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知止斋主人
知止斋主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566
  • 关注人气:37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66、莫教流光暗里过——钱钟书《生日》解读(刘玉凯)

(2013-03-01 22:16:39)
分类: 论文

莫教流光暗里过

——钱钟书《生日》解读

 

特以此文献给努力进学的我的几位学生,期待他们的成功。 

 

    据钱钟书夫人杨绛所述:钱钟书把他自藏多年的旧体诗称为“槐聚诗存”,所以钱迷们无法看到那秘本是怎样的数量和规模。不料的是1993年秋冬间杨绛整理编选了钱钟书的诗作,19945月先是出版了由夫人毛笔手抄的诗集,1995年又由三联书店出版了电脑排印本诗集,二书的书名就直接用了老名称《槐聚诗存》。诗集的出版原想会给钱学热心人一个不小的惊喜。可是事实上,几年来一直反响不大。主要原因大概是所谓“用典比较多”,因而解人难索。可是钱钟书的诗是十分重要的作品。钱钟书的著述和处世给人的印象仿佛是一个避世者。可是从这些诗来看,他是很关心国家、民族的,是诗情十分丰富的学者、诗人。他平常不大表露的情感一隅向我们敞开着。正如杨绛女士在《记钱钟书与〈围城〉》里说的:“《槐聚诗存》的作者是个‘忧世伤生’的钟书。”我们读他的旧体诗还可以从而了解他运用旧体诗的形式如何检验文言的弹性。本文先对钱先生未选入诗集中的一首诗,加以解读,一来这首诗可以激励我们上进,二来这首诗比较易读。从易读的诗进入钱诗世界,进而阅读他诗集《槐聚诗存》,大概也算是一个好途径。

    一位作家或者学者有了成就,便会有人把他吹得神乎其神,好像他的神经和大脑是天生的特殊构造。这正好应了钱钟书先生的一句话:“一个人的名声经常是误解加上讹传的总和。”殊不知任何天才的成功也都是勤奋好学、刻苦进取的结果。记忆力好自然应当是学问成功的重要条件;但是,记忆力再好,最后还是需要刻苦去记;况且仅仅记忆并不能造成学问,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总而言之,不管是记忆还是思维能力,也首先需要勤于记忆、勤于思维。说到钱钟书先生的渊博常识,我们熟悉那种“过目不忘”,“计算机式的记忆力”的传说;这虽是好心的夸张,其实是无益而不切实际的张扬。人的记忆力彼此间有差距当然是个事实,钱钟书也的确有高于常人的记忆力,但是记忆力超人也是训练的结果。而且钱钟书的才能首先并不反映在记忆上。钱先生是从来反对、也不愿做“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的。他有一句经典的话:“记诵不比学问;大学问家的学问跟他整个的性情陶融为一片,不仅有丰富的数量,还添上个别的性质;每一个琐细的事实,都在他的心血里沉浸滋养,长了神经和脉络,是你所学不会,学不到的。反过来说,一个参考书式的多闻者(章实斋所谓横通),无论记诵多么广博,你总能把他吸收到一干二净。”钱钟书的优点虽然靠了记忆,但是更在于思维。《阳明传习录》中曾经害怕读书多了“学而成痞”,钱先生却不以为然,他说,读书人总不免有所记闻;不能反对记忆。“今日之性灵,是昔日学问之化而相忘,习惯以成自然者也。”这是一层意思。还有一层意思是《随园诗话》所谓“蚕食桑而所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非花也。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钱先生在《围城》里讽刺李梅亭以一大箱子卡片当学问,他当然绝不是博雅者,应该算是“生痰瘤”者。钱先生提出一个界限:“读书以极其至,一事也;以读书为其极至,又一事也。二者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总而言之,不论是记忆还是思维,他的聪明过人,归根结蒂是勤奋的结果。他在清华大学读书时,“横扫清华图书馆”的气概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础。不过这种勤奋不仅仅是多读,也包括勤思索,学会思索。

    作为支持这一论点的最早论据,使我们想起了钱先生的一首自励诗《生日》。全诗如下:

 

流光劝汝一杯酒,莫教偷从暗里过。

廿五行年空复尔,八千为岁便如何?

