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前的“中国”(5)

标签:
考古学文化记忆青铜礼器吃喝文化逐鹿中原 |
分类: 探索早期中国 |
仰韶这类“大房子”,有点中轴线的感觉了,但还是公众参与的,前面一般有比较大的广场。
我们说中原既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人文概念。没有东风西渐、没有文明碰撞、群雄逐鹿的话,就没有中原文化。要是把中国文明史分为两大段的话,一开始是东方西渐,然后是东西碰撞,最后出现了“中国”。这就叫杂交出高度文明。
关于考古学文化与朝代的对应关系,还有不同的解释,比如夏商周断代工程,现在把夏代基本定在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但是在夏早期,考古学上还看不到王朝气象,那是不是应该属于前王朝时代?而像二里头,是夏还是商啊,二里岗,究竟是商中期啊,还是商早期啊,由于它处于原史时期,proto-history,所以还说不清楚。
东亚大陆,我们说可以分为两大板块。这两个板块现在还有比较大的差别,就像你吃那个兰州拉面、山西刀削面,就用粗瓷大碗,连喝水带喝汤带吃面,一器多用;而到东南沿海比如上海那边,小碟子小碗,左一个右一个的。
美国著名的汉学家吉德炜教授有一篇文章,中文译文发表在《华夏考古》杂志上,他在里面剖析了这两套东西。从器物特征上看,华东器物群多拐折、棱角,多镂空、拼接,比如圈足、三足等,就能看出这帮人的思想、智力与语言、大家合作分工的技巧,肯定高于华西山地高原那边。但是我们国人一看这些东西,关心的就是这是夏、还是商啊,还是尧舜啊,这类问题。在没有文字材料的情况下,美国学者从这个角度推到当时人的思想,一点都不空泛。
而二里头出土的这些陶礼器,重酒的组合,一看就是受东方的影响。
我们说逐鹿中原大体是在公元前2400—到公元前1800年,二里头出来之前,各地都往中原这里汇聚,群雄并起,给人这么一种感觉,因为这里比较有地理和“国际交流”上的优势。大体上这就是考古学显现出的当时的图景。
而新砦恰恰就连接了龙山和二里头。新砦的和二里头的龙形象,大家看像不像,还有玉璋。
到了二里头这样一个广域王权国家,它就是这样一个政治架构:并不是完全的赏赐和纳贡,或通过武力攫取,基本上是它有、别人没有的,它往下赏赐,比如礼器、玉器,但像铜料、锡料、盐、木材等等,它往里边进。整个就建立起这样一套架构。这样就形成了“国上之国”,就高于以前和同时的一些小的邦国。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