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勇、孟方评论:“地理是一种命运”

(2013-06-17 11:00:04)
标签:

地理是一种命运

季候风和麦浪的景深

文化

分类: 我的最新信息

 

 

 

        “地理是一种命运”

                                       ——读许辉《和自己的夜晚单独在一起》

周勇,孟方

 

 

首先,我以自己的阅读、人生经验,从几个观测点断定这是一本诚实、认真的文集。

比如许辉从一个作家对“生活哲学”的偏好出发,欢欣地喊道“让学术的哲学见鬼去吧”。出于类似的原因,对某些过度阐释的文学评论,他不加掩饰但又令人无法辩驳地表达了自己的反感,认为它们“一些正经的部分纯粹是瞎扯淡,它把简单的事物弄得面目全非,十分复杂……”,这是令人快意的部分;还有,他有时享受和沉醉于一些电影,但对于“什么是电影?”回答则十分坦率:“电影就是你眼睛看到和头脑想到的东西。其实这是屁话。对这个问题我还一直都在想。”对于电影这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分析起来往往有顾此失彼的不得要领之感,上面的话,则是对此一种会心而诚实的反应。再有,我曾经“研究”过美洲印第安人的一些历史、观念,因此当看到“西班牙人等欧洲人对墨西哥及南美洲土著的征服”这种表述时,意识到了其中的认真和审慎。

这种品质对于本书中我不由得更为关注的部分,即作者不断提到的地域文化与文学间的关系,是个好消息。这一范畴或许不够“前沿”,但或隐或显,像隔着帘子的一个庞大的生命体的鼻息,像黑暗中的粗大树根,它的力量始终存在,当前,我认为其又重新作为一个重大但困难的命题,在逼人正视。但要从本书相关内容中直接得出一种“进行新解读、新归纳的思想方法或文化观念”,同样较为困难,表现之一是,对于作者来说,这固然是一种强烈的感受,其相关的话语亦经常一语中的,但形式上似乎处于感性的徘徊和探索中。

这首先是由这一工作的困难和艰巨决定的。即使是专业学者的相关论述,往往亦不能令人满意。如作者反复地探询、热情地阅读有关黄淮历史、地理方面的专著,但几乎每次又都有些失望——因为其中对乡土的理解和把握,尚不及他自己深刻。在一个漫长的时间周期内,作者“在大地上游走”,隔着树林伫望五月上旬雨中的麦地,或是走向五月下旬风中黄熟的麦浪,不时回望和思考地理与作家间的关系;即使身居闹市,也要在城市的楼顶,种下随风摇摆的蔬菜和花朵,其中招摇的是对自然、乡村的遥念。

他因此在“乡村、土地、地理、作物、小麦、食物”数个这类名词上反复游移:“食物、饮食传统及其附近的事物是人类文化中最根本的东西,……,而地理环境又决定了我们食物链和饮食文化的特征。地理是一种命运,你没有办法选择它。”

“凡是地理的,都是我极其热爱的。”

“当然,生活方式的基石,还是饮食起居。”

“关于土地的一切是我这种长期具有土地情结的人关注和敏感的,”

对此,我同样有一种因无法切实把握一类工具和方法而产生的焦灼,也因此,我知道他又碰到了那种略似进行电影审美时所遇到的困境了——即这也是一个综合体,它的魅力是诸种地域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且几乎每个层面都很重要,所以这种乡土书写很难为异乡人取代,这种研究也必须是“圆形的”,而不能是单维的。

在如何进行这种研究的方法方面,许辉直接把我们启发至法国艺术史家丹纳那里,两者关注的系统要素与系统动力类似:“民族性是永久的,来自血肉,来自空气与土地”;“人从自然界中感受得来的行动,会始终继续下去;因为自然界固定在人身上的才能与倾向,正是自然界每天予以满足的才能与倾向。” 

其研究格局则具有宏富的史诗般的气势:“从这个主要特点化出一切其他的特点,环境逼成的制度逐渐固定”。这令我想到诸多可以从事研究的侧面:关于无垠的、亦堪称肥沃的平原和物产之间的关系,由此导致的与大地的融合的心境与情感,及其对于头脑结构的作用;地域在有据可查的近古时代最隆重的礼俗、仪式,以及其时其地,人们的思想、情绪;与地方的艺术史相关的心灵史,等等。而所有这些,其根源性因素仍应是地理环境,就黄淮平原来说,其中的气候等要素基本稳定,而地貌、旱涝情形,前后又差异较大,“新的水土慢慢的感染”,成为一种重要的特征转折标志。相关更具体的研究,如观照着地域内著名的旧事和人物,至少从六朝缓缓叙述到民国,考察地域文化特征的居与变之际,除了特别要看看其间是否有族群的迁徙和更迭,主要就需要结合起风物环境的变化。

总结起来,就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经济和民风民俗形态、乃至思想的形成,到礼俗等制度的变迁,这一切的投射与浸染,最好都要在地域文学文化传统中摹写、摭拾出来。最后能够显现出地域文化最深刻的特征与最好的作品间的某种对应关系。

实际上,对作为作家的许辉来说,对此种关系,最好的回答和诠释是生发于地域土壤上的作品。很久以前,他在文学创作上早已默契于地域文化,回望起来,其间的主人公一袭旧布衣,走进风土的深处,在长天下,在含尘的阵风里,半天不用开口说话,而村南村北,无边的麦地先青森,以后再香;如今,通过作者在阅读的遐思状态中对自己思想的理性展示,我能够进一步确认地域的地理要素对于地域经典作家的确凿无疑的呼唤,确立了进行这种文学文化关系观察的必要性,并初步领略到其间内容的繁富。

“正是这种地域文化的差异使我找到一种阅读的新视角。” 作者在作为一名论者点评他人的作品时如是说。是的,至少在这本书启示下所构成的镜头中,我也初步有了调焦的转环,看到他从季候风和麦浪的景深中走来,越来越接近取景器明亮的中心,并逐渐变得清晰。

 

链接:淮北佬许辉的小说博客

http://xuhui1017.blog.sohu.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