容花的风采,用了雨中含泪的娇媚,月下美人的宁静清淑。我们总说苏轼诗词的自然,不愿意说他用语的富丽堂皇、风度的高雅超超逸。那真是不懂苏轼。
诗人却发现这里有海棠第二段显然是说以花比诗人,发出“天涯流落”之感。这个主题放到了白居易《琵琶行》写了个风尘女子,题材的独异性就使作品成功了一半,苏轼不过写了一种花。自己在饭后散步,不问民居和僧舍,只爱茂林修竹,因此偶然间发现了西蜀海棠的美丽。于是想到一定是鸿鹄衔来的种子。这样的奇遇值得浮一大白,且作诗一曲。看着风中那些纷纷如雪飘下的花瓣,不忍触摸。今天回家,明朝酒醒之后一定再来看赏它。是写恋花不忍归,明朝思再来的情绪。
两段综合起来,并不是没有中心的客观交代,而是在行文中处处暗示出诗人被贬黄州的的寂寞和无奈心情。这一点不能说得太透,如果将花的美一笔带过,借花发一顿劳骚。心情痛快了,却冷落了花神。又要说自我,又得尊重花,二者之间的程度把握就是特别的艺术绝唱功夫。
苏轼的两首海棠诗,无一不精粹。这样的好诗是不能大喊大叫地欣赏的,应该也烧上红烛,在静夜里慢慢地读细细地品味。浮躁与诗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