有情摧老天难及,无益娱生日苦多。

  今昨俱非堕地久,深渐未得报恩波。

 

这是钱钟书先生25岁生日时的自励诗。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作者没有告诉我们。不过我们大概可以这样来推断:《槐聚诗存》中作者未收入这首诗,但它最早发表在19365月出版的《国风》第8卷第5号上。但是我们不能就此认为诗是1936年写成的。一般讲,为自己25岁生日写诗,可能在两个时间,或者在25岁初度之时,就是19341121日前后,或者在满足岁、26岁初度之时,即19351121日。我的初步判断是:这首诗写于1935年生日前后,诗人已经在牛津大学。从情理分析,这一年有三件事具有人生转折意义:一是大学毕业;一是与杨绛成婚;再有就是出国留学开始。刚刚从清华大学毕业,转而到了英国牛津大学英文系留学。他愿意把过去的努力和成绩仅仅看作一个的阶段,告别以往,寻找新起点,这正是写出自励诗的心境。在人生的转折时期写诗鞭策自己,这种精神值得欣赏。

“流光劝汝一杯酒,莫教偷从暗里过。”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如果看到发表这首诗的《国风》就会加强这一判断。因为这一期发表的钱钟书诗作共有711首诗有7首明显写于牛津,其他诗也没有写于国内的内容。句化用李贺《苦尽短》中的句子“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时光啊,时光,你流逝得太快了,我劝你饮一杯酒,请你不要偷偷流逝掉!从来的成功者,都是爱惜时光的。孔子叹曰:“逝者如斯夫!”《庄子·人间世》有楚狂接舆歌:“来世不可待,往事不可追。”《尉缭子·治本》:“往世不可及,来世不可待”。墨子说:“时不可及,日不可留。”《抱朴子·勖学》说:“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鉴逝川之勉志,蹈过隙之电速。”时光给予人是有限的,有志者会在感慨时光流逝太快的同时争取主动,抓住时间的野马,驾驭它。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读更多的书、做更多的事,绝不能让它乘人漫不经心中偷偷地溜掉。

“廿五行年空复尔,八千为岁便如何?”仅仅度过25岁生日历程的钱钟书,便深切地感到岁月空度、时不我待的惆怅。这不仅是懂得时光的可贵,更有利用有限时间获得无限知识的大学者气度。人所共知,钱钟书以往25年的生命,并没有蹉跎虚度,事实上是很充实的青春岁月。他幼年勤奋好学,父亲钱基博对他要求甚严厉,但也称赞他“才辩纵横,神采飞扬”。在清华大学读书时,他有“人才难得,出类拔萃,卓而不群”之誉,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但这一切都已成过去。回首往事,瞻望未来,奋斗者总愿意从零做起。所以与其承认昔日的辉煌,倒不如干脆把过去的25年看作虚度,给自己留下更多的努力空间。激励自己以更大的决心、更艰苦的努力、更有成效的奋斗,迎接未来的生活。所以,诗人便严格地勉励自己:25年的岁月空度了,照这样下去,活到八千岁(暗用彭祖八千岁之典)又能怎样呢?钱钟书对自己的严格激励,使我们很容易想到他的父亲钱基博25岁时写的颇为自信的话:“博年五岁而受经于父。十岁,毕九经。十二岁,学为文章于先仲世父,性已颛愚。自以始得姓于三皇,初盛于汉,衰于唐,中兴于唐宋之际,下暨齐民于元明,儒于清。继继绳绳,卜年三千。虽家之华落不一,继之隐曜无常,而休明著作,百祖无殊,典籍大备,灿然可徵也。博胚胎前光,早承家学,父诰兄诫,不离于典训,斐然有述作之志。锐思毫芒,潜神默记,恒十四年,年已二十五。”钱钟书这时也正好是25岁,我疑心钱钟书的自励精神深受乃父的影响。这又使我们想到,为什么钱氏父子两代人都在25岁时发生同样的感慨呢?原来古代的读书人不仅有“一寸光阴一寸金”之说,而且认为“自七八岁至二十岁,所读得之书,至老犹能记诵,此际光阴是赤金。二十后至三十,心思增长,易于会悟,然较前易忘,此是黄金。三十至四十,正运兑使用时候,乃白金也,犹是足色纹银。四十后是圆丝。记诵会悟俱不及前,而设使作用,立功成德,正在此时。五十岁后,便成夹三。过此以往,是铜是铁,是锡是铅,五金皆金,而用不同矣。若少时记诵不懈,至此会悟仍灵,以后运用,价值尤贵,即白金,亦是黄赤,皆因炼久丹成,汞源不枯也。”也可以说25岁是人生最好的时光。此时激励自己是最佳时期。

“有情摧老天难及,无益娱生日苦多。”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云:“天若有情天亦老”。人有情,故而容易衰老,天无情,故而不老。因此说:人有情,便摧得人老得快,这是同天不能相比的。眼看着人一天天地增加岁数,应该正视这个严酷的现实。钱钟书先生考证说,这一典故早在《诗经·素冠》中就有“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乐子之无家,乐子之无室。”根据《毛诗郑笺》“知、匹也,于人年少沃沃之时,乐其无匹配之意。‘无家’谓无夫妇室家之道”,“知”是“知虑也,而亦兼情欲言之,如《乐记》:‘知诱于外’,郑笺注:‘知犹欲也’。‘情’,情欲也,而亦兼知虑言之,如《易·乾》:‘各正性命’,孔颖达疏:‘天本无情,何情之有?而物之性命,各有情也;所秉生者谓之性,随时念虑谓之情。’”钱先生这样解释《素冠》一章:“苌楚无心之物,遂能夭夭茂盛,而人则有身为患,有待为烦,行役神劳,唯忧用老,不能常保朱颜青鬓,故睹草木而生羡也。室家之累,于身最切,举示以概忧生之嗟耳,岂可以‘无知’局于俗语所谓‘情窦未开’哉?”可见,李贺的“天若有情天亦老”是有所本的。唐人运用此典司空见惯。到宋代仍然因袭不厌其烦。“无益娱生日苦多。”这里化用了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的一段名言。

