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情到深处自然浓
(2011-05-01 14:03:13)
标签:
井冈山茨水野渡军旅文学 |
分类: 我的散文随笔 |
守福先生的作品都流露出浓厚的“情”意。
“依稀故乡情”说的是情,“戎装在心中”言的是“情”,“爱了说不清”叙的是“情”,“生存有酸楚”表的是“情”,“大自然欢歌”唱的还是“情”。
先看这一篇《茨水野渡》。
《茨水野渡》有“景”,有“人”,更有“情”,颇合散文创作的“范式”。
这景,是一条河,茨河,“茨河古称细水,因当时流域属汉代的细县而得名”,还是北宋首都开封通达南方的繁华水道,一枯一荣,比照十分鲜明。这景,又是一方渡,淮北乡野深处的一个静僻处,远远的人来了——赶集的,进城的,返乡的——逐一的人又走了,愈走愈远,周而复始。水古而渡“野”,引发人无尽的慨叹。
这人,是两个人,一个是古(近)人,落第秀才王世荣,他站在古老的茨水边击掌而歌:白露蒹葭茨水秋,日映孤帆雁影稠……极尽怀秋喻世的感慨。另一个人,是当代人宋老头,他爱岗敬业,为人和善,保护生命;渡他的船,“有钱没钱都可坐”,“我”跳进水里方便,他误以为有人落水,还毫不犹豫地扎进水里救人;一晃三十多年过去,“我”专去看80多岁的他,“来啦”,一个苍老低沉的声音从津畔茅屋里传出,几十年他的汗水噗噗儿掉进茨河,与河水、平原、天地、人生,融为一体。
野水,野渡,野趣,野景,真的羡煞当代人,作一个短暂无害化的松驰,就能使人生获得一个高峰性的体验。
那落魄的文人,真的有好才情!又淡看了世间的名利!
那个当代的艄公,也真的朴素实在,在他的身边,一定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感觉!
情未到深处,没有这般浓郁的笔墨!
但《茨河野渡》这类的散文,在守福先生的作品中,还算不得最典型。
守福先生的“情”,是“人情”,普通人通常的感情,更是“军人情”:军人的感情,军人的友情,军人的爱情,军人的文情,军人的豪情,军人的“儿女情”。
他讲军人、军魂,“口若悬河,文思泉涌”(《不朽之魂》)。他曾是东海一座小岛上的一名战士,观海浪,看礁石,听风雨,磨砺意志(《守岛情深》)。他写邻村的孤老头子,“全连的官兵都牺牲了,可他却从死人堆里爬了出来”,演绎了一出爱情传奇(《老英雄的爱情》)。他妻子是他用一套军装“骗”来的,把哥哥寄给嫂子的军装取出直接送给了“当时的女同学、现在的妻子”;后来,“女儿高中毕业,妻子对女儿当兵态度很坚决,女儿是在军营里长大的,听惯了军号声”,也就“欣喜地穿上了绿军装”(《妻子的军装情》。他随部队拉练井冈山,心得体会泉涌而出,“老红军当时能选择井冈山开辟革命根据地,那是超人的眼光;百元大钞能以此为背景,那是超人智慧;老区人如此宽容豁达,那是超人胸怀;我们党提倡‘井冈山’精神,那是超人胆略……当然,我去了一次井冈山,还能写下这么多文字,那是:‘超人秀’”(《拉练路上》)。
他的作品,有军人气(质),溢戍边情,见战士魂,显家国爱。那些军旅题材的散文、言论,更荡气回肠,酣畅淋漓,真正是挺拔、威武、雄壮。
守福先生情系军营,亦钟情文学,两者相得益彰,塑造了他的军旅文学、文学军营。我虽然没当过兵,但对军备、军事关注颇深。2010年八一前夕,在守福先生周到的安排下,安徽省作家协会组织一批中青年作家走军营,到肥东某海航机场观军史、读军营、零距离触摸解放军的新型战机,军地对接,激发了作家们的创作灵感。这次活动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反响,不但省内外多家媒体作了报道,中国作家协会2010年工作总结,还专门写到了这次活动。
守福先生的散文随笔作品,文字好,结构精,行文简洁,干脆利索,不拖泥带水。近年来,他不但出版了《感受英雄》等几部作品集,还荣获了“2007年度中国百篇散文奖”、“2010年中国当代散文奖”等奖项,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借此机会,一方面热烈祝贺他的散文集《秋到九里山》面世,另一方面,也期待着他文学和军旅的嫁接,开出更繁盛的花,结出更丰硕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