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轴心时代中国文明的考古学观察

标签:
轴心时代世界历史早期中国考古文明 |
分类: 探索早期中国 |
(在"轴心时代与世界历史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提要
2014-11-8)
尽管此前有长达数千年的文化孕育,但只是到了公元前二千纪(2000BC-1000BC)的时段,中原地区的社会复杂化才真正进入了加速期,它在东亚文明系统中的核心地位才得以确立。这是中国青铜时代和广域王权国家时代的开端,青铜日渐普及并被用于礼乐器制造,作为“国上之国”的王朝崛起进而初现辉煌。随后虽有政权的更迭,但华夏礼乐文明的核心价值体系得以形成并延续下来,迎来了东亚大陆的“轴心文明”时代。
公元前三千纪至一千纪的历史可大体上划分为数个大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划时代的变化:
前“中国”时代【邦国(酋邦)时代、前王朝时代】:
仰韶时代晚期至龙山时代(3000-1800BC)
广域王权国家时代(青铜时代、王朝时代):
二里头时代(1800-1500BC)
二里冈时代(1500-1300BC)
殷墟时代(1300-1000BC)
西周时代(1000-770BC)
春秋战国时代(770-221BC)
随着龙山时代的终结,华夏文明由“多元”的邦国时期进入了“一体”的广域王权国家时期。约当公元前1800年或稍晚,二里头大型都邑崛起于中原腹地,以其为核心的二里头文化大规模地向四围辐射其文化影响。作为初兴的广域王权国家的遗存,二里头文化成为东亚地区最早跨入青铜时代的核心文化。
由二里头都邑起步的宫室、丧葬和器用制度等,到了二里冈和殷墟时代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整合。商王朝的都邑不断庞大化,等级制度日益强化,以甲骨文为代表的文字高度发达,具有华夏文明特色的礼乐制度得以确立,更广阔的区域被纳入以青铜礼器为核心的等级秩序范围内。以商周文明为主干,在东亚大两河流域形成了更大的地域性青铜文化交流网。其后构成“轴心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作为维护社会秩序之规范的“礼制”,萌芽于龙山时代,肇始于二里头时代,在商周时代得到整备,战国至西汉时期又被集成于礼书,为后世所承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