 

余自弱年,鸠集遗失,鉴玩装理,昼夜精勤,每获一卷、遇一幅,必孜孜葺缀,竟日宝玩。可致者,必货敝衣,减粝食,妻子、童仆切切嗤笑,或曰:“终日为无益之事,竟何补哉!”既而叹曰:“若复不为无益之事,则安能悦有涯之生!”是以爱好愈笃,近于成痞。 

 

张彦远有特殊的癖好,他为了鉴识、收藏、购求、阅玩书画,化去了许多财力和精力,占用了他的宝贵生命。但是,他只是因而叹曰:“若复不为无益之事,则安能悦有涯之生?”如果不干一点看来没有多少益处的消闲之事,怎么愉悦这有限的一生呢?这是“爱好愈笃,近于成痞”的表现。话外是自嘲,话里是自得其乐的快乐。张彦远珍惜生命和时光,表现于不愿做追名逐利之徒,而愿愉情悦性地享受人生。陈师道《后山诗集》卷十二《题明发高轩过图》有诗句:“晚知书画真有益,却悔岁月来无多。”这是钱先生在《管锥编》论陶弘景时引用过的。他还提到贾似道好收藏,将自己的堂号名之为“悦生”。《说郛》收入了贾的杂记《悦生堂随钞》,也是从张彦远文章中取的典故。书画家董其昌《容台集·诗集》卷四《访李营丘寒山图·序》云:“余结念泉石,薄于宦情,则得画道之助”。他也引用了张彦远的那一段名言,然后表示自己是理解了张彦远语义的,同时担心有很多人并不一定就能理解,于是慨叹道:“千古同情,惟予独信,非可向俗人道也”。看来,要理解张彦远、陈师道、贾似道、陶弘景、董其昌、钱钟书等大艺术家的思想,必须自觉不自觉地培养自己一点仙气。如此看来,钱钟书所谓“无益娱生日苦多”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对以往25年所做一切的愧悔,而应该看到这是只有他自己才能够理解的自信和自励相结合、以自嘲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丰富诗情。“无益”是上述典故的缩述方式,是包含了上面典故的全部内容的。如果简单地理解为“没有好处”或“没有用”的意思就不对了。此时的钱钟书大学毕业了,他还要出国留学,攻读学位,主要是直接地领受西方文化的滋养。要用读书、研究充实未来的日月,痴心已定,终不反悔,既是“钟书”,便愿意一钟到底,自得其乐。

    “今昨俱非堕地久,深渐未得报恩波。”这里主要用了两个典故。汉徐干《中论·治学》:“日习则学不忘,日勉则身不堕。”晋陶渊明《归去来辞》:“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宋陆游《剑南诗稿》有《书感》:“会凭香火消前业,已筑茆茨讼昨非。”(自注云:余村居筑小轩,以昨非名之。)清刘熙载有《昨非集》,其“序”也说到书名的来历:“偶忆陶渊明辞有‘昨非’二字,因以名集。‘昨’之云者,岂独为四十以前言之乎?四十以后附入者,自视实亦未见是也。”古人说,四十而立,以四十以前为非,自不待言,钱先生以25岁以前为非,更不待言。人们的习惯说法是越年青越无知。刘熙载却认为,四十岁以后也不一定就有资格自以为是。这话是很中肯的,有了一点辩证法思维。近代思想家梁启超说得更坦率:“不惜以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战。”究竟“非”不“非”,不在年龄的大小。人要进步,就应该不断地战胜自我。从这一基点上,保持自己的冷静进取的精神。钱先生认为自己是“今昨俱非”,又加上“堕地久”,简直是说成了不可救药。这是一种进取情绪的表达。诗人的今是昨非意识可以说是他日后学问有成的重要原因,这是不可不注意的。《槐聚诗存》中有多首诗表达这一思想。如1938年《将归》有“欲起渊明叩昨非”,1938年《重过锡兰访A.Kuriyan博士》也写道:“有几华年昨已非”解诗不能句句穿凿、坐实,要把握全诗的情绪指向。这一联诗是说,回想自己过去太不用功了,辜负了时光对我的恩惠。“报恩波”是个一个旧词。这里做了全新的处理,顺为在古代,“恩波”专指帝王的恩泽。如唐刘长卿有《狱中闻收东京有赦诗》:“持法不须张密纲,恩波自解惜枯鳞。”这里灵活地运用于感谢时光;波,化为时光的流波。处理得十分巧妙。

