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大新:趣读《涡河边的老子》

(2015-11-11 11:31:36)
标签:

杂谈

高大新:趣读《涡河边的老子》

 

趣读《涡河边的老子》

 六安  高大新

 

有幸购得大作家许辉所著《涡河边的老子》一书。不看不要紧,一看便“思前想后”,直想往下看,慢慢进入佳境。我想,这正是作者别具匠心之处。

其实,在很早之前,我曾读过《老子》这本书,知道他的哲学思想高深莫测,“道非道,非常道”,“说不清,道不明”。说句实话,我每次都没有认真、完整的阅读过,总觉得内容博大精深又枯燥乏味,是曲高和寡。可能是我的学历局限和理解水平上的差距。读过《涡河边的老子》以后,我从作者那儿找到了借口,作者几次在不同的地点读《老子》,感受的深浅程度也不尽相同,何况我呢?只是觉得作者研读《老子》这本书时间跨度太长,所耗精力甚多,不到“情到深处”这本大作是捧不出来的。这是一本集哲学,文学,美学,史学,养生学和自然科学等诸多方面为一体的实用型书籍。与其说是一本学习《老子》的教科书,到不如说是一本“散扯,散漫的闲读书”,让人觉得轻松一些。什么叫高人?高人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作者居高临下,为我们定制了一把通向《老子》大门的金钥匙。

全书别开生面,把2500多年前令人费解的朴素辩证法和干枯的文字注入了灵性,剔出了要点,赋予了新意,采用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写作技巧,把每个章节分为原文,译言,重心,臧否,困扰,智语,视野,听雨花园笔记八个注脚,要点也好,疑点也好,观点也好,都有提示,让人轻松阅读,雅俗共赏。

人们常说“三教九流”这句俗话,“三教”指的是儒教,道教,佛教,三教是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三种思想文化,有“以儒治世,以道修身,以佛养心”之说。三教中的“道教”是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而老子就是道家的创始人,关于他的出生地一说安徽亳州谯城区安溜镇“问里宫”附近;二是出生在涡阳闸北镇,那儿有个古老的“天静宫”;三是河南鹿邑县东的“太清宫”。不管在哪里?但都是在涡河流域,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所以,作者把书名定位为“涡河边的老子”。

老子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千里迢迢,不辞车马劳顿,专程向老子请教过礼,在惠济河边留有“孔子问里”的遗迹。现存《老子》一书是他隐退后所著。他的哲学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学艺术、民风民俗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在海内外一直受哲学界和文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关于老子的身世,有个很有趣的传说:老子出生在,一次他母亲理氏在河边洗衣服时,从上游漂来一个黄橙橙的大李子,他顺手将李子捞起放在身后的石头上,洗着,洗着,忽觉口渴难熬,顺手就把李子给吃了,后来就怀上了老子,一怀就是九九八十一年,分娩时产下了一个白眉毛,白胡子的小老头,一生下来就会说话,脑袋大,有思维,能辨世界万物。因他出世就很老,人们就叫他“老子”。他的耳朵不同于常人,又厚又大,所以他的名和字都与耳朵有关,名耳字聃。大耳朵在古代被视为官相和福相。

老子用“道”来诠释宇宙万物的变化。在中国第一个提出了有关宇宙的观念,他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观点,是道家对宇宙生成的基本理论。认为“道”是夫莫之(命令)而常自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绝对的本体意义。“道”是古今学者研究的主要课题。

《涡阳河边的老子》在开篇就说“道”老子哲学体系的菁华、根本和源头。道无形而有迹,道有迹而无踪。从此,中国和世界有了“道”的概念和体系,有了“道”的支撑,有了这一块独有独享的精神天地。究竟“道”是什么?谁也不知道。谁能把道解释清楚得让所有的人或大多数人口服心服?没有谁能做到这一点。讲到“道”我是一头雾水,似乎了解个主旨大义。道,本来就说不清道不明,为何非得弄个水落石出?老子的秘诀就在于“模糊”二字。连作者也说“这本书不是《老子》的文本研究,不是考据一类的书”,所以我们尽管放开去阅读,话说到此,也道破了我为什么在标题前加“趣读”两个字的意思了。

《老子》六十七章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作者对此观念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这是与西方文化背道而驰的过时观念。什么是慈爱?没有理性精神的慈爱只是不讲原则的和稀泥,实不可取!什么叫节俭?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没有消费就没有创新,没有消费哪儿有竞争和市场,没有战争还要打一场战争刺激消费呢!不敢为天下先?那还争什么上游,那还搞什么代差,那还创什么新,那为啥还不回到1840年去呢?由此推断:秦始皇到蓬莱祈求长生不老药也不足取,如此长生不老,怎能改朝换代?社会怎能进步?老子的“三宝”看似不适应当前现实。但作者说“老子描述的是一种理想境界”,不是现实,“而正因为人们现在还做不到,将来很长一个时期都做不到,甚至一直永远都做不到,这才彰显其价值的恒远、持久”。

