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水之约(3):地理和地缘
(2013-03-06 23:38:50)
标签:
地理和地缘杂谈 |
分类: 我的散文随笔 |
淮河秦岭南北分界线,以及淮河地理历史文化的点点滴滴,都是我一直十分注意、想方设法尽多了解的。一方面,这一分界线与中国思想、文化、历史、经济等方方面面的发展关系重大,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几十年生活、活动在淮河两岸,低头不见抬头见,或抬头不见低头见,深受它的影响。
一个人生活在哪里?那里有什么?它与周边的关系是怎样的?它的过去是怎样的?以后会如何演变发展?这都是人自然而然关心的问题。不然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找不到自己的过去,也很难找到自己的将来,人会过得稀里糊涂,过得心里不踏实。对男性而言,似乎尤其如此。
比如,淮河不仅是竹子、橘子、乌龟等动植物的界线,淮河还是1月平均气温0度线的分界,在淮河以南,大江大湖不会结冰,而在淮河以北,不用说黄河海河会结冰,就是渤海,也要冰封千里呢。
看一下手里的中国地图,一水之隔,淮南的寿县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淮北的颍上县则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淮河一带还是平均年降水量800毫米等值线所在区域,800毫米降水量线是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界线。
沿着淮河秦岭划一条线分南北,到底有什么意义?有时候我们会觉得那不过是一条线,便于考试和学习。但这条线承载着许多东西。比如现在气候有转暖趋势,淮河南北分界线实际上可能会北推一个纬度,大概是120公里左右,到徐州、郑州一带,这时候农业专家就要关注了,这一个纬度农作物的适时调整,就会给农业产量带来巨大变化,也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改变国家农业政策,还可能改变世界粮农远期趋势。
所以我们生活在一个地方,如果能多知道一点当地自然和人文地理的所以然,我们会觉得心中有数,会生活得自信。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一个词慢慢流行起来,这个词就是“地缘”。“地缘”是什么意思?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文化,都是地缘,但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能感觉到,却不一定说得清。
“地缘”的概念是西方的,但造出来的这个词,是个汉语词,中西结合,造得非常传神、精辟。我们读汉语词,都可以从字面上理解。“地缘”,也是“地理缘份”的意思。缘在中国佛教文化中是看不见摸不着无法预测的必然。地理缘分则既是看不见摸不着和无法预测的,又是看得见摸得着可以预测的,因为这里面有明显的因果关系。
我们生活在任一个地方,也都是一种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