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为何缺少创新性学习?
(2008-09-03 13:56:21)
标签:
创新学习课堂教学教育 |
分类: 学习心理学 |
在当今世界,几乎每个国家的教育都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许多学者、教师都围绕这一主题做了大量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但所取得的成果仍难以让人满意。学校教育因为难以引导学生的学习创新而受到批评,这在各国都屡见不鲜。问题出在哪里?
客观看来,这既有教育自身功能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师方面的原因。
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功能,主要定位于传承人类的文明。亦即把人类积累下来的现成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给学生,以帮助他们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所以,就学生的学习来说,主要集中在“学”和“习”两个方面,亦即知识的获得和巩固过程。因而,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中,典型教学环节是引入新知识、引导理解、练习巩固,教师注重学生准确无误地掌握课程内容,学生难有创新学习的机会。
正如美国学者豪维尔所指出的:“孩子们在早期的几年里,用一种奇妙的创造性方式来观察身边的新事物。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的含义通常变得狭隘了。在学校里,孩子们常常通过不断地重复记忆来积累知识,从而达到取悦老师、考试过关的目的。当孩子们再稍大一点,他们学会了害怕犯错误。…… 一旦害怕犯错误成为一种思维定势,就会制约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维。”
就教师来讲,影响学生创新学习的因素至少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的创新观有问题。
在许多教师眼里,创新是一项令人畏惧的任务,创新被视为一种神秘而非凡的活动。他们往往把创新狭隘地理解成具有重要意义的创造发明,而把学生的写作、艺术创作、独特的想法、新颖的解题思路等不作为创新。在心理学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创造发明被称为大创新,日常生活中想出的各种新点子、制造出的新作品被称为小创新,而且大家一致认为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和前提。显然,教师秉持大创新的认识,就会忽视课堂上的小创新。
第二,教师对具有创新型学生存在偏见。
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地表明,教师不喜欢与创新相关的个性特质。例如,托兰斯发现,大多数教师,无论他们处于什么文化背景中,都对创新型学生持有偏见。他们倾向于喜欢谦恭、守时、遵从、人缘好、愿意接受权威的学生,而不太喜欢敏锐而富有想象力的学生。维斯特贝和道森指出,教师倾向于喜欢与创新相反的特质,如服从、不加质疑地接受权威。因为冲动性、冒险性、独立性、自我决定等特质所诱发的行为,往往让教师感到“头痛”。斯科特的研究则显示,教师往往把成绩优秀的学生等同于高创新者,而把富于创新的学生视为“行为不端者”。
第三,教学中缺少生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