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随笔:文学批评需要更多更成熟的专业和学术视角

(2008-06-22 17:28:07)
标签:

参加某报

文艺批评

座谈会

分类: 我的散文随笔

 

 

 

文学批评需要更多更成熟的专业和学术视角

 

     从一个作家的视角来看,对文学评论可以说是既期待,又抵触,还经常是失望的。期待,是期望从文学评论,特别是关乎自己作品的文学批评中获得启示,开拓思路,得到思想和创作的动力。抵触,是因为一些文学批评对作品研读不够,隔靴骚痒,甚至发生误读。失望,是因为不少文学批评变成了套话、空话和废话的集合体,当然,这主要不是具体的、个别的批评家的责任,这是文艺体制需要面对、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这样一种氛围、心态中,当前的文学批评领域,我觉得有两种运动的方向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一种是文学批评的宣传推介功能膨胀,正走向一个极致,文学批评本来就具备宣传和推介的功能,是作品和读者之间不可或缺的中介,但如果超限度、庸俗化地膨胀这种功能,甚至在该领域形成“一超独霸”的局面,那文学批评势必会丧失其独立的文体生命,沦为或变相沦为其他强势学科的附庸,文学批评的“寂静的春天”也就无法不周期性地降临了,文学批评的周期性的“脆性瓦解”也就总会成为一个恼人的问题(但这一领域的刚性需求确实又使这种供需两旺的状况欲罢不能,这甚至还是我自己工作的一个部分)。

     另一种是学院式的西化批评。学院(及研究机构)本来就是一个思想、观念、方法和智慧汇聚的场所,但就学术传统及其扩张能力而言,学术理性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弱项”,更遑论西方工业革命后全球到达、全球主导的强势思想文化体系了,“欧洲出‘主义’,美国来实践”,这句俗话勾画出了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致格局,也是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引入西方学术思想和批评模型的历史和现实的必然,中国的学院及研究机构在学术领域敏感地引入西方文艺批评理论的新方法、新观念、新体系、新视野,是必做的功课,必走的路径,必仿的样本,必须经历的过程,但怎样解决模式、观念、方法、体系和现实之间的脱节问题,则需要智慧,也需要时间,更需要经济的大发展带来的人文立场的革命性转变、革命性变化。

     我们相对不缺少的是具体的文学批评实践(当然,个性化有创见的批评实践永远都是缺少的),我们缺少的是那种能够高屋建瓴透视文本的眼光,这个“屋”,就是建立在深厚物质基础上的文学批评体系,是各种各样独具个性的“主义”。我觉得,我们现阶段更需要的是成熟、或比较成熟的学院的对作品的总结、归纳、阐释和解读(当然,这也需要解读、阐释的对象“够资格”的“配合”),也就是说,文学批评应当以更多的学术和专业元素来替代社会学或政治学等社会科学的眼光和视角,应当以更多的理性分析替代经验性、印象式的总结、归纳,更不用说我们应当尽可能地从文艺体制的角度避免或减少那种双方均感无奈但又无可或缺的廉价推介的批评套路了。这是我的期待。

 链接“淮北佬许辉的小说博客”:http://xuhui1017.blog.sohu.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