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吴丽丽评论:思想的游历和精神的跋涉

(2012-12-17 17:08:03)
标签:

思想的游历和精神的跋

天地生命

平和宁静

分类: 我的最新信息

 

             思想的游历和精神的跋涉

                   ——读许辉散文

                       吴丽丽

商业化和功利化浪潮的冲击让当代社会变得浮躁不堪,站在这焦躁俗世中的许辉却始终带着一颗平和的心,用宁静的目光还原着纯粹化的世界。他的小说以朴素温情的叙事诉说着民间生活,在民间生活和乡土风景中感悟并思考着生命与人生,用细腻淡雅的文字呈现出一种原生态的生存图景,质朴而纯粹,传递出真实的生活力量,这是许辉小说的魅力之所在。而在许辉的散文集中,我们依旧可以感受到这种平静却深邃的力量,一种在天地间追寻生命真谛、在平淡中安抚灵魂的力量。

               一、浓郁的乡土韵味

乡村的悠然韵味和城市的繁华景观共同构建了世界的风景,读许辉的散文,可以明显感受到文字间流淌出的浓浓乡土情结和对乡土的深深依恋。“许辉在淮北的乡村和城市生活过较长时间, 从少年到青年, 他是在这片土地上度过的, 从大学中文系毕业后, 他又回到淮北生活了六年。他深深地体验和占有了它的独特与深奥, 对那里的山水风光人情风俗充满至情, 淮北平原那宽广浑厚的性格精神融人了他的生命, 成为他的个性和情感的有机部分”[1],地域文化的熏陶让许辉的散文里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许辉钟情乡土,在散文集《和自己的心情单独在一起》和《和自己的脚步单独在一起》里,随处可见他对江淮乡土风景画的描绘,麦地、土青蛙、戴芦苇斗笠的农民、穿树绿色上衣的女孩子……乡村的一切都在他温情的笔端化为淡雅的场景、温纯的人性和真挚的爱情;许辉的脚步是贪恋乡土的,他的足迹走过江淮大地上的乡村古镇,这些村落或知名或无名,但这都不妨碍许辉在乡野小道上肆意漫步,看着翻滚的麦浪,闻着清新的泥土味,躺在草垛里思考发呆,只有回归这片朴实的大地才能寻得一丝安宁,“客车离开城市,进入了乡郊的范畴,看着宽展无边的田原,我的心情立刻变得平静、坦荡起来,哦,这是我回家的一贯感觉,安心和安定的舒适感也同时回到了身边”,才能觅得最放松最自由的自我。这片宁静土地里渗出的扎实力量让许辉只要身在其中就能感悟出生命的永恒“我很长时间都站在原地东看西望,或感受一些平时感受不到的比较朴素、原始的东西。在小麦的原野里,我仿佛完全摆脱了时间的枷锁。而在我此时的心目中,我和我周围所有的一切,应该都是永远、永恒的。”城市的喧嚣与繁华是迷失人心的,常常让人在欲望的追逐里变得烦闷、不知所措,甚至透不过气。身在城市的许辉也总怀着对乡村的热切向往,“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回到那些非常自然、非常质朴的地方去,我总感觉那些地方才是我的家,才会给我以平安和慰藉的感觉。但是我不知道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那些地方去,我不知道我什么时候才能平静地安歇下来。”终于,城市繁杂压抑的空气让他决心“从那些城市和文明所谓的‘垃圾时光’里逃离,返回咱们自个的带有些许封建专制色彩的传统农业文明的情境中来”,逃离,去追寻一片灵魂的净土,去找回生命和存在的意义,所以,许辉开始了独自行走的旅途。

                 二、独自行走的自由灵魂

   “现在,我生活在另外一种感觉和情境里,我仍然经常坐在书桌前,脑袋里塞满了迷蒙和幻想。但我确实感觉到以往的生活离我远去了,那种生活在我现在的精神境界里显得那样迷人,恍若仙境,充满了无可比拟的魅力。”于是,许辉开始了一场寻找,一场记忆的寻找,一场心灵存在家园和生命意义的寻找,开始了一场思想游历和精神的跋涉。

许辉的成行是独立自由的,不带任何刻意的规划,这样独自的旅行浪漫,是独立个体与广袤自然相互感激的拥抱和对话,个体生命在此中体味着存在的宽广和深邃。

恣意的行走让许辉的灵魂摆脱世俗的束缚回归原始的自由,山川、河流、乡野小道……让许辉在行走间不自觉地与自我对话,与生命和存在对话,这样的感悟并非空洞的说教,而是融进对眼前事物的描述里,让原本简单的风景成为审美化的存在。自然的静谧让许辉的心变得安静、踏实,“这些天,每天的阳光都很充足,我现在喜欢这样的日子了……此刻的日子过得非常平静,但却绝不是平庸,因为我的内心很实在,很有生活的滋味,也许我可以永远这样过下去,我可以尽量的减少社会附加给我的东西,减少社会对我附加的心理暗示,人到底怎么活着才为生有所值?我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但我愿意这样平静地活着,过着那种非常平静的日子。”与自然的亲近之下,苦苦追寻的人生真谛也就此油然而生:“在充足的水肥条件下,没有什么生命会甘于沉寂和无声的,人或者也是如此,但生命的激素亦不可挥霍,平静地生长,也许更能达至长久。”站在广阔的天地间,感受自然沉静却有万钧之力的深沉,让我们豁然开朗,生命的意义不是为了成为物质的奴隶,而是在短暂的存在中体味心灵自由的永恒,在平静中享受隽永。“生活里真的是有无穷尽的内涵和况味的,只是我们无缘或无意一一加以体验和考察,但我觉得我有这种心情,这种趣味和耐心去体味生活中这些无比美妙的细枝末叶,我觉得我真是幸运的,因为我可以为所欲为地沉浸在不为他人所知的境界中,这是一种莫大的享受。比什么都大。”许辉是善于思考的,广阔的自然给了他独立的空间,让他在行走间感受天地的宽广,享受与自然山水对话的无尽畅快,在这享受中寻找生命的魂魄,感受存在的意义,并用他那颗自由的赤诚之心,毫无保留的向我们坦露着他的点滴感悟。

