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徐苹芳的古代城市探索(3):由点到面

标签:
古代城市徐苹芳考古学古史重建元大都北京城中国文明杂谈 |
分类: 学史钩沉 |
由点到面:对中国古代城市的宏观认识
在对元大都的深入研究中, 徐苹芳先生指出:一个城市中的街道规划布局,犹如一个人的骨骼,决定了城市规划的平面结构,街道布局与主要建置结合,便构成了这个城市规划的基本内容。而元大都的城市规划,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在唐代封闭式的里坊制破坏以后发展起来的开放式街巷制的典型城市。两种不同布局形式的城市规划,代表着中国社会历史的两个阶段。元大都城市规划三重城套合、开放式街巷制、官署布局从分散到比较集中、市场在宫城之北、左祖右社等五大特点,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都城的典型(《元大都在中国古代都城史上的地位》)。
通观徐苹芳先生关于中国古代城市的研究,我们看到了一个由城址的个案研究到对古代城市发展演变过程进行宏观把握的清晰的研究脉络。除了前述的元大都、金中都之外,徐先生还曾主持唐宋扬州城和杭州南宋临安城的考古勘探发掘工作,此后研究触角下及明清北京城,上推至秦汉都城乃至先秦时期的城址,最后形成了关于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规律的系统认识。
徐先生认为,中国古代城市产生以后,发展到近代,根据其规划布局之不同和演变,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和宋元明清。这与中国古代史划分为上古、中古、近世三个时期是相符合的。简言之,夏商西周时期的都城是以帝王的宫殿和祖先的宗庙为主体的城市,东周时期“两城制”的城市规划是商和西周向秦汉城市过渡的一种形式;秦汉时期的都城以帝王宫室为主体,这一阶段出现了以衙署为中心的地方行政城市;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城市,逐步发展成为完备的封闭式里坊制城市;从唐代末期到北宋前期,封闭式里坊制逐渐为开放式街巷制所代替,这一时期还首次出现了经济类型的城市。这是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大变化,标志着中国社会历史已迈入另一个新阶段。
这四个阶段各有其特点,集中反映着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同时,也明显地表现出了贯穿于中国古代城市历史上的一个特质,即以政治为城市规划设计的最高原则,不论是都城还是地方城市,都是政治统治中心。经济在这些城市中是从属于政治的。只有到宋元以后,社会经济发展,经济的比重才逐渐增加,汴梁和临安才出现商业繁盛,奢侈浮华的都市生活景象。在地方城市中更出现了纯粹以经济生活为主的城镇。这是前所未有的新事物,和传统的城市完全不同(《中国古代城市考古与古史研究》)。
中国古代城市考古,还只是徐苹芳先生广博的研究视野中的一个领域。他不是为了考古而考古,不满足于对遗迹现象的发现与描述,而是将其升华到古史重建的高度。作为考古学者,他从田野考古的精微处做起,建构起了一套历史时期城市考古的方法;作为优秀的史学家,他始终怀有重建中国古史体系的学术抱负。由是,这样的学术思想,贯穿于他城市考古及其他领域研究的全过程,甚至成为他的毕生追求。丰厚扎实的中国历史考古学研究功底,使得他可以由已知推未知,将古史研究的视野从古代城市上升到对文明社会的形成和历史发展进程的把握,最终建构起了自己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总体观。
“今天,中国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正面临如何承担科学地阐述中国历史进入文明社会的研究任务。……中国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要充分利用中国考古学的新发现及其研究成果,阐明中国文明起源和文明社会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这将对世界文明史的研究作出重要的贡献”(《中国文明的形成》序言)。
这就是学者徐苹芳对中国文明史研究的前瞻与期许。
参考文献
徐苹芳:《中国历史考古学论丛》,允晨文化出版公司(台北),1995年。
徐苹芳:《中国古代城市考古与古史研究》,《中国考古学与历史学之整合研究》(台北),1997年。
徐苹芳:《现代城市中的古代城市遗痕》,《远望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华诞四十周年纪念文集(下)》,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
徐苹芳等著:《中国文明的形成》,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
徐苹芳:《我和中国历史考古学》,《家学与师承:著名学者谈治学门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徐师手迹:平生无大志,只愿清清白白做人,老老实实治学