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晨,和许辉先生的“小麦”单独在一起

(2015-09-14 08:42:41)
标签:

和许辉先生的小麦

单独在一起

分类: 我的最新信息

 

 

清晨,和许辉先生的“小麦”单独在一起

(转自茶可清心的博客。谢谢李晓影!)

 

(2015-09-11 09:28:38) 

转载▼

标签: 

情感

 

 

漫长的上班途中,时间大把大把地空在那儿,如白花花的银子一样,浪费了岂不可惜?!于是,今天出门摸了本书,是许辉先生的《和地球上的小麦在单独在一起》。

《和地球上的小麦单独在一起》是许辉先生的散文随笔集,一套五本,这是其中之一,他签名送给我的。许辉先生虽然身为安徽省作家协会主席,但是丝毫没有文学大腕的架子。他的人,像他的文字一样,清新,温和,不紧不慢,却又有板有眼绘声绘色。凡是与他接触过的人都知道,他的为人,如果用我们淮北的话来说,就两个字,讲究。做人讲究,不管你是大作家,还是小文青,他都一样地郑重其事不厌其烦真心相待。行文讲究,哪怕一个小小的短章,他的笔触都一样地生动出彩。上次读这本书是在晚上,倚在床头,读着读着,我不由地坐了起来,下床到处找铅笔。那些美好的句子,珠玑一样光彩照人。多年的读书习惯,一看到美好的句子就忍不住想划下来。于是,满纸铅痕累累,弯弯曲曲的线条像麦田里的小路左一道右一道东一道西一道。

今天的107路公交车也还给力,我从厂桥路口东上来,居然还有个座位。刚挤过去坐下,车子就晃晃悠悠地开起来。在晃晃悠悠的公交车上,我信手翻到一页,一看,是《一棵树的淮北》。正想家呢,一看写到老家去了,就开始晃晃悠悠地读起来。

“老大在地里忙活的时侯,野鹌鹑都飞在天上叫唤了。天老高老高的,瞧不见边的空阔,老远的庄子周围,让树的青芽儿染得片青绿……”就这样,邻家大哥一样的淮北汉子“老大”闯入我的视线,在广阔的淮北平原上,他辛勤地在麦地里忙活开了。忙着忙着,被他二叔叫回家了。家里的老娘告诉他,河西那块打仗,打死不少男人,拉下不少娘们儿,村里的男人都赶着去说亲,娘想给他也说一个。老大闷闷地回道“说呗”,就又到麦地里去忙活了。于是,没过几日,两袋子红芋干子与粉丝就给他换回来一个小媳妇。“一个大闺女,头上蒙着一块带红条子的大方巾,穿一双黑布鞋,鞋头面绣着一朵浅红花,上身穿一件对襟黑棉袄,下身穿一条黑棉裤,裤管拿两根红布条扎紧了——侧身坐在独轮车的车档了上。”这样的一个鲜活的年轻女子就跃然纸上了。我的目光越过黑压压的乘客的头,仿佛看见遥远的村庄里,如同一棵青春的小树,“老大”的春天开始了!

车子晃晃悠悠,“老大”的日子稳稳当当,很快大狗出生了,二猫出生了,娘却被墙砸死了。一年一年地,日子慢慢过去,“三妮也都能帮手干活了”——读着读着,车到动物园了,我很快换乘上了另一辆车。347路公交车可没那么给力,人很多,我只得站着,一手攀着头顶的横杆,一手捧着书,继续读“老大”的人生。耳畔车轮辗过柏油路面的躁音与车内熙来攘往的鼎沸人声不见了,脚下车子扭来扭去晃晃荡荡的颠簸不见了……以及漫无边际的无聊发呆全都不见了,只有字里行间春风拂晓似的清朗与宁静。

真快啊!眼看着老七老八都生出来了。大狗都20了。孩子多,条件可想而知,只好拿女儿二猫换了一门亲。换亲,在淮北平原也是以前比较寻常的事。贫苦人家的兄妹,和另一个贫苦人家的兄妹,相互交换一下,彼此都省了彩礼什么的。三妮在家里独挡一面了,老四却执意要去当兵,五丫头上了学。一年一年地,日子不急不缓,“老大”也从当年“老大哥”熬成了“老大爷”,等到五丫头都结了婚,最小的花妮也考上了宿县地区农校,他却患上了心脏病,只剩下“老大家的”一个瘦小的老太太独自在这世上悲伤存活,令人唏嘘不已。如同我们的父辈,任劳任怨的“老大”平凡得像树一样,一辈子忙着分枝散叶,栉风沐雨,长成大梁了,伐倒,给儿子盖了房娶媳妇,最后儿女都能过了,自己也气血耗尽灯油熬干了。淮北平原上的农村汉子的一生,就这样消失在暖暖的春风里。到最后,“春风有些懒洋洋的,把野地里的什么都暖迷糊过去了。只有些树梢还动”。

车子到达巨山农场时,我读完了《一棵树的淮北》。二十站的路程,一个小时的车程,不知不觉到了终点。我下了车,走出好远,心里还有些恍惚。这个弥漫着麦田气息的早晨,就这样悲悲喜喜地过去了。跟随着许辉先生的笔,我仿佛回了一次故乡,陪隔壁大爷走完了悲喜交集的一生。

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棵树下看人生。“老大”这个小说人物的塑造是入木三分的,他是千千万万个淮北普通民众的典型代表,他的庸常悲喜的人生亦是淮北普通民众的生活缩影,他的顺天遂命的精神状态是淮北民众精神面貌的真实呈现。自称“淮北佬”的许辉先生,不愧是江淮大地的心灵歌者,他对江淮大地风土人情的把握是准确深刻的,他用优美细腻的笔触忠诚地记录着这片土地上的风土人情,他用田园诗一样的语言擦亮了我的故乡,他用濉河水一样清澈的文字洗净了我心里的浮躁。他唤起了我对故乡的深情回望和无限思念。

这真是我来到北京以后的一个前所未有的宁静而有意思的早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