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文字趣谈》(陈炜湛著)之《“皿虫为蛊”说》(石人王志文)

(2016-03-08 06:09:52)
分类: 古文字趣谈
http://s15/mw690/001AYE0ezy6ZWvUIyomae&690

http://s15/mw690/001AYE0ezy6ZWvUVUqa0e&690

http://s1/mw690/001AYE0ezy6ZWvUZhw4c0&690

http://s15/mw690/001AYE0ezy6ZWvUPv54be&690

“皿虫为蛊”说

“皿虫(蛊)为蛊(蠱)”,语出《左传》昭公元年。当时晋平公患病,到秦国请医生,秦景公派了位名叫和的医生去给他看病。谁知这位和医生前去一看,便断定晋侯好色,得的病是像“蛊”一样的不治之症。在旁的晋国大臣问道:“何谓蛊?”和答道:“淫溺惑乱之所生也。于文,皿虫为蛊。谷之飞,亦为蛊。”和这番话,说明了当时人们对“蛊”的认识以及对蛊字结构的理解。这是我国最早的分析文字形体结构的资料之一,也可说是萌芽状态的文字学。但为什么皿和虫合在一起就叫蛊,且是一种“不可为也”的绝症呢?要回答这一问题,当然又得追溯其造字的初衷了。

我们知道,人类在自然界的敌人可谓多矣,大自虎豹豺狼小至蛇鼠蝇蚊,应有尽有。不过,这些都是公开之敌,还好对付。更有一种隐蔽之敌,诸如藏在各种器物里的蛀虫,食品里的蛆虫,书籍里的蠹虫等等,却不大好对付。它们大都是吃里爬外的脚色,侵吞着人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食粮,净干损人利己的勾当,尤属可恨可恶。人们一旦发现有它们存在,事情便已不妙:器皿蛀空毁坏,食品腐臭变质,典册百孔千疮。还有蟑螂,也是为非作歹惯了的,到处乱爬乱咬又乱拉屎,同样是人类一敌。大凡盘孟碗碟中有这些家伙存在,就是物的晦气厄运了。生活在远古时代的中华民族的祖先们想必吃尽了它们的苦头,故把它们当成灾难的象征,并特地造出这么一个字,用以告诫后人,千万提高警惕(图一)。这便是甲骨文里的蛊字。下面是盘子,盘子里躺着一条或两虫,昂首向上,说明器敝食尽,小虫施威,问题严重。这个字小篆写作(图二)。皿中三条虫,乃是泛指其多。甲骨文屡见有蛊” “无蛊 的占卜,其义与祸、灾约略相等。读过若干片甲骨文的人都知道,甲骨文表示灾祸的字有好几个,如论其本义,则洪水之灾为(图三),干戈战乱之灾为(图四),大火焚烧之灾为(图五),毒蛇之害为(图六),此外便是上面这个蛊字,以皿中有虫会意。可见在先民的观念里这种隐蔽之敌给人的危害丝毫不亚于水火干戈,毒蛇猛兽!

蛊,在商代便已是灾难的象征,倒楣不吉的代名词,所以,到了后世,人们又用它来代表一种不可救药的疾病,称为蛊疾。正因如此,医生和氏才会把晋平公所得的病比作蛊。好像器皿被虫蛀蚀一样,人的肚子里也钻进了毒虫,再一味自内至外的吃、啃、咬,岂非可怕之至!东汉时代的《说文》就是这样解释的:“蠱,腹中蟲也。”“中”是射中、选中、考中的中。段玉裁说 :“中蛊者 ,谓腹内 中蟲食之毒也。自外而入,故曰中,自内而蚀,故日蟲。” 据沈约《宋书》记载,古时有一名叫唐赐者,从外村饮酒回来,便染上一病,口吐蛊虫十枚,临死时对妻子说 :“死后刳腹,查看病由。”其妻张氏遵嘱把他肚子剖开,发现内脏全都被蛊虫咬碎了。这种骇人听闻的记载,是否真实,颇值得怀疑,但人体内因有虫子作梗捣乱而害大病却确是有的。近代医学上有所谓血吸虫病、丝虫病、绦虫病以及钩端螺旋体病等,或令病人腹大如鼓——肚子里一包虫也,或把病人折磨得面容憔悴,骨瘦如柴,若不及时治疗均有性命之忧。其中血吸虫病就有点像传说中的蛊疾。这类腹中之虫,在古代,连华陀也无奈它何,难怪有些史书把它描写得神乎其神了。

蛊既可指称如此凶恶可怕的疾病,故举凡枭磔之鬼作祟为害,或一般鬼神作祟,致病为灾——这当然是古人的迷信,或药害人而令人不自知,亦均可称蛊。不仅如此,凡诅咒别人祈求鬼神加祸于对方,使之蒙受疾病灾害者,也可称蛊。甲骨文之后,在铜器铭文里还未发现有蛊字,而近世在山西 侯马出土的春秋时代晋国的盟书之诅咒类残辞中恰恰就有一个蛊字,作皿中主虫之形(图七)。这或许就是上引小篆之所本吧。遗憾的是,原件文句不完,很难作进一步的推断。

写到这里,不禁想起了蛊惑人心这句大家都熟悉的成语。这是指以欺骗引诱等手段,或是花言巧语,或是扇风点火,故意制造些似是而非的理论,真真假假的事实,用来迷惑别人,搞乱别人的思想。除了“蛊惑人心”之外,与蛊有关的词汇,还有蛊媚,蛊道,妖蛊,蛊狱,蛊杀等等,都是蛊义的进一步引申,虚化,而且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

附记:

关于蛊,历来有多种解释,以徐灏《说文解字注笺》的说法最为可取:“器受蟲害为蠱,此乃蠱之本义。蟲食器敝,故字从蟲皿会意。” 本文即据此立论发挥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