                三、独特的艺术魅力

    “许辉的小说向来是以‘淡’取胜的,在他的乡土叙事中,既没有大奸大恶,也没有舒适写意的世外桃源,‘他没有故事也很少曲折情节,但却照样能引人人胜,让人读起来就丢不开放不下。’”[2]这是许辉式的小说,许辉的散文也显现了这种特点。这是中国山水画的“淡笔”,内中蕴含着极大的想象空间和笔墨之趣,体现出“淡笔富写”的特色。在许辉散文中,“淡笔”之趣由细腻随性、朴素平实托起,“富写”则体现为内容和意蕴的丰厚。

许辉是细腻的,他是一名旅行者,用自己的脚步描绘地图,而他的脚步留恋的又总是那些再平常不过的事物,一座老屋、一条河流、一段泥汊、几句土话,以及普通乡村男女的情感爱恋……他自得其乐的欣赏着这些庸常细碎的场景——这些简单却构成生活肌理的场景。他站在每一块土地上思考它最初始的模样,“从表面上你可能真看不出它(宿州)的潜移默化的风土、人文的更变……我们正在远离宿州,远离我们心底下一座苍茫可感的古城,开始我们某种流离失所的漂泊”;他寻着人类生活的痕迹,比较着不同地域泥土气候的差异,追寻着人类灵魂的依归,“我们的根可能真的就结缘、包含于不同的民风之中,并且为某种特别的文化动机所支配,虽然我们无从知晓。”这些单调的不起眼的事物就这样在许辉的笔下溢出了宁静而悠远的滋味。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知识分子的许辉,在描写这些风景或者人物时自身是全然隐去的,他不多加修饰,只是朴素真实的还原,他的行文讲究意境的凝练,用一种纯真的方式展现自然,传递出真实生活的力量。的确,再华丽的故事,再波涛汹涌的历史回归到现实的长河都敌不过琐碎平淡的恒久,而关注生活的细碎,又何尝不是一种人文情怀和审美精神的体现。

许辉是随性的,他常常因为一个念头就来到某个乡村或者小镇,然而他的停留却不只是浮光掠影,而是用心灵与沿途的风景对话,感悟深层的文化意蕴,追寻存在的意义。许辉的文字也是随性的,随性而思,随思而写,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也不刻意雕琢,用简单的文字传达最真实的感悟。“散文是所有文学体式中最能包容和体现创作者心灵自由的一种艺术——和小说相比,它无须虚构情节和‘遮蔽’情感;和诗歌相比,它也无须考虑形式凝练和韵律节奏;和戏剧相比,它更无须构筑戏剧冲突和紧张动作。总之,在读者面前,散文是创作主体袒露情感最彻底、表达心灵最自由、与读者对话最随心所欲的艺术,而这恰恰正是散文的魅力”[3],带着一颗随性的心自由书写。

许辉用毫不做作的平实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每一段旅途,每一次心情,带着一种平淡却悠远的情怀,缓缓温厚的流淌,这些微不足道的小片段的记忆,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华丽辞藻的修饰,读起来却更安稳自在,让我们的内心随着这平白的叙述逐渐沉静,跟着许辉的脚步一起沉潜一起思考,感悟平淡里蕴藏的深邃哲思,冲开浮华的表层,去追寻生命和存在的真谛。

许辉带给我们的感动并不在于他诉说了多么深刻的人生哲理,也不在于他写下了多么华美的文字,而在于他从情感和灵魂深处对自然生命的感悟,真实不矫情。希望在这个繁杂迷乱的俗世里,有一天,我们也能像许辉在散文集《和自己的心情单独在一起》的后记里说的:“在江淮大地任一抷土地,起即成行,卧立为吟,以平和冲淡的心性,成就一段命途的因缘。”

 

 

    

[1]《在边缘域行走——许辉的小说创作》[J]王达敏,《文学评论》 1996年第5     期,第118页

[2]《尘世间的田园抒情——许辉论》[J]汪杨,《江淮论坛》,2009年5月第169     

[3]《贾平凹散文创作论》[J] 孙政,孙耀华《前沿》2003年第9期第180页

 

链接中国作家网许辉主页

http://www.haozuojia.com/module/zuojiaku/writer_content.jsp?id=5624

链接:淮北佬许辉的小说博客

http://xuhui1017.blog.sohu.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