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耿志国和他的《龙图腾》
(2012-08-08 07:46:15)
标签:
龙图腾散文杂文沙家滨郑板桥 |
分类: 我的散文随笔 |
志国兄编定的这本作品集定名为《龙图腾》。为什么是“龙图腾”?我们自然可以参照作者的“后记”,从中作出文化含义的解读:龙,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图腾,外来语,它带来的是引入和碰撞。《龙图腾》分为四辑,第一辑“散淡心情下的闲适文字”为散文,第二辑“杂言碎语里的析文论理”为杂文,第三辑“随心所欲中的笔墨春秋”为随笔,第四辑“游东逛西时的情景记录”为游记;小辑标题的首字“散、杂、随、游”,标示了大致的文体划分,也厘清了为文时作者的心态意境,显出了著者的用心。整体上看,书中作品,大致上是偏重记叙描述的散文游记,和偏重议论说理的杂文随笔。通过以上的整理和归纳,我们能够确定,《龙图腾》的立足点,即是试图以大散文的文体,对古今中外的文化现象和生活场景做出自己个性化的比对、解读或描述。这大概就是这本书的特点。
《龙图腾》的重头戏在杂文随笔。作者论仆人,论奴才,论关系,论狼心狗肺,论猪八戒,论瘪三与赤佬,谈网络,谈走狗,谈鹤与鸡,谈红杏出墙,谈低头,谈浅爱,谈执着,谈剩女,谈男人,说女人,可谓无所不谈,无所不论,视野开阔,话题丰富,涉猎颇广。
作者的议论是有个性的,即作者似乎更崇尚以思想和文化的方式,介入当下社会与生活,实践某种公共知识分子的道义责任,这就使他的议论洋溢着时代的元素。作者的议论又是有深度的,譬如作者议论天意、人意,充满了辩证和哲理;天意和人意既可相互转换,也可以互为因果,还可以相互涵括,作者的论说使一话题的视界变得十分宽阔、开放。作者的议论还是有文化含量的,譬如作者论郑板桥难得糊涂,我们即可从中体味到,当力量难达而反抗或反制成本又太高甚至难以承受时,中国成熟且绚烂的农业文明的一个重要底线——自动退隐,扮演弱势角色,以沉默的抵抗代替正面的冲突,以时间换取对方的衰减,并最终以柔胜刚——将浮出水面,进入前台,并指导人生;这种价值观看重的是过程而非结果,看重的是长远而非眼前,看重的是间接协调而非直接对抗,看重的是体系而非单元。
作者贴近时代、逼近网络、眼观五湖、脚走四海,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的日常积累,使他的描述和议论既感性生鲜,又理性面对,这其实是一种中西文化的接受和调制,充满了知性的穿透力,也充满了日常的鲜活与生命性。
作者的散文和游记亦多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描述和记叙。例如《沙家滨》,月色,芦荡,湖水,小路,木桥,晚风……自然风光,田园意韵,依序写来,境界悠然。作者写台北,由台北的太阳雨,联想到政治、阴阳、风土、人生、归宿。在南京,作者走进王谢故居,走进吴敬梓故居,走进李香君故居,走进江南贡院,思前想后,推史及今;又不仅仅写景点景观,谈秦淮河,也纳入社会学视阈,别见洞天。《秋天的声音》,是诗意盎然的。《公孙树》,则与人生哲理相对。“红酒”里,有对休闲文化的自赏;“背影”中,竟还原了自我的孤寂。
志国兄对文学的痴迷和勤奋是有名的。做为当地政府部门的一名要员,在做好本职工作前提下,他尽可能地减少了喝酒、虚聊、洗脚、泡澡等应酬,把金贵的时间留给了读书、行路、思考和写作。这本书即是他多年孜孜以求、心血和智慧的结晶。不要说与金钱、享乐、权力等无甚相关的活动就是枯燥和乏味的。精神领域的占有、获得、创造,其实有很高的前提和门槛,也是人类能够愈走愈远的支撑。这之中的享受、占有、乐趣和自我提升的快感,亦不可尽述!
衷心祝贺《龙图腾》问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