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好奇心的九种教学策略
(2008-08-29 11:07:24)
标签:
激发好奇心策略教育 |
分类: 教学心理学 |
对于任何教育来说,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好奇心都是重要的任务。但这项工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比较难,因为学生们在好奇心方面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他们并非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而且,在某些学生身上会激发好奇心的教学内容,在另外一些学生身上则可能诱发焦虑。因此,教师通盘考虑各种激发好奇心方法,照顾到各类学生之间的差异,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下面是九条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教学策略。
策略1:
注重教学内容的意外性
超出学生的生活经验、出乎他们的意料的教学内容,极易引发其好奇心。例如,硬币受水的张力影响,有时会浮在水面上。这与学生的经验是不相符的。教师可以利用类似的“意外”,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开始时,教师用“最近发生了一件不同寻常的事情”、“有一件事情让我感到意外”等话语作为导入,往往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之迅速把注意集中过来。
策略2:
利用认识冲突
与学生的经验、态度不一致、相冲突的内容,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好奇心。例如,“刚才的巨大爆炸声,差点没把我吓死!”到底是把我吓死了,还是没有吓死?呈现这样的问题后,学生会立刻产生探讨问题的内在驱动力。当学生解决了认识上的冲突后,他们就会产生满足感。而这种满足感,会成为维持好奇心的强化物。
策略3:
适当地增加复杂性
复杂的材料通常比简单材料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就喜欢看复杂而不是简单的脸谱。因此,教师可以通过适当增加材料的复杂性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例如,在学习否定句时,教师呈现:“我并不认为他所说的话不是没有道理的”,然后引导学生讨论“我”究竟是肯定“他所说的话”,还是否定“他所说的话”?
教师在讲完简单的题目后,引入一道复杂的题目,通常都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性。但是需要注意,过度复杂的题目由于难以解决,也会引发学生的焦虑感。
策略4:
运用多答案的问题
问题答案的开放性、多元性,有助于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究动机。例如,“四角形的桌子,用刀砍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学生一开始可能说3个,后来可能说5个,再经过探究,发现也可能还剩4个。这样的讨论,就把他们的好奇心激发起来了。
策略5:
给予学生选择机会
允许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激发内在动机的题目,有助于维持他们的好奇心。例如,在写作课上,如果让学生围绕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自由写作,通常不会给学生带来写作的厌恶感;在学生们交流自己的写作时,由于彼此想知道对方感兴趣的话题,他们的注意程度也比较高。
策略6:
给予充分的探究时间
由好奇心激发的探究活动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教师已成功地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那么就要给予他们充分的探究时间,力争由他们自己找到答案。学生还未经充分探究,教师就因为考虑教学进度问题而过早呈现问题答案,这会让学生的好奇心半途中止,逐步养成依赖老师讲解的心理定势,好奇心也就慢慢变得难以激发。
策略7:
不要过分注重结果
由好奇心激发的探究活动弥足珍贵,它比让学生记忆知识、练习技能更重要。在一定程度上讲,这种内在动机和探究热情比探究结果更为有益。因此,教师面对学生的主动探究活动,要注意营造一种让学生感到安全、舒适的勇于提问的氛围,让他们可以轻松地通过讨论和头脑风暴提出假设、寻找答案,不要过分关注他们的答案的对错。这种做法不仅有利于激发其好奇心,而且有助于他们建立自信心。
策略8:
适当运用奖赏
对某种积极行为的奖赏,有助于维持这种行为。例如,孩子提前完成作业,可以让他多看一会电视。但是对于好奇心来说,要谨慎地对它使用各种外部奖赏,因为研究表明,对内部动机激发的活动施加外部奖赏,可能会损害他们对这一活动的兴趣。
“探索本身就是一种自我奖赏”。所以,对于学生由好奇心引发的探索行为,给予更多的探索和发现机会,就是最好的奖赏。
策略9:
教师示范好奇心
教师本身缺乏好奇心,把一切都视为“不足为奇”,也就很难让学生耳濡目染地受到影响。反之,如果教师主动参与某项具体的活动中,积极探究问题的解答方案,显示出自己的探究热情,就很容易在班级营造出一种充满好奇心和探究精神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