自寿诗,是中国古代诗词的一种题材形式。早在魏晋时的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之三、之二十七,都是生辰自感。不过他是在自感身世之中有对于时弊的忧愤、讽刺;有猖狂不羁的情调。南宋词人刘克庄最喜欢写生日诗,有一段时间里,他差不多年年自寿,浮滥之作过多。陆游也是个爱写自寿诗的人。钱钟书写的自寿诗不多,除了收入《槐聚诗存》中的《耒阳晓发是余三十初度》(1939)、《生日》(1944)、《生日》(1952)、《老至》(1974),据今所知,便只有这篇《生日》(1935)了。这也可以证明夫人杨绛在《记钱钟书与〈围城〉》中所说“他有些混沌表现,至今依然如故。例如他总记不得自己的生年月日”云云,不过是在作文章。把丈夫微不足道的小缺点大加张扬还不是为了转移大家的视线。如钱诗句所写的“落索声名免谤增”而已;写得痴一点防止鬼来捉拿他。钱钟书的旧体诗,追求典雅和沉郁。并且富于创辟精神。这正如他的做学问。他在这首诗中就对李贺诗的多次引用这不仅说明了他是十分欣赏李贺的,也可以知道年青的钱钟书就已经是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

这首生日诗,没有收入19941995年出版的《槐聚诗存》。是什么原因呢?钱钟书在《槐聚诗存·前言》中写道:“及毕业中学,居然自信成章,实则如鹦鹉猩猩之学人语,所谓‘不离鸟兽’者也。本寡交游,而牵率酬应,仍所不免。且多俳谐嘲戏之篇,几于谑虐。代人捉刀,亦复时有。此类先后篇什,概从削弃。”那么,这一首诗是什么原因一定要删去呢?分析起来,我们可以估计除了他有悔少作的性情外。主要是这首诗也属于应酬之作,他对这样的诗未必很满意。这也是他不愿意发表这些自藏诗的一个原因。他说:“从六朝到清代这个长时期里,诗歌愈来愈变成社交的必需品,贺喜吊丧,迎来送往,都用得着,所谓‘牵率应酬’。应酬的对象非常多;作者的品质愈低,他应酬的范围愈广,该有点真情实话可说的题目都是他把五七言来写成‘八股’、讲些客套虚文的机会。他可以从朝上的皇帝一直应酬到家里的妻子——试看一部分‘赠内’、‘悼亡’的诗;从同时人一直应酬到古人——试看许多‘怀古’、‘吊古’的诗;从旁人一直应酬到自己——试看不少‘生日感怀’、‘自题小像’的诗;从人一直应酬到物——例如中秋玩月、重阳赏菊、登泰山、游西湖之类都是《儒林外史》里赵雪斋所谓‘不可无诗’的。”钱先生批评的现象恰恰在他的作品中出现,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我们一来可以说,那些应酬之作也并不能说一无是处,未收入《槐聚诗存》的诗就没有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二来还可以为钱先生也想一想:他的诗虽然是写给自己看的,但是纸里怎么能包得住火呢?只好听凭它们流传。最后的办法还是帮助了它们流传:出版了自己的诗集。这倒是我们所愿意的。

这首诗比起钱先生的全部作品来可能不算很了不起的诗,但是读钱钟书先生的这首生日诗,我们至少应当欣赏他的进取精神、积极的人生态度。刚刚25岁便自叹人生之短,激励自己加紧学习、努力进取,这正是日后他有大成就的一个原因。如果年纪不大,学问不多,便好以成熟、饱学自居,或每道:“来日方长”,将努力看做将来的事,不愿从现在做起,如此等等,是很可惜的。清人孙征君曾题壁:“人生最系恋者过去,最冀望者未来,最悠忽者见在。夫过去已成逝水,勿容系也。未来茫如捕风,勿容冀也。独此见在之顷,或穷或通,时行时止,自有当然之道,应尽之心。乃悠悠忽忽,姑俟异日,诿责他人,岁月虚掷,良可浩叹!”人生有无作为,就在能否珍惜现在,分秒必争。

 

 致舒展,见《随笔》1992年第3期。

②《谈交友》,《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71页。

③《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06页。

④《随园诗话》卷13,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461页。

⑤《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07页。

⑥《国风》月刊19365月第8卷第5期。

⑦王有光《吴下谚联》,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6页。

⑧《管锥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8页。

《宋诗选注》论王安石,人民文学1979年版第50页。

⑩王士祯《池北偶谈》卷7,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47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