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电视台旧闻新说:李白在南陵
(2012-04-06 17:23:03)
标签:
李白南陵老春布衣 |
分类: 我的散文随笔 |
唐天宝元年,也就是公元742年,四十一岁的李白,带着儿子伯禽、女儿平阳,第一次来到了南陵,把家安在了南陵寨山的山脚下。
李白很善于和人交往,他既很重感情,同时也是生活和生存的需要。所以他在南陵,和县里手握实权的一些官员,例如县丞常建,建立了很好的友谊。
他们俩相互欣赏,经常在一起把酒临风,谈诗论艺,游山玩水,成为无话不说的朋友。
他们乘舟戏水,到五松山时,李白又提议弃舟登山,还没到山顶,李白的一首诗《与南陵常赞府游五松山》,就出来了。“五松何清幽,胜境美沃洲。”“响入百泉去,听如三峡流。”
到了山顶寺庙,僧家送上笔墨,李白一鼓作气、龙飞凤舞地把诗写了下来,当场赠给常建,赢得一片喝彩!
这一年的秋天,李白接到皇帝唐玄宗的招唤,要他进京,就是去长安做官,这在整个唐代,都是一种罕见的巨大荣耀。
当时李白正在浙江游玩,接到诏书,自然快意万分,立刻带着诏书,火速赶回南陵,和家人、好友告别。并一气呵成《南陵别儿童入京》一诗。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音着)黍(音暑)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嘻笑牵人衣。”这是前四句,写的是其乐融融的家居生活。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最后两句千古流传,把诗人踌躇满志、宏图大愿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十多年以后,五十三岁的李白,应南陵县丞常建、好友杜秀才、殷舒等邀请,又一次来到南陵,寻诗访友,品味生活,游遍了南陵五松山、隐静寺等好山好水。
再7年以后,已经60岁的李白第三次来南陵。他带着儿子和女儿,寓居在县城城北的谢家桥附近。
当然,这三次南陵之旅,对诗人而言,由于政治抱负的挫折,服务社会理想的破灭,他的生活和心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李白在南陵时,不仅仅与官员结交、来往,他和平头百姓、卖酒老头,都相处得很好。
二十多岁时,他白和四川的一个朋友吴指南一起出游,到洞庭湖,吴指南死了,李白守着吴指南的尸体大哭,把一只老虎哭来了,他也没有离开,老虎又走了。李白暂时把吴指南的尸体埋在湖边,又到南京等地旅游去。过了些时候,他又回到洞庭湖边,看到尸体还没有完全腐烂,他就用刀子把骨头剔出来,带到武汉,正式埋葬了。
这一年,李白带着儿子天然,来到南陵,住到县城北街的谢家池附近。在这之前,他先去了五松山,去看望以前就认识的一个姓荀的老婆婆一家人。
荀婆婆一家和李白感情很深,山村的人又朴实厚道,一见李白来了,象迎接亲人一样把他迎进门,赶紧拿出家里最好的东西,做当地的土饭给他吃。
李白被这种情谊深深地感动,连饭都吃不下去了,很快写出了《宿五松山下荀媪家》这首诗。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我住在五松山下,郁郁寡欢不快乐。农家秋收秋作十分辛苦,邻家的妇女寒夜里还要舂米。荀家人按风习跪着把当地的饭菜送给我,月光把简单的盘子照得发亮。这让人想到韩信年轻穷愁潦倒时,有一个做粗工的女人时常把自己的饭食分给韩信吃的感人故事,想到这些,我再三致谢,内心哽咽一时吃不下去。
李白为什么和平头百姓的感情这么深?
李白的父亲,既没有做过官,也不是地主,在中国的历史朝代中,如果这两项都没有,那就基本上算一个彻底的布衣平民了。所谓的布衣平民,在古代,包括了“士农工商”,没有当官的知识分子,都是布衣平民。
李白也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布衣身份,他说过,“白,野人也”,“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这个“野”,既可理解为在野,没当官,也可以理解为平民百姓。
唐代的官员政治,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是皇亲大族,他们是当然的政治要人;第二种是科举考试,通过分科取士的形式,选拔官员进入政治管理队伍,这种形式从隋代就开始了;第三种就是布衣,象李白这样,通过一些特别的方法,比如推荐,名气,来介入政治。
李白的出身,基本接近于一个市民家庭。李白在四十多岁的时候,才在他的道教朋友贺知章和玉真公主的推荐下,成为待诏翰林,而且不久就被赐金还山了。所以他思想上的平民意识,是很有基础的。
关于李白的平民意识,还有一个广为传播的李白和纪老头的故事。
李白不仅是诗仙,他还是游仙,酒仙。前两次在南陵时,李白经常到一个叫酒仙坊村的姓纪的卖酒老头那里去买酒。这个故事,还可以演义为在宣州城里,李白经常到街头买酒,和纪老头结下情谊。不过因为南陵古属宣州,这事一定是发生在古宣州境内的。
纪老头为人厚道,又酿得一手名为“老春”的好酒。一来二往,诗人和纪老头结下深厚的友谊。
纪老头的酒为什么叫老春?酒称为这春那春的,比如“富春”、“东春”、“老春”,“秦淮春”、“剑南春”,就是从唐朝开始的。因为那时候的酒,一般是冬酿春熟,所以称之为“春”。
“玉壶买春,茅屋赏雨”,提着一个美玉雕成的酒壶去买酒,然后在茅屋里喝酒赏雨,是中国古代文人最欣赏、最向往的一种精神境界。
纪老头酿的酒,还应该是米酒。因为我们现在喝的白酒,或称烧酒的高度酒,它的酿制方法,是唐朝后期从西域传入,甚至是元朝,才由蒙古人带过来的。老酒是指窖藏时间比较长、品质比较好的黄酒,一般也特指黄酒,黄酒是米酒的一种。这里的“老春”,不知道是不是特指的黄酒。
但当诗人第三次来到南陵,再到纪老头那里去的时候,才知道纪老头已经去世了。
诗人感慨万端,写下一首诗,哭悼善于酿酒的纪老头。
纪叟黄泉下,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纪老头你到了黄泉之下,还是应该酿你拿手的老春酒啊。只是墓穴里没有常到你那里买酒喝的我李白,你的酒又能卖给谁啊!
诗人的悲切,力透于纸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