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阎教授上唐诗欣赏课
因为喜欢诗词,并且在诗词创作上小有所得,常有诗友问我,张老师,你是哪所大学毕业的,中文系吗?我颇感尴尬,亦颇惭愧。想当年,不幸的是以3.5分之差与大学失之交臂。幸运的是中专毕业后分配到了我们当地的一所大专院校工作,而且与学校中文系享有盛名的唐宋诗词研究专家宋谋玚、储仲君、李蹊老师等略有交往。遗憾的是在校工作期间,甚至在大学课堂还兼代过几年会计类专业课,却无暇到中文系上课听讲,无缘亲炙诸君教益。有缘的是如与宋谋玚教授时有交谈,他们在学校学报上发表的有关论文能先睹为快,图书馆的不少藏书也成了我的老师。所以我常说,我在诗词创作的道路上是以古人为师,无师乱通啦。
山西诗词学会原副会长刘小云诗姐问我,你有《漫卷》(指阎凤梧著《漫卷大唐诗》)的感悟吗?阎教授以望九之年亲自题字寄来了大著,当时我也曾作七律《阎凤梧先生寄〈漫卷大唐诗〉妻先读之后有得》:漫卷大唐诗又新,妙篇佳句自然亲。书中李杜犹无敌,笔下骚人各有神。功课满堂仍赐我,老翁八秩再回春。吾妻一读感言实,这位先生讲的真。妻犹先读,我却未细细研读。小云姐短短一问却如一记棒喝,逼的我又拿起《漫卷大唐诗》认真读了起来。不读不知道,一读仿佛走进了心仪的大学课堂,认认真真地跟着阎凤梧教授上了一遍唐诗欣赏课,略略补偿了我当年的遗憾。
《漫卷大唐诗》本来就是根据阎教授过去的授课笔记重新整理编著的,非常适合阅读,帮助鉴赏唐诗。不仅有理论分析,且能趣味其间。笔记可能是旧的,赏析却多有新意。正如先生所言,其先“入乎其内”,再“出乎其外”。
开篇第一课便是隋末唐初王绩的《野望》,一篇在唐诗辉煌年代的平常诗篇,却被阎老师广征博引,讲解的熠熠生辉。一句熟悉的“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在先生笔下,认为这是环境的写照,也是诗人心境的写照,从写景中流露出走投无路的感慨。这种景之妙句,通过先生讲解,我似乎也读出了其中的无奈与喟叹。“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阎先生既有自己的见解,又持包容的态度。“至于他唱的到底是哪一篇《采薇》,我认为哪一篇都是可能的。”“一个忧郁的诗人可以唱出许多忧郁的歌,但不一定专唱哪一支忧郁之歌。这是常见的现象,用不着硬去考订而胶柱鼓瑟。”妙哉!这一点上我又与先生心有灵犀了,正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第二课是王绩的古风《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难能的是阎老师不人云亦云,也不因钱锺书先生这样的大家之见而陈袭,而是有自己的独到认识。“我觉得钱先生对王维的诗褒扬有加,而对王绩的诗则贬责失当。王维的诗固然‘有悠扬不尽之致’,而王绩的诗却也有痛快淋漓之趣。”同时附讲了朱仲晦《答王无功问故园》和唐《问来使》以及钱文,一堂课讲了四方面,果然获益良多。
开课第三篇乃卢照邻《长安古意》,其生活思想容量大,篇幅亦大。阎先生既能洋洋洒洒讲了十几页,最后又能一言以蔽之,繁华与堕落里的灵性。精辟!
骆宾王、王勃、杜审言、宋之问、沈佺期、陈子昂、王之涣、孟浩然、李颀、王昌龄、王维……半部唐诗灿烂天下,一课一课听下来,每一课每一篇都能使你内心为之一颤。
读着读着就讲到了诗仙的《蜀道难》,他称道这首诗是一支震人心弦的强大的山河交响曲。读此篇如身临其境在听阎老师上课----“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噫”--是吸气读,人在惊愕之极时便会倒吸一口凉气;“吁嚱”--是呼气读,吁嚱的连读,惊愕之情缓解后便会长出一口气。“危乎高哉”--高呀,真高呀!诗人第一次看到无比奇险的蜀地高山,视觉上受到巨大冲击,一下子惊呆了,还来不及进行思维活动,只是条件反射式地倒吸一口凉气,发出一声惊呼“噫----”;紧张情绪缓和之后,便会长出一口气“吁嚱----”然后经过思维活动,形成一个概念:“危乎高哉!”……多么活灵活现,这一系列看下来果如阎老师讲授,一堂生动形象的教学课豁然眼前。
阎教授讲课可谓古今中外,信手拈来,《将进酒》与《酒神曲》、与《饮酒歌》,《丁都护歌》与《伏尔加河船夫曲》相较,深度、力度、高度讲的丝丝入扣,不服都不行。讲到《秋浦歌》之十四,“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说如山西东南地区的“撒铁水”,一下子把我带回了故乡过去那熟悉的场景。
接下来的课程又是一串闪亮的名字:崔颢、高适、岑参、元结、刘长卿、张继、韦应物、孟郊……当然,更是读到了诗圣,老杜的诗,几堂课看下来,在阎老师的课堂上,那就是一首诗----《春望》:国破家亡的心灵惊悸;《石壕吏》:
藏问于答的典范之作;《新婚别》:盘旋曲折的痛苦倾诉;《登高》:苦难历程的高度概括;《登岳阳楼》:颠沛中的最后呼号……一首多么富有情感的诗。阎老师与一般教授不同的是,他不仅懂诗,而且写诗,自然就关注到了诗的平仄韵脚问题,如《登高》中哀、回、来、台、杯五个韵脚,从《唐韵》到《广韵》,先生一解豁然开朗。
阎老师的课堂上群星荟萃,李贺、柳宗元、韩愈、元稹、刘禹锡、贾岛、白居易、杜牧……满目琳琅。最后一课上到了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短短的四句,在阎老师面前不仅演化出了时间交错、空间交错、环境交错、人物交错、情感交错,而且与刘皂《旅次朔方》、王安石《州桥》诗触类旁通。同时还设想,如果把《夜雨寄北》拍成影视作品,采用交错、叠印、融合、化入、化出、全景、特写、光影、色彩、音响等等艺术手法加以表现,那该是多么悦人耳目、动人心弦啊!我不禁拍案叫绝,若能有识者聘请阎老师为顾问,将这一设想付诸行动,那又会是一部多么漂亮的艺术影片啊。
读阎凤梧教授的书,上阎凤梧老师的课,是一连串精神享受,一系列文学大餐,在阎老师的认真中学会了真,于阎教授的深情里悟得了情。一篇篇文章读下来,一堂堂课上下来,真如拙诗中所言,“功课满堂仍赐我”,我的唐诗欣赏水平应该也算大学毕业了吧。呵呵。我也希望没有上过大学中文系的朋友们读读这本书,相信你会与我一样,等于又读了个大学中文系,提高了自己的诗词欣赏水平。
不信,你试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