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18、鲁迅书名“坟”别解

(2012-08-15 22:11:53)
标签:

杂谈

分类: 论文

http://s11/middle/572ee8bbhc74e8e22ef6a&690

鲁迅书名“坟”别解

 

鲁迅的早期杂文集《坟》是一本特别的作品。其特别处在于,这里收集的文章从时间跨度来说是最长的。从最早发表于190712月《河南》上的《人间之历史》(后改题为《人之历史》)的文章到1925年的几篇文章,近20年。当鲁迅开始收集这些文章时,是有一种特别心境的。这在文章的结尾处写得很明白:

 

不幸我的古文和白话合成的杂集,又恰在此时出版了,也许又要给读者若干毒害。只是在自己,却还不能毅然决然将他毁灭,还想借此暂时看看逝去的生活的余痕。惟愿偏爱我的作品的读者也不过将这当作一种纪念,知道这小小的丘陇中,无非埋着曾经活过的躯壳。待再经若干岁月,又当化为烟埃,并纪念也从人间消去,而我的事也就完毕了。上午也正在看古文,记起了几句陆士衡的吊曹孟德文,便拉来给我的这一篇作结——

 

        既睎古以遗累,信简礼而薄葬。

        彼裘绂于何有,贻尘谤于后王。

        嗟大恋之所存,故虽哲而不忘。

        览遗籍以慷慨,献兹文而凄伤!

 

这里说保存文章于人于己都是为了纪念:一、是留住文章以为自己回忆人生;二、亦为了让读者认识逝去的生命曾经存在。至于留下来的文章是被人们称赞还是被毁谤,那不是他自己能够作主的。从这里看出,鲁迅对待自己的旧作态度,虽然没有特别的珍爱,但也不悔,不愧。这与后来他反复表达的希望自己的作品速朽的说法有些不同。可见“速朽”之论主要是转弯地骂世,不是想贬低自己的文章。攻击时弊的文字应当与时弊同时灭亡。愿时弊消失,自己的文章也就速朽。这没有什么不好。

鲁迅把一些旧文收集起来,书名用《坟》,至少有两层意义。第一层当然是“坟葬”的坟。鲁迅努力将这一层意义说得特别充分。以体现人生无法改变的现实,任何伟大的、不伟大的作品,永久的、不永久的作品,它们的自然命运是一样的。那就是一定要朽坏。想到这里不能不有一种留恋和凄婉的想法。我们还注意到,鲁迅为这本书写的后记,是不同一般的。鲁迅的书并不都有后记,但是这一本书一定写个后记的原因是强调一下“坟”的意义。同时《写在坟的后面》,这里的“坟”既是本书,也真的是坟。文章就放在了那座坟的后边了。是双关的修辞。

考“坟”的含义,中国古文中,有“大防”义,见于《尔雅·释丘》:“坟,大防。”。《尔雅释地》:“坟莫大于河坟。” 《诗·周南·汝坟》:“遵彼汝坟。”这恐怕不是的意思。

另一义为“土堆”。屈原《九章·哀郢》:“登大坟以远望兮。”从这一个意义上演化成坟墓的意义。《方言》:“坟,地大也,青幽之间,凡土而高大者谓之坟。” 王粲《登楼赋》:“背坟衍之广陆兮。” 《诗·周南·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枚。” 《管子·地员》:“坟延者六施,六七四十二尺而至於泉。”因此《说文》有:“墳,墓也。” 指坟堆,坟墓。《古诗十九首》:“出郭门直视,但见近与坟。”《礼记·檀弓上》:“古也墓而不坟。”《史记·文帝本纪》:“不治坟,欲为省。”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吾往河阳省坟墓。”

我看,鲁迅用“坟”为书名,还有一个不肯告人的想法:他是暗中将这书识为“坟典”的。这是“坟”的另一个意义。古代典籍称为:坟典、坟策、坟籍、坟素,都泛指古书,古籍。《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鲁迅用了那么多话来说“坟”里的文章只配埋葬的意义。都是因为书中有那几篇文言体论文。鲁迅不看轻自己年少时写的文章,但是他也不能在新文学正当兴起之时,不合时宜地称道自己的那些长篇文言论文。他的不愿意,是深怕现代青年醉心于文言文,回到旧书的沉闷空气里。因此带着矛盾心理才这样写的。但是他也不能不表示,他从心里是喜欢那时写的一些文章的。今天将其存留下来,让将来的读者,知道他这些文章的精典意义,因为它在控文化史上是不可磨灭。

我这样说,涉及到了中国文人的一种习惯:就是在给自己取字、号,取书名、斋名、室名时,习惯于既让自己显得谦虚退让,又不至于违心地将自己说得一钱不值。最好的名称是表面谦虚,内里却自足自得。鲁迅在这一点上并不例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