《涡河边的老子》这本书的书名就点明了地点、人物,与水有关。老子生在涡河之畔,长在涡河之畔,他的哲学思想形成与水有关,他的尚水思想就形成于涡河,“上善若水”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之一,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水”是“道”的物理原形,“道”是“水”的哲学升华。作者餐风露宿,奔波于千里涡河两岸,从李母洗衣的河边到孔子问里渡口,从涡河源头到淮河入口,顺着老子走过的足迹,查找老子涡淮水文化生成的蛛丝马迹,以求进一步接近《老子》,了解《老子》。水是一切生命的根植之处,是地的血气,人的血脉,人类文明大多起源大河流域。老子“就是要人安静的像水那样沉稳、包容、做人要心胸宽广、不争一时一地,不争一得一利,如此这般,才能成就安详、自在、静怡的心境,才能过好我们的人生”。

在第二卷开篇,作者说这是一本“许辉和老子单独在一起”类型的书。可见作者与《老子》的亲密无间,他们相约在涡河之畔共同论“道”。作者说《老子》是许辉的《老子》,不是别人的《老子》,胡适有胡适的《老子》,王蒙有王蒙的《老子》,林语堂有林语堂的《老子》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老子》,安徽人有安徽人的《老子》,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老子》,外国人有外国人的《老子》,只是站在不同的视角,得出不同的见解,作者敬重老子,他与《老子》心有灵犀一点通,心心相映,他们不愧是“齐饮一河水,共沐一场风,同枕一块土”的老乡,他在涡河边上读《老子》,能产生不同的效应,他的书里有不可泄漏的天机和密码,需要“静”下心来领悟,大音希声。

涡河边的老子,涡河边的我。今天,我在作者的启发下读《老子》,欣赏《老子》,研究《老子》,不要把《老子》把看的太深奥,读者以为抓住“道”,便能纲举目张。其实,《老子》无处不在,道也无处不在。有个小故事可以说明:一天,小和尚跑去问老和尚:师傅,什么是道?怎样才能快速成道?老和尚没有正面回答,用手敲了敲小和尚的头,只说了三个字:洗碗去!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人生就是这样,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就像和尚吃粥,洗碗,打坐一样,不同性质的事物运行有不同的规律,要顺应事物发展趋势去做。老和尚没有简单的说教,而是启示小和尚,再说,老和尚自己恐怕也解释不清楚?只得要小和尚自个去领悟,因为“道”源于生活。

作者写《涡河边的老子》这本书并不是要你死记硬背,是要你阐释老子大意,妙解人生乐趣。作者有句话情真意切:“我读《老子》,写《涡阳河边的老子》,不是研究古文,而是为了寻找思想,不是为了学习知识,而是为了启迪智慧,不是为了版本古音,而是为了感悟生命”。在研究国学,重拾汉文化呈现热潮的今天,无疑,《涡河边的老子》这本书,对我们学习和研究老子的哲学思想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一本史无前例的教学参考书,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作者潜心苦读,十年磨一剑为我们承献出的鸿章钜制。

当前,我们读《涡河边的老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构建和谐社会和节约型社会具有理论启示,如老子提倡的“致虚极,守静笃”思想境界和“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在今天反腐倡廉的形势下,仍有警示意义。老子要人们在大千世界保持心境空明、灵静,不受外界干扰诱惑,私欲膨胀,不争一得一利,须“致虚守静”,洁身自好,谁违背事物发展的运行规律谁就会受到惩罚。

如在涡河大堤披襟岸帻,迎着扑面春风,看看河滩上无垠的麦浪,再去拜读《老子》,感受《老子》,将是一件非常愉悦的美事。可惜,笔者没有身临其境的机会,可我羡慕那位在涡阳河畔牧羊的老汉,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做好自己的事,《老子》的思想已根植在他的灵魂深处。

我读《涡河边的老子》纯属趣读,觉得乏味了,就去“空中花园”里逛逛,看看辛勤的园丁,在园长的领导下,打理花园,培育瓜果花草的过程;看看花园里的小麻雀,小乌龟、花蝴蝶等小动物的活动规律,花园虽小,浓缩精华,自然以千姿百态存于一切万事万物,只有敏感的人才能捕捉得到。谁能捕捉到?唯有作者!

 

高大新:趣读《涡河边的老子》

 

高大新:趣读《涡河边的老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