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评论:让思想的河流恣意流淌

(2015-10-13 20:36:16)
标签:

杂谈

让思想的河流恣意流淌
——评许辉新作《涡河边的老子》

夏靖

许辉先生出新作,这次不是小说,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学散文。这部《涡河边的老子》,用作者的话来说,内容主要是对传统文化经典《老子》的阅读感悟,并非是对《老子》进行文本研究,而是对《老子》思想的个人化、随笔化鉴赏。
书名定为《涡河边的老子》,我认为再妥当不过。自古以来,无论中外,水总是孕育着文明(有的是河流,有的是海洋),现实世界的河边或许已然布满了现代化的钢铁丛林,不见了杨柳岸与十里堤;然而在文学的高峰上眺望“河边”,我们仍能窥见昔日的些许繁华盛景,它成为历史文化的意义载体。在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看来,“水质是一种晦暗的无序状态,一种流动的浑沌,是一切事物的发展和归宿,是与明快的、成熟稳定的精神相对立的”。然而,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无序也是一种“序”,浑沌本身也可以自成体系。当然,我们不必陷入简单二元对立的泥潭。老子的思想是概括的、抽象的、思辨的,它强调个体内在的感悟与修为,而非简单粗暴的行动纲领。许辉在《道经·一章》的感悟中写到:“哲学上的模糊,是概念上的明确,内容上的模糊…… 老子的哲学就是一套不确定、不量化、不固化、不僵化、如水随形的系统。”这是一个很准确的把握,以“水”来总括老子哲学的特点,也是十分精当。
既然不是一部学术论著,它的可读性自然可以让普通读者放心,只要是对《老子》有大致了解的读者,都可以很轻松地进入文本。曾经,许辉的文字始终是他所有作品中最令人激赏的元素之一,这在他的中短篇小说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许辉的文字有一种朴素的美感,不经意间就创造出了独特的审美意境。朴素而不普通,平淡而有韵味,这对作家的笔力要求很高。在这部《涡河边的老子》中,许辉笔下的文字更多的是平实、晓畅的,像是与读者一边喝着茶,一边聊着天儿,时而自说自话,十分私人。对于自己的疑惑、不解,他也毫不避讳,皆在【困扰】一栏中尽显,可谓本色。许辉将姿态放得很低,他将自己置于《老子》的“读者”的位置,而不是“研究者”。这样,他与读者的关系就不再是引导者与被引导者,而是共同的探索者。因此我的建议是,读这本书,最好带着闲庭散步般的平和心境,让自己的思维与作者的思维交汇、碰撞,有所得,便是收获。
实际上,近些年来市面上这种冠以“心得”、“感悟”的“重读经典”类作品数不胜数,然而认真的读者会发现,这些所谓“重读”不过是将传统文化的思想生搬硬套,用以解释当下的现实问题,有个人的,集体的,情感的,社会的,不一而足。可是,当传统语境下的话语被挟持着强行进入现代语境后,它的能指与所指不可避免地被割裂,产生各种各样的“误读”(无论有意或无意)。可以说,这些对经典的“重读”并不是从经典的文本出发,而是直接指向现实,甚至指向市场,更像是信息生产而非文化生产。现代传媒的高度发展,深刻改变了文化接受的方式,它在简捷、高效的同时削弱了接受者的主体性再创造。在网络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发送者、传播者与接受者,但庞杂的“信息”反映的未必是现实,“现实”也未必是真实。强大的社会舆论导向和受众不加思辨的群体心理,使得一些作家、学者在创作时直接把隐含读者等同为观众、听众或是普通消费者。当这种貌似“众声喧哗”般的狂欢不是出于个体的自由选择,而是被公众话语裹挟时,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也在此消解。
许辉的《涡河边的老子》没有落入这种模式,这是值得庆幸的。他在全书第二卷《<老子>之外》中说,“这是一本‘许辉和《老子》单独在一起’类型的书。《老子》是许辉的《老子》,不是别人的《老子》,别人有别人的《老子》,那也不是许辉的《老子》”;进而又说这是一本“散扯、散漫的闲谈书”。作者显然有自谦之意,但对于本书来说,这应该是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位。闲话、漫谈的文风读来令人畅快、轻松,有时会削弱文字的力量以及文字背后的思想深度,但同时也带来自由、灵活的表达方式。举个例子来说,《道经·十二章》里老子提倡“不求声色、抛弃物欲”的道德修为,作者没有将其简单地阐释为“清心寡欲、修身养性”这一容易庸俗化的命题,而是联系到老子多次提到的“自然、自正、自朴、自均”,进而发现这种道德修为其实强调的是对自身的关注和负责。而对自身负责的人,不但会影响到自己的命运,还会进而影响到他人的命运乃至整个集体的命运。这种修为不但不抹杀个性,反而以“贵身、爱身、惜身”的态度,强调了个体的独立性、能动性和开发性,在此,作者精辟地指出老子这种思想与西方文化精神的相通之处。至此,这种思考还未止步,他在此基础上继续追问人的生存策略、生存目标,以及精神资源和物质资源如何合理分配的问题。这样,作者的思维就如河流一般肆意蔓延,不断旁及支流,形成一张网,但这河流的源头,始终源于《老子》这座大山。这种恣意的意识流动,或许不能直接解决读者对具体问题疑惑,但它提供了某种思考的维度,也与当下的“重读经典”通俗写作保持了距离。
熟悉许辉小说作品的读者,一定对他的乡土味小说印象深刻,这些作品中洋溢着浓厚的淮北平原的乡土气息。这一次,许辉换了一种形式,不再以小说为载体,转而走入传统经典的世界。据他所说,《涡河边的老子》是他要写的一个系列中的一部,这个系列地理上规范在淮河流域之内,这个流域的思想产出改变了中国,影响了世界。很显然,许辉是想通过淮河流域的思想巨人们来观照淮河流域的历史文化,应该说他给自己的任务不轻。其实类似的努力其实早已有人尝试,发轫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的长篇“文化散文”就是杰出代表。只是如今,这种文学形式由于多种原因逐渐失去了往日的活力,或是由于文体本身在不断的模仿与被模仿中失去个性,趋于同质化,或是由于一些非文学因素的介入导致公众视线的转移和读者的流失。许辉的这种努力,却可视为一种颇为新颖的尝试,即他所说的,“期望这些以淮河流域为地理和文化范围的读书、写作,能逐渐谈出点淮河文化的特征来”,这种以点带面式的探索有其高明之处。纵然现如今的“淮河文化”作为中原文化的一隅,其特异性已不很明显,想要具体而微地把握它已经很难;然而任何一个文化圈,必然有其“圆心”,这个“圆心”不是地理的坐标,而是这种区域文化的历史原型。无论是《老子》、《庄子》、《管子》还是《淮南子》,它们作为淮河文化的源头,确定了淮河文化的基本类型,作为一种集体意识融入了每个淮河子孙的精神世界。须知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空中楼阁,它扎根于土地,也因此生生不息。
伴随《涡河边的老子》问世,许辉作为向导,带着我们开始了淮河文化的寻根之旅。它像一条恣意流淌的河流,载着我们,隐约窥见了淮河平原的大地一角,随着探索的深入,还有更广阔的世界等着我们去发现。


pic
pic
pic
pic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