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李维明博士新著(5):避不开的登顶大本营

(2010-06-27 06:51:28)
标签:

李维明

豫南及邻境地区

考古学

青铜文化

周楚文化

杂谈

分类: 围观学界

你尽可以说,《豫南及邻境地区青铜文化》一书的主要方法,还是运用“传统的”考古地层学、类型学和文化因素分析的方法,梳理出了当地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谱系及与周邻地区考古学文化的相互关系,总体上属于基础性研究。

回顾学术史,可知像豫南及邻境地区这样的“文化生态”交汇地带,已引起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基础工作的薄弱和材料的匮乏一直是影响深入探究的“瓶颈”。包括李维明博士在内的众多学者的付出,正在使我们对黄河和长江这“东方大两河流域”间的文化互动有了更明晰的把握。恰恰是这种基础性研究,成为我们深入探究其社会文化的底蕴、复原其宏阔的历史背景的坚实基石。正是下了这种竭泽而渔式的工夫,使得日后的研究者不可能不先以这本书作为其继续探索的出发点,登顶途中的大本营。

1987年始学,1994年开笔

1998年初稿,2001年二稿

2005年三稿,2007年定稿

2008年校订,2009年付梓(《后记》

从内容上可以看出,10余年来作者对这书的反复完善修改,也是他学术思想随学科发展与时俱进的一个写照。

作者在书中提出文化的连续、断裂与编年重合(文化并存)现象,是造成豫南及邻境地区夏、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复杂性的内在原因。又对楚文化区域性演进的轨迹进行了深度探索,认为早期楚文化是外来的周文化吸收当地土著文化因素而产生的西周文化的一个地方类型,因而可称为周楚文化,而后与其母体周文化的离异性不断增强,最终形成辉煌的楚文化。作者还在缜密的考古学分析的基础上,对此区大的历史背景作了适当的推断,勾画出了从龙山折冲到诸雄归一的长程历史演进的脉络。

作者坦诚地表示“对于学界近些年来日趋重视的聚落考古研究,笔者在书中略有涉及,但限于材料和能力,未能充分体现”(《前言》)。其实在这方面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展示了初步的思想。

李维明博士“怀忐忑之心付书稿于学界,希望得到专家学者的指教”,大家也就别客气,本人暂时没时间细细拜读,在这里先不厚道地“挑动”诸位给作者挑错指谬。

大家知道,李维明博士的细节“较真儿”在学界是出了名的。但您别说,他在字里行间“抠”出的问题都是实实在在的问题,你还真难以驳回。对此,本人持拍手称快的态度。

我在一次发言中曾提及中国学术界目前的倾向之一是“‘表扬与自我表扬相结合’,只有好听的而没有真正的学术批评。大家都是‘好好先生’,一团和气,这应当就是孔子斥为‘德之贼’的‘乡愿’之风”。进而“呼唤刊物上健康的学术讨论与学术批评,这是学术之需,时代之需,是推进学科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本博《刊物在学科转型中应起到引领作用2009-03-04)。没有学术上的“较真儿”就没有真正的学术可言。

在书中,作者述及了研究现状与前景:“笔者注意到,近年来涉足豫南及邻境地区青铜文化研究的年轻学者辈出,新材料与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这一学术态势令人鼓舞。”“笔者将此书稿视为探索学习豫南及邻境地区青铜文化的一个切入点,以此为基础在这一学术征途上继续求索”(《前言》)。

有理由相信,对相关诸课题的研究,前景看好。

http://imgcache.qq.com.qqdiy.info/a/s